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一群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的尤其是对人和动物都能导致疾病的病菌,其中以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杆菌最常见。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繁殖,再加上处理不当,未能杀死沙门氏菌。在加工被污染的猪肉及内脏时,常因加热不够或切块太大,食品中心部分仍有存活的细菌,食后可致中毒。
症状体征
潜伏期因临床类型而异,胃肠炎型者短至数小时,而类伤寒型或败血症型可长达1~2周。
(一)胃肠炎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75%,多由鼠伤寒、猪霍乱及肠炎沙门氏菌引起。多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常为水样,量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可有少量粘液,有恶臭、偶可呈粘液脓血便。本型病程一般2~4天,偶有长达1~2周。
(二)类伤寒型多由猪霍乱及鼠伤寒沙门氏菌所引起。潜伏期平均3~10天,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和经过均较伤寒为轻。热型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亦可有相对缓脉,但皮疹少见,腹泻较多,由于肠道病变较轻,形成溃疡较少,故很少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三)败血症型常见的致病菌为猪霍乱或鼠伤寒沙门氏菌。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及兼有慢性疾病的成人。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出汗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
(四)局部化脓感染型多见于C组沙门氏菌感染。一般多见于发热阶段或热退后出现一处或几处局部化脓病灶。
诊断
本病可根据病史,发病中的表现,进一步做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即可确定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床边隔离。早期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等病情好转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二)对症治疗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鲁辛15~30mg。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
(三)病原治疗单纯胃肠炎型一般不需应用抗生素治疗。因为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改变病程,反而易促使肠道耐药菌株产生,使排菌时间延长。
预防
本病的预防以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类等食物管理为主要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病、死畜禽的肉类及内脏、不喝生水。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及其制品均应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二)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应注意对屠宰场、肉类运输、食品厂等部门的卫生检疫及饮水消毒管理。消灭苍蝇、蟑螂和老鼠。搞好食堂卫生,健全和执行饮食卫生管理制度。
(三)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恢复期带菌者或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
(四)防止院内感染。医院特别是产房、儿科病房和传染病病房要防止病房内流行。一旦发现,要彻底消毒。
(五)禁止将与人有关的抗生素用于畜牧场动物而增加耐药机会。
该文章由作者:【陈定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