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学)

桂林中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确定的重点中学和示范学校。始建于1905年9月23日(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八月二十五日),初名“广西桂林府中学堂”,是广西最早官办的学堂之一,校址为桂林文昌门副爷巷桂林府守备衙门所在(今文明路第一人民医院处)。首任监督(即校长)沈赞清。1912年更名为“广西桂林中学校”。以后因学制更动,隶属关系变化和几校分合等原因,先后使用过“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桂林高中”,“广西省桂林中学”等名称,1959年最后定名为“桂林中学”,沿用至今。

桂林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学)

学校概况

桂林中学建校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广西重点中学,2003年成为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桂林中学以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突出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有良好的声誉。学校办学业绩先后载入《中国教育年鉴》、《中国著名中学》、《中国名校》等中国教育典籍之中。

所获荣誉

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

1988年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

1990年被评为全国“贯彻体育条例优秀学校”。

1999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

2001年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13年9月获“全区先进教职工小家”称号。

(2005年-2010年学校所获荣誉图册来源:)

文化传统

学校校标

桂林中学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校标,只有临时性、阶段性的校章、校徽、校庆庆徽。在2005年桂林中学百年校庆设计庆徽的同时,设计了学校的校标。

桂林中学的校标为圆形图案,内圈圆心为深蓝色,中间有阴文篆体“桂中”二字,“桂”字为白色,“中”字为红色,蓝白红象征桂林中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时代。圆形外圈为阳文,上半部分为英文“桂林中学”,下半部分为汉字小写“一九O五”,表明学校建校的时间。

学校校歌

桂林中学校歌由李昌沪作词,韦海曦作曲。

学校领导

桂林中学校长-马劲

桂林中学党总支书记-陈现梅

桂林中学副校长-李志华

桂林中学副校长-陈玉凤

桂林中学副校长-关剑锋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桂林中学现有高中班31个,初中班6个,在校学生1900多人。教职工共15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教师中有:特级教师9人,高级教师70人,全国骨干教师4人,桂林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30人,已取得研究生学历或教育硕士学位32人。教师中取得高、中级职称者占总数的92%。

基础设施

学校有教学楼(配有空调、网络及电教投影设备)、学生宿舍(配有700个床位、空调、热水)、餐厅、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有电子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地质展览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形体房、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建有250M环形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学校的实验、计算机、网络、医务等设施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教学成果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先后派出6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竞赛,有两名同学获得周冠军,秦为夷同学获得2004年度总冠军,成为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栏目举办以来的第五任年冠军,这是广西学生的最好成绩。2003年-2007年,学校获得自治区一等以上的奖项共936人次(全国一等奖66人、二等奖149人、三等奖167人,自治区一等奖554人)。

学校高考的平均分和上线率均名列广西前茅,尖子生培养成绩优异(1980年以来共取得广西高考个人总分第一名12个、第二名12个、第三名8个)。2001年至2004年学校学生参加全区高考获单科800分以上为93人次,总分800分以上是29人次。2005年实行原始分录取,学校重点上线率为39%,本科第二批上线率为70.63%;2006年高考成绩再上一层楼,学校重点上线率为45.6%,本科第二批上线率为79.5%,三本升学率达94.3%。此外,学校县招班近几年来高考录取情况良好,2009年县招班一本率为76.6%,二本率为100%;2010年县招班一本率为63.5%,二本率为98.1%;2011年县招班一本率为71.4%,二本率为92.6%。

桂林中学首届县招班(213班)高考重点上线率为72%,三本上线率为100%;第二届县招班(223班)高考重点上线率为91.5%,二本上线率为100%。

杰出校友

被国防科学界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1944年于桂中毕业)

中国遥感专家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1955年就读于初7班、高14班)

国际著名的“雷—丁理论”的创造者雷啸霖(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1955年就读于高16班)

高能物理专家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1940年就读于高9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

著名小说家梁羽生(1943年冬季毕业)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

庄炎林(中国侨联主席、经法人才学会会长)

黄锦辉(革命烈士、黄埔军校一期生)等

教育宗旨

桂林中学-桂林中学“百年”教育宗旨

1906年,桂林中学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办学宗旨:“本学堂(即广西桂林府中学堂)为高等小学升学之地,为高等专门学堂储才之区,遵章开办,以锻炼气质,深固根抵,为教育唯一宗旨”(见《桂林中学校志》,下同)。

办学思想非常明确,招生纳贤,打好基础,输送高校,即本桂林府中学堂办学之目的。而且唯一。

1912年,改名桂林中学校。学校提出的教育宗旨是:“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

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学校的双重任务:同时面向高校和社会。民国比清代,进了一步。

1931年,学校的教育宗旨修改为:“根据三民主义,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增进学生之知识技能,为预备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以达适应社会生活之目的”。

1924年,孙中山解释了他的新三民主义,其思想自然影响到教育这个领域。

1937年,抗战爆发。桂林中学在修订的《桂林高级中学学则》总则中规定:“本校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健全国民,增进民族自卫能力,并为预备高深学术及从事职业之预备”。

此处可证,办学思想是要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抵御外侵,当然要“增进民族自卫能力”。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年头。桂林中学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本校凛于国步之艰难与责任之重大,自当严守三民主义之最高原则,以国防教育为中心,力谋本身效能之发展”。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的办学思想。

1946年,“科学、民主、健康”成为桂林中学教育的三大任务。

表述简练了。此宗旨大约也受到了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校的教育宗旨为:“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革命思想、中等文化水平、科学知识及健康体魄的知识分子,使之在毕业以后,具有升学深造或参加工作的基本条件”。

德智体全面发展,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是这个新社会老学校办学新思想的浓缩。

从1957年毛主席提出著名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后,学校基本不再单独提出自己的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从史料看,桂林中学是到了1978年,才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把桂林中学办成高质量、有影响、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

综合这近百年桂林中学的办学历史,桂林中学的办学宗旨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1.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锻炼气质,深固根抵”、“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科学、民主、健康”等。

2.强调学校教育任务的双重性。

如“预备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具有升学深造或参加工作的基本条件”等。

3.强调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

如“以达适应社会生活之目的”、“力谋本身效能之发展”等。

4.强调学校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结合。

如“民族自卫能力”、“具有革命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等。

5.突出强调学校的办学质量,向高级学校输送人才。

如“研究高深学问”、“预备高深学术”、“升学深造”、“高质量、有影响”等。

我们的办学思想,就是从前辈这里继承下来的。

我们今天的办学和教育的宗旨就是:

追求学校的日臻完善和高品位的风格特色。培养全面发展和特长突出并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我们的“并重”,跳出了原重点高中的“向高校输送合格学生”的传统思维和人才观,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举”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的继承。“并重”和“并举”都突出了两个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本思想;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桂林中学“百年”沿革

桂林体用学堂(桂林中学的前身1898-1905)

桂林府中学堂(1905-1912)

县立桂林中学校((1912-1918))

广西省立第三中学(1918-1931)

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1931-1934)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1931-1934)

桂林县立桂山中学

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1934-1936)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1934-1938)

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1936-1937)

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1937-1938)

广西省立桂林中学(1938-1939)

广西省立桂林中学(高中部)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初中部1939-1941)

永福罗锦分校临桂会仙分校

广西省立临桂初级中学校

广西省立桂林中学(1941-1949)

广西省桂林中学(1949-1953)——广西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广西省桂林高级中学(1953-1959)

桂林市桂林中学(1959至今)——桂林市奎光学校(2002-)

桂林中学“百年”大事记

1905年9月23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八月二十五日),我校正式创办,是日开学上课,校名“桂林府中学堂”。学校设5年制甲、乙、丙、丁四个班。校址在文昌门街副爷巷原桂林守备衙门(今文明路人民医院处)。首任监督(校长)沈赞清。

1912年,辛亥革命后,我校改名为“县立桂林中学校”。

1918年,我校更名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

1923年8月,广西全省中学改行“三三”新学制,我校始招三年制初中班。

1926年8月,我校始招三年制高中班。

1928年秋,我校第一次迁址,自副爷巷迁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原桂林文庙、武庙、刘长佑祠、桂林道伊公署、榕湖经舍和桂林府学等处合为我校的新校舍(即我校现校址)。

1929年9月,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归并我校,该校原有的实验小学及幼稚园等亦隶属于我校,全校规模达60馀班。

1931年8月,我校高初中分校,高中部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位于王城第二师范旧址(今广西师大本部);初中部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仍在崇德街。

1934年秋,桂林县立桂山中学归并于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则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

1936年8月,桂林高中迁址到良丰雁山西林公园。同在西林公园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于同年9月改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桂林高中遂改隶广西大学,更名为“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1937年春,抗日战争前夕,在我校进步学生中开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

1937年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迁出良丰雁山西林公园(迁址桂林市李子园,即今乐群路桂林医学院处)。桂林高中恢复原校名“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

1938年秋,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从良丰搬回崇德街与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合并,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恢复完中建制。

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对桂林进行轰炸。桂林中学将初中部一分为二,分别迁往临桂县的会仙乡和永福县的罗锦乡,当时称“会仙分校”和“罗锦分校”。

1941年春,罗锦分校结束。会仙分校则改为“广西省立临桂初级中学校”。桂林中学本部恢复招收初中班,仍为完全中学。

1944年秋,日军南侵,桂林沦陷。我校疏散于临桂的五通、宛田和龙胜之间。崇德街校舍大部分被焚毁,学校的图书仪器损失殆尽。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我校在崇德街校址重建校舍,恢复上课。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沿用“广西省立桂林中学”校名。

1947年6月2日、6月4日,桂林中学学生参加了全市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大游行。

1949年4月,桂林中学教师秦强被饿死,全校学生举行了反对国民党政府迫害教师的“抬棺大游行”。

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少桂林中学学生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投身人民革命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有:刘俊民、刘德鸿、苏武杰、李应林(女)、陈保民、杨庆祝、刘美荆、吴培梅、黄觉先等。

1949年12月,桂林市人民政府接管我校,并将“广西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合并到我校,校名定为“广西省桂林中学”。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汤松年。

1951年8月,广西省文教厅决定南宁中学、南宁一中、桂林中学、博白中学等4所中学为试用苏联5科教材(俄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重点学校。

1953年5月,广西省教育厅选定南宁高中、南宁一中、桂林中学、博白中学、柳州中学、百色中学、廉州中学、玉林高中等8所中学为广西重点办好的中学。

1953年9月,我校改名为“广西省桂林高级中学”。

1954年3月,我校建立中国共产党桂林高中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巫摩白。

1958年春,为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校由解放西路迁到桂林市西郊甲山办学,开始办工厂,办农场。

(附注:甲山校区,最早为李宗仁夫人郭德洁所建的“德智中学”校址;解放后,原“德智中学”合并到穿山桂林一中,该处设“广西革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该处又为“越南育才学校”所用;1958年“越南育才学校”搬回国,桂林中学进入。)

1959年8月,学校改名为“桂林市桂林中学”。

1960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桂林中学作为广西的代表单位参加了这次大会。

1963年5月,广西区教育厅对省重点中学进行调整。在26所省重点中学中,确定了包括桂林中学在内的9所学校(另有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柳州高中、柳铁一中、师院附中、梧州高中、玉林高中、百色高中等8所),为第一批重点办好的学校。

1966年11月,又因越南战争,越南育才学校第二次从越南搬到桂林市,再进西郊甲山。我校由甲山迁到东郊猫儿山(原广西师院生物系中文系址)办学。到1968年9月,越南育才学校迁往桂林东郊三里店新校区之后,我校复迁回甲山。

文化大革命期间,桂林中学和其他重点中学一样,遭受严重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自治区重点名存实亡。

1974年,我校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单位。

1978年秋,我校重新被确定为广西区重点中学。

1981年7月,我校由西郊甲山迁回解放西路原址。

1982年,桂林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1985年,我校举办80周年校庆活动。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学校志》、《桂林中学校友通讯录》,设立了“桂林中学校史陈列室”,成立了“桂林中学校友理事会”(会长钟文典)。

1988年,桂林中学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德育先进校”称号。

1992年,经广西区教委推荐,广西16所重点中学中的8所被评为“中国名校”。桂林中学入选。(其他7所中学是:玉林高中、廉州中学、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柳地高中、柳州高中、梧州高中)

1993年,桂林中学获得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的“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称号。

1995年,学校举办90周年校庆活动。重新补充整理印制了《桂林中学校志》、《桂林中学校友通讯录》,印制了《桂林中学90周年校庆特刊》。

1999年秋,按国家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须高初中分设的要求,桂林中学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1年,最后一届初中毕业。

2001年,桂林中学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秋,经桂林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恢复向桂林市辖12个县招收学生。当年在12县招收学生一个班,学生50名。

2003年5月,桂林中学被评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3年8月,桂林中学校园改造一期工程完成(图书楼、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综合楼),二期工程启动(运动场、体育馆、食堂综合楼、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科技艺术楼),计划2005年6月完成(除科技艺术楼外),迎接学校百年大庆。

桂林中学“百年”教师(78-98年高中部分)

班号班主任姓名

1伍幼鹏

2邓雨生

3张宗房

4张秀芳

5侯中南

6路静娴

7刘乃玲

8陈焕禄

9张光舟

10李先才

11伍幼鹏

12陈毅武

13张秀芳

14甲张宗房

14乙陈焕禄

15梁茂刚

16张宗房

17陈秀屏

18张丽馨

19伍幼鹏

20唐梦均

21廖肇英

22张光舟

23张秀芳

24刘乃玲

25路静娴

26唐梦均

27孙克勤

28张丽馨

29吴鉴勋

30甘显威

31侯中南

32路静娴

33陈秀屏

34云冠全

35梁茂刚

36刘乃玲

37张宗房

38林强

39左庚荣

40张光舟

41唐梦均

42蒋平/甘显威

43廖肇英/周德安

44张秀芳

45张丽馨

46吴鉴勋

47路静娴

48伍富英

49孙克勤

50莫之霞

51郭建雄

文书潘昌湘

52张学仁

53林强/尤广蕴

54文良景

55陈秀屏

56牟科文

57张宗房

58杨萍

59云冠全

60刘惠云

61张光舟

62唐梦均

63罗晶年

64刘桂琼

65左庚荣

66汪启民

67张秀芳

68林强

69龙岳招/潘昌湘

70伍富英

71路静娴

72吴鉴勋

73郑中兴

74林忠

75袁增生

76龙小春/唐适中

77阳正纪

78孙克勤/甘显威

79陆汉清/曾宏燕/潘昌湘

80韦福/赵勇

81文良景

82文永华

83陈秀屏

84刘惠云

85钱哨

86牟科文

87赵勇/左庚荣

88张宗房

89曾忆

90杨萍

91唐梦均

92陈丹/郑中兴

93罗晶年

94张秀芳

95韦建华/尤广蕴

96周兆青/周颖

97龙岳招/易正初

98路静娴初

99郑中兴/侯燕/赵峰

100阳正纪/周兆青

101林忠/李山

102黄文红

103骆琛茹/袁增生

104周兆青/阳正纪

105袁增生/林忠

106文良景/钱哨初

107史荔

108赵勇/周颖

109刘惠云

110尹顺林

111郭建雄

112文永华

113潘跃明/毛敏

114张宗房

115潘昌湘/彭耀明

116陈玉凤/林忠

117杨萍/韦福

118蒋红兵/李山

119易正初

120罗晶年

121胡际云

122左庚荣

123郑中兴

124庄力

125吴鉴勋/侯燕

126周兆青

127徐宗海/李昌沪

128云霞

129阳正纪

130黄乘英/周颖

131赵峰

132邱咏萌

133唐梦均

134潘小安

135钱哨

136彭耀明

137吴鉴勋

138黄文红

139郭建雄

140黄英姿

141唐素萍

142徐宗海

143毛敏

144杨丽娜

145赵建宏

146李志华

147胡际云

148邱奕茂/何宏禄

149罗晶年/馀桂玲

150尹顺林

151廖红铭

152左庚荣/罗晶年

153易振初

154邱奕茂

155黄乘英

156庄力

157曾光文

158陈洁

159潘小安

160方忠

161邱咏萌

162阳正纪

桂林中学“百年”规模

1905年创办桂林府中学堂时,招收中学5年制学生,共4个班,计216人。

1911年以前的6年间,招生规模和学制一直不固定。从史料看,此期间共毕业了6个班,有5年制的中学班,有两年制的师范班,还有一年制的理化班。

1912年开始,固定招收中学班,学制为四年。但每年招收的人数和在校的规模不详。

1923年起,实行“三、三”学制(分初、高中招生,均为三年学制)。每年招收的人数和在校的规模不详。

1942年时,学校有初高中共26个班(高中23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1423人。

1948年,全校初高中16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2个班),学生805人。

1950年,桂中有初高中17个班,学生745人。

1952年,桂中有初高中20个班,学生952人。

1956年,学校有初高中29个班,学生1380人。

1957年,学校有初高中30个班(高中20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1509人。这是1962年以前的最高峰。

1962年,学校有初高中22个班,学生984人。

从1950年到1962年这13年当中,桂林中学共毕业3652人(初中毕业1287人,高中毕业2365人)。

1966年,桂中有26个班(高中18个班,初中8个班)。

1969年,桂中有35个班(高中16个班,初中19个班)。

1976年,全校有32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18个班)。学生1484人。

从1950年到1978年这28年当中,桂林中学共毕业初中112个班,约5000人;高中毕业197个班约10000人。

1987年,桂林中学有29个班(高中23个班,初中6个班),学生总数1512人。

1999年,桂林中学停止招收初中生。2001年,桂林中学初中剥离完成,最后一届初中毕业。成为独立高中。

2003年,桂林中学有高中31个班,学生总数1664人。

从1980年到2003年这24年中,桂林中学一共毕业247个班(192个高中班,54个初中班,一个高中),毕业学生总数约13000人。

从1950年到2003年这44年中,桂林中学一共毕业556个班(390个高中班,166个初中班),毕业学生总数约28000人。

桂林中学“百年”学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桂林府中学堂初创时,用清代的“壬寅”(1902)学制,招普通班,修业五年。

1907年,实行分科(文科、实科)招生,学制仍为五年。

宣统元年(1909),秋季招生时,改学制为四年。

1923年,我校奉命改行“三、三”新学制,初中、高中各修业三年。

1928年,实行分科学习,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180学分(必修150学分,选修30学分)为毕业。每学期不得超过32学分。

1931年,广西教育厅推行“一体化教育”。改“三、三”学制为“二、四”学制(初中二年,高中四年)。我校未执行,仍用“三、三”学制,一直到1949年。

1950年-1968年,我校继续实行“三、三”学制,初中、高中各修业三年。

1952年,我校停止了从四十年代以来实行的春秋两季招生的制度,高初中一律改为秋季始业。

“文化大革命”当中,缩短学制。1969-1971年,实行“二、二”学制(初高中各两年)。

1972年,“二、二”学制改为“三、二”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0年至今,恢复“三、三”学制。

桂林中学的创办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废科举,办新学,规定“中学堂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广西沿海沿江的一些府州所在地,率先创办起中学堂。

初设桂林府中学堂的创议者,为时任广西巡抚张鸣歧。1903年奏准,后经两年筹备,于1905年由桂林知府吴征鳌宣布正式开办。开办时间是1905年9月23日(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八月二十五日)。首任学堂监督(即校长)为沈赞清。

学校初名为“桂林府中学堂”。最初的校址在桂林市文昌门副爷巷(今文明路第一人民医院处),由原来的桂林府守备衙门改建而成。

桂林府中学堂的学制为五年制。首届招生为甲、乙、丙、丁四个班。按当时桂林府属州县(当时桂林府辖7县2州2厅,即:临桂县、灵川县、灌阳县、兴安县、阳朔县、永福县、义宁县、永宁州、全州、龙胜厅、中渡厅。)分配学额,共选录本籍学生200名。另录取外籍学生16人。开办时学生合216人。

该文章由作者:【阿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