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这么硬?中国古代是怎么加工切割玉石?
玉石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被制作成一些精美的首饰。我们现在切开玉石,以现在的科技可以用一些切割机或者其他比较高级的设备,那么有人问,那么古代的玉是怎么切开的呢?
其实古代也有关专门切这些石头的工具,不过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像我们现在一些高科技的电力工具,他们全是用手工完成的,说实话,一个玉石打磨下来是非常困难,并且耗费心力的,所以说在古代一个玉石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有钱的人家才能用,不像我们现在几乎每个家庭想买一块玉都很容易。
那个时候他们只有一些非常简陋的工具,比如说他们就需要日益月累的慢慢的磨下去打磨,这样才能把一块玉石打磨的光滑,打磨的有光泽。而那个时候因为就是纯手工,他们的艺术价值比我们现在的玉石肯定要好一些,并且他们因为是手工打磨出来的,所以说看起来就更加的细腻,这也是我们现在玉石所不能比拟的一些东西,所以说那个时候得到现在的玉石也卖得特别的贵。
并且那个时候也会用到一个东西叫铁砂石,它是比玉石硬度更高的一种石头。这个砂石比玉石的硬度更高,所以说只有他才能真正的破解玉石那么坚硬的外壳,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技术,博大精深,他们所需要打磨一块玉石的步骤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太多了,面对这些非常复杂的技术,我们应该传承和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我们现在现代人该做的一些事情,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学习的心去学习他们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技术。
古代人是怎么雕刻玉器的?
古代人雕刻玉器图解如下:
一、捣沙研桨
看图片,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解玉沙】、【磨玉沙】。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他们各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三、扎碢
即是应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
应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喝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型了。
五、磨碢
应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历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八、打钻
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技法逐步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是用葫芦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认真的磨光。这时运用的工具构造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拟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详细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像用砂轮那样可为所欲为。查看各时期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历的长期积聚,原始水凳的应用开端了砣碾玉器。
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基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鼎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以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特地锻炼,才可能初步具备。
任何一件玉雕作品都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古人治玉的技法,与任何古代手工技艺相比可说是难度最高的
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呢?
回顾中国历史,精彩万分,不仅有四大名著,诸子百家,还有青铜器,玉器,瓷器举世闻名。你会惊叹古人的巧夺天空。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古代,既没有雕刻机,也没有打磨抛光机,如此精美玉器到底怎么做出来的。家父从事玉器行业几十载,那天我突然问了这个问题,他似乎也说不出一二三,查阅资料,才发现自己完全低估古人的智慧。
请看上图,“捣沙研浆”。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红沙、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而玉的硬度一般在6.0—6.5。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
“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发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号也更多。
“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住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透花图”。即做浮雕、镂空。
“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木砣图”。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到这一步完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智慧无限的古人。以上内容参考《天工开物》全文完【如果你捡到感觉有缘分的石头,可以让我帮你看看】
五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玉石切割技术,你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吗?
在各地的历史遗址中,出土了很多精美漂亮的玉器玉石。在很多新石器时期的玉器表面遗留的都有切割过得不同痕迹。这说明在很早之前,聪明的古人就已经能够运用技术来切玉石,那么坚硬的玉器,他们是用什么工具呢?
根据现代人和文物专家的考证和实验,发现古人切割玉器,主要的方法有两种,用了两种方式——线和砣。
线切割,就是首先把玉料固定,然后用一根绳子,材质是牛皮绳或者麻绳。像拉锯一样来回拉动。绳子和玉料就慢慢的接触,最后被割开。这里就要用到一个不能缺少的工具,解玉砂。使用石英做成的。因为石英比玉料的硬度要高很多。所以能够有效地切割玉料。
到了后期,绳子升级成绳弓,两只手拉可以变成只用一只手,能够更快的拉扯,提高切割效率。
砣切割,砣切割大概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使用一个片状物体将玉料切割开来,这个用来切割的片状物体就叫做“砣”。通过脚踏还有水力来带动这个工具。
不管是绳子切割还是砣切割。真正起作用的是解玉砂。一般有两种,一种红砂,一种紫砂。这个在古书上有明确的说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条件如此艰苦情况下,依然能够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相信下次在观看欣赏那些精美的玉器时,心中会赞叹不已,另有一番感受。
五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玉石切割技术,他们怎么做到的?
一、5000年前古人也是特别聪明的,那么他们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学习了玉石切割方法那么在,当时他们就有线切割,线切割也就是说两只手分别握住一条绳子的两端,然后向下方用力拉。来回在玉料上拉动就达到了切割的作用。首先他们将预料固定之后,这样在切割预期的时候。使切割工具和预料接触更加的密切。也可以提高效率。
二、当时的人们会选择解玉砂,解玉砂是玉器切割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它的好坏就直接导致能否有效的切割预料。一般选择硬可达到末世,硬度7以上的沙作为解玉沙,因为一般的预料印度在末世硬度的4~6左右。那么在选择切割工具的时候,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切割工具一般都是牛皮绳或者是麻绳。它们的作用就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
三、在以前人们还用砣切割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电动沙轮和电动切割机一样,那么它就是用一个片状物体将预料切割开。专业上我们这个被用来切割的片状物体叫做图,当然果断是没有电的,但是古代人使用人力或者自然力量陀转动,可能使用脚踏工具或者水利带动驼运动,所以说以前的人们也是特别聪明的,他们的智慧真的是不可以想象的。
通过这些也就知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真的是特别的大,那么他们在用手动的情况下都可以把预切开,所以说他们是要比我们现代人还要聪明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也不会有现在的发明。
古人的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会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迹?
我国关于玉器制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原始饰品的制作,这些制作比较粗粝的饰品材质各异,主要有兽骨、贝壳和石头(石头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闪石等)这三种材质。制作工艺上除了简单的钻孔刻画外,甚至还有染色工艺(暂不确定这些颜色是出于先民们刻意染色还是自然染色,因为当玉器、石器与朱砂等颜料放在一起长达千年之后,在它们的表层就会形成朱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发现,足可见两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石器的钻孔技术和刻画技术。
西周时期 雕刻动物
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有了爱美之心,于是就有了佩戴饰物的习惯,最开始先民们只是有意识的将一些漂亮的石头上钻眼穿绳佩戴,在饰品上还没有出现刻画雕琢图案的痕迹。先民们利用当时所捕杀动物的兽齿或较尖锐的石头做钻头,在实用器和饰品上面钻孔。
汉代 玉雕人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制作之后,先民们发现在钻孔时加入一些硬度比较高的细沙不但会加速钻孔的速度,还会增加钻头的使用寿命,而这些硬度较高的细沙主要是指被后世称之为“解玉砂”的一种细沙。因为技术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只能用双手转动镶有兽齿钻头或者石头钻头的木棍来打眼,至于器物的表面也只能用最原始、最初级、最简单的打磨方式来制作器物表面简单的形状,所以最初的玉器大都是素面无纹,器型通常被磨成圆形或者被磨成方的。
石器 齐家文化
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在玉器的制作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看不到细阴线,其上的“牛鼻穿”和阴刻线都是由最原始的方法制作的,“牛鼻穿”是由石钻头加解玉砂钻出(红山文化的孔道一般由桯钻和管钻加解玉砂钻出),而阴刻线则是由绳子带动解玉砂琢磨而成。所以在红山文化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能够制作出较细阴刻线的旋转陀机。
红山文化玉鸮 牛鼻穿孔
陀机出现的时间很多人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但笔者认为砣机的出现或许与制陶工艺工具的发展出现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制陶工具也是由脚踩来带动旋转,砣机的原理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第一就是给制玉解玉提供更大的力度,第二就是用脚蹬可以解放双手,让手去更好的操作解玉琢玉的细节处理)当然关于砣机的出现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细阴线不像也不能够是用绳子加解玉砂就可以制作出来的,这种细密的阴刻线更像是用刀加解玉砂磨出来的。关于砣机现在可以定论的是,商代制玉的工艺可以确认是双人操作的砣机制作的,而且商代已经用青铜陀具替代了原来的石质或者骨质钻刻工具。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先民们最早用的雕琢工具是野兽牙齿或者石制较尖锐的工具。先民们用这种硬度偏弱的工具在玉石上反复刻画,可能是千百次的刻画才形成了这些馆藏文物的线条和形态。
雕刻精美的玉器局部展示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上的那些细密的图案很多线条都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刻制的,而关于“昆吾刀”究竟为何物?现在还在探讨,这种刀是否为青铜所制呢?但如果它是青铜制作的话,那么为什么良渚文化没有青铜器出土呢?反倒是几乎没有在玉器表面雕琢图案的齐家文化有很多青铜器物的出土,这一现象是否有悖常理呢?
齐家文化 青铜刀
还有就是齐家文化中虽然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镜子、青铜制作的刀以及青铜制作的斧子但并没有出现青铜制作的解玉工具。而青铜制作的砣具,直到商代才出现。青铜砣具的出现使得制玉工具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商以后的玉器纹饰也因为青铜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精美。
当然,关于上古制玉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事实上这句诗是被改过词语的,其实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错玉”。而这里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因为它们通常被用来解玉,所以统称这些硬度大于玉石的细沙石为“解玉砂”,而这句诗中“错”有磨砻之意。
到了汉代因为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青铜砣具开始被铁制陀具取代。因为铁制砣具比青铜砣具更加坚硬耐用,并且自西汉发明“炒钢法”之后,中国的钢铁技术一直领先世界(炒钢法工艺领先于欧洲八百年),所以钢铁砣具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同的是铁制陀针越来细,样式功能也越来越完善,砣具的硬度也随之增强。
刻有阿拉伯文的玉雕
古代玉器制作一般有选料、开大料、扎锅、冲锅、磨锅、掏膛、镂空、上花、钻孔和抛光的工序。
加工玉的第一步就是得把玉石切割。即开大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玉”,解玉一般用大型的线锯由两人拉动配合解玉砂切割大料,然后就是上陀机用大陀轮切出大样,再经过成型、碾陀上花、用桯钻钻孔、搜弓镂花,皮陀抛光,一件玉器才能算是成品。那么古人没有现在的电锯等先进工具,他们是如何将这么繁杂工艺雕琢到见方大小的玉料上呢?
估计您想不到,最初的解玉是用麻绳锯。在锯的时候,麻绳上沾有解玉砂,因为摩擦受热会使麻绳烧断,并且受热后会加大麻绳与玉料之间的摩擦力,解玉砂也会在摩擦过程中大量掉落,所以古人会不断的往麻绳里加一些硬质细沙和水,这样就能把玉石切割下来。不过这样不停的拉锯非常费工夫,也很考验人的耐力,当然也非常辛苦。并且这样雕琢的切口会留下明显的波浪纹。
玉璧 西汉
切割下来之后就要琢玉,打磨光滑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加工。因为接下来的加工需要更精细化的雕琢,需要双手专门去调节力度、角度和长度,于是古人就发明了砣机,砣机的发明使得玉工的双手得到了解放,更加方便研磨和操作。史前社会的玉工是席地而坐,把玉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沙研磨,打磨成光滑规整的形状。
文化器制作刻痕
其次就是钻孔。钻孔在古玉制作上很是重要,因为大多说古玉都是用作佩戴或者穿绳附着与衣帽之上。因为孔道在古玉上很普遍,所以孔道是鉴定古玉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于古人而言,钻孔是个时间活儿。已知出土最早的钻头是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而一般的玉是6,经过实验,将用同种材料仿制的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或者原始机械反复旋转,最终可以在玉料上打出孔洞,但是这种制作方式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力。关于孔道制作如果仔细观察古玉就会发现,在玉孔处会有解玉砂旋钻所遗留下的螺旋纹,如果将螺旋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后你就会发现螺旋纹上会不规则的排布有晶粒状凸点。
老珠子孔道
在讲了古人制玉的一下方法之后,下面我们具体详述,看看古人究竟是如何用“他山之石”来加工玉的?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一种流传千年的制玉机器,这种制玉机器就是砣机,它又名“水凳”,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坐水凳”这个词就是形容,制玉工作者制玉时的状态为坐着制玉!
战国玉印章上的砣工
解玉砂,解玉砂往往都是用比玉石硬度高的矿物,细小的解玉砂一般直接来自于河道,而那些比较粗大的解玉砂会被用于钻孔或者充当切割工具,解玉砂比较尖锐的会被用在一些繁杂的纹饰雕刻上,大块解玉砂的用途类似于我们现在切割玻璃用的玻璃刀尖部的金刚石。
各种细砂
砣具,最常见的工具,可用于切割、镂空、钻孔和打磨。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切割机。
线具,同样是用于切割,一般会做成弓形锯的样子,用于玉器的镂空,拉丝工大都为线具切割而成,但是这种切割非常麻烦,切一块玉都要数小时之久。
线具切割镂雕的玉簪首
管具,管状道具主要用来打孔,一般都是满满钻进去的,如同钻木取火一般,钻出一个孔来,这种孔道一般而言比较大。
桯具,也是用来打孔的,不过是实心的,这种孔道比较小,一边用于穿绳连缀,比如金缕玉衣的玉片孔道都是这种方式制作的。
桯具打出来的孔道
总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随形而造,孔道和痕迹是古玉鉴定的必由之路,在笔者看来鉴玉学很多鉴定知识都来自于痕迹学原理!
该文章由作者:【契可尼效应】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