马锡五审判方式(抗日战争时期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同志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创造的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是抗日民主政权创立的一种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运用于司法审判工作的审判方式。

简介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杰出典范,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司法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当前人民法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所体现的精神,显得格外重要。

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司法人员在审理大量民刑案件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涌现出许多受人爱戴的先进模范人物。

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即评剧《刘巧儿》中的马专员),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我国革命法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同志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创造的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是抗日民主政权创立的一种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运用于司法审判工作的审判方式。这一方式在边区政权所辖范围内得到普遍的推广。

其主要内容是简化诉讼手续,实行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在审判中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解决并纠正疑难与错案,使群众在审判活动中得到教育。

1943年,马锡五同志从事司法工作后,亲自参加案件审判实践,经常下乡,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巡回审判,及时纠正一些错案,解决了一些缠讼多年的疑难案件,因而受到群众欢迎。

人们把这种贯彻群众路线,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办案方法,亲切地称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

(1)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

(2)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

(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

(4)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廉洁公正。

以整风运动为思想基础,以群众智慧为力量源泉。这一方式是在巡回审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司法工作的一面旗帜。

其出现和推广,培养了大批优秀司法干部,解决了积年疑难案件,减少诉讼促进团结,利于生产保证抗日,使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落到实处。

“马”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解决方案,说服当事人接受。

“马”为当时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其中许多具体原则和做法以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典型案例

在马锡五到华池县检查工作的时候,突然遇见一个女青年拦路告状。马锡五受理此案后,首先在区乡干部和群众中进行细致的调查,并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原来,这个女青年叫封芝琴(小名捧儿)。自幼由父母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订婚,到1942年胖儿长大成人,经人介绍曾与张柏见过面,双方都愿意结为姻缘。

但她的父亲封彦贵为了从女儿身上多捞“彩礼”便与张家退了亲,准备将胖儿卖给庆阳的财主朱寿昌。

张家知道后,纠集了亲友二十多人,深夜从封家将胖儿抢回与张柏成婚。封彦贵告到司法处,司法人员未经周密调查,以“抢亲罪”判处张柏与胖儿婚姻无效,张金才被判刑六个月,草草结了案。

张家不服,胖儿也不服,便拦路告了状。马锡五掌握了基本案情后,又了解了胖儿的态度,胖儿表示“死也要与张柏结婚”。

马锡五又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后,召开群众性公开审判大会,作出如下判决:

一、张柏与胖儿的婚姻,根据婚姻自主的原则,准予有效。

二、张金才深夜聚众抢亲有碍社会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对其他附和者给予严厉批评。

三、封彦贵以女儿为财物,反复出售,违犯婚姻法令,判处劳役,以示警诫。

这样的判决,合情合理,非常恰当,群众听后十分称赞,热烈拥护,胜诉者胖儿和张柏更是皆大欢喜。双方当事人也无不表示服判。

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事为素材,编写了鼓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以后又改编成评剧《刘巧儿》。

该文章由作者:【独眼的枭】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