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拼音:pí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文献资料,此字最古形体为收录于《说文解字》的篆文,古字形从几(jī)从任,任几就是靠着几。“凭”本义指倚靠,引申为依靠、依赖,又指根据、依据、听凭。
“凭”和繁体字“憑”本来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后来有了分工,“凭”多指具体的行为(倚靠),“憑(繁)”兼有抽象的意义(凭借)。《简化字总表》将“憑(繁)”简化为“凭”。
字源演变
“凭”在古代有两个异体字:一个写作“(图4)”,是从心馮(píng)声的表声字;一个写作“凴”,是从几馮(píng)声的形声字。由于它们笔画较多,现代均被废用,而以会意字“凭”作为规范字形。
“凭”是会意字,小篆作图1,从任从几。“任”指承受,兼有表音作用;“几”是类似小桌子的器具。古人席地而坐,坐姿是兩膝着地,臀部緊靠脚后跟,重心落于兩股以至膝部,席旁有几依凭,以舒緩久坐疲累,几與后世之桌不同,桌高几矮。“凭”字的本义是倚靠。这个意义引申扩大就是倚或靠,它所表示的是一种具体动作,但动作对象不限于小桌子。如:凭栏、凭轼,等等。
在字义演变的过程中,“凭”又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一指依靠、依赖。例如“凭险据守”就是依靠险要的地势把守,“凭劳动致富”就是依靠劳动致富。这个“凭”虽然可以解释为“靠”,但已不是具体动作,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行为,指依靠某种条件。此外,像“凭借”“凭仗”“依凭”等词中的“凭”都是依靠、依赖的意思。
二指“根据”。例如:“凭证入场”就是根据证件入场。这里“凭”的意义跟“依靠”有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
三指证据、凭据,也就是能够证明身份或某种事实的东西,是名词性的。如:“空口无凭”“不足为凭”的“凭”都是指证据或凭据。
“凭”字在用作本义时,古代多写作会意字的“凭”,用于依靠等抽象意义用通假字“馮(píng)”,后来在其下方加“心”成为“憑(图4)”。从“心”表示一种内心的活动。在過去的實際使用中,凭字大多作“憑(图4)”,傳世文獻除《左傳》《國語》《論語》作“馮”外,經籍多作“憑(图4)”,《石經》作“憑(图4)”,《度尚碑》亦作“憑(图4)”,唐代《干禄字書》列“憑(图4)”爲“正”,“馮”爲“相通”。可見“憑(图4)”字過去算是繁體之正字,而“馮”則爲“凭”字之通假。新中國成立后,才將“憑(图4)”字簡化爲“凭”,還其原來的真面目。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凭píngㄆㄧㄥˊ
靠在东西上:~栏。~吊(对着遗迹怀念)。
依靠,仗恃:~借。~靠。~信。
根据:~票入场。
证据:~据。文~。~空。~证。空口无~。
由着,听任:任~。听~。
详细释义
凭píng
【动】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leanon〗
恁,依也。——《小尔雅》
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
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
又如:凭几(凭靠几案);凭肩(以手靠在别人肩上);凭脉(搭脉)
依托;仰仗〖counton〗
不凭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庄子·则阳》
凭恃其众。——《左传·哀公七年》
又如:凭附(依附;依靠);凭妖(依托妖言);凭狐(喻依仗他人权势的人);凭城(据城以守);凭系(依托维系);凭负(依恃);凭托(依仗,依托);凭高(登临高处);凭虚(凌空)
根据〖baseon〗。如:凭按(据以查验);凭限(官员赴任文凭上规定的期限);凭说(辩白的证据);凭臆(凭主观推测立说);凭应(依据瑞应);凭断(据以判断);凭龟(以龟卜为据)
凭píng
【名】
证书〖certificate〗。如:凭票(凭据);凭验(凭证,凭据);凭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凭引(证明身分的凭据);凭由(官府发给的凭证);凭限(写明有效期限的证书)
凭píng
【连】
不论;不管〖nomatter(what,how,et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凭你跑得多快,我也赶得上
如此〖so〗
原来凭地可恶,把我轻薄也罢,如何触伤我父亲。——《石点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几部】皮冰切(píng)
依几也。从几从任。《周書》①:“凭玉几。”讀若馮。
【注释】徐铉等注:人之依馮,几所勝載,故从任。①《周書》:指《雇命》。今本作“冯”。
說文解字注
依几也。依者,倚也。凭几亦作馮几,叚借字。臥則隱几。
从任几。三字今正。任几,猶言倚几也。會意。皮冰切,六部。
《周書》曰:“凭玉几。”《顧命》文。今《尚書》作“憑”,卫包所改俗字也。古叚借衹作馮,凡馮依皆用之。
讀若馮。馮,从馬,仌聲。故其讀同也。
广韵
扶冰切,平蒸竝‖凭聲蒸部
凭,依几也。扶冰切。五。
皮證切,去證竝‖凭聲蒸部
凭,依几也。皮證切。又皮陵切。二。
扶冰切,平蒸並‖仌聲蒸部
憑(繁),憑託。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几部】凭;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6
《唐韵》扶冰切。《集韵》《韵会》皮冰切,并音平。《说文》:依几也。从几从任。《增韵》:倚也。《正韵》:隐几也。《山海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注:梯几,凭几也。
又《唐韵》《集韵》《韵会》皮孕切。《正韵》皮命切,并凭去声。义同。[8]
【卯集上】【心部】憑(繁);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2
《广韵》扶冰切《集韵》《韵会》皮冰切,并音凭。依也,托也。《书·顾命》凭玉几。
又姓。
又叶蒲蒙切,音蓬。华覈《自责文》越从朽壤,蝉脱朝中。熙光紫闼,青琐是凭。
俗作慿,非。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 字头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先秦 | 凭(简、繁) | 高本漢系統 | bʰ | i̯əŋ | |
凭(简、繁) | 王力系統 | 蒸 | b | ǐəŋ | |
凭(简、繁) | 周法高系統 | 蒸 | b | iəŋ | |
凭(繁) | 董同龢系統 | 蒸 | bʰ | juəŋ | |
凭(繁) | 李方桂系統 | 蒸 | b | jiəng | |
西漢 | 凭(繁) | 蒸 | |||
東漢 | 凭(繁) | 蒸 | |||
魏 | 凭(繁) | 蒸 | jiəŋ | ||
晉 | 凭(繁) | 蒸 | jiəŋ | ||
南北朝 | 凭(繁) | 宋北魏前期 | 蒸 | jiəŋ | |
凭(繁) | 北魏后期北齊 | 蒸 | jiəŋ | ||
凭(繁) | 齊梁陳北周隋 | 蒸 | jiəŋ | ||
隋唐 | 凭(简、繁)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bʰ | i̯əŋ | |
凭(简、繁) | 擬音/王力系統 | b | ǐəŋ | ||
凭(简、繁)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bʰ | jəŋ | ||
凭(简、繁)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b | ieŋ | ||
凭(简、繁)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b | jəng | ||
凭(简、繁)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bʰ | ǐəŋ |
韵书集成
韻書 | 字头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声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廣韻 | 凭(简、繁) | 凭(简) | 曾 | 平聲 | 下平十六蒸 | 竝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濁 | 扶冰切 | bʰjəŋ |
凭(简) | 凭(简) | 曾 | 去聲 | 四十七證 | 竝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皮證切/皮陵切 | bʰjəŋ | |
集韻 | 凭(简) | 凭(简) | 曾 | 平聲 | 下平十六蒸 | 竝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皮冰切 | bieŋ |
凭(简) | 凭(简) | 曾 | 去聲 | 四十七證 | 竝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部(皮)孕切 | bieŋ | |
凭(繁) | 凭(繁) | 曾 | 上聲 | 四十二抍 | 竝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皮殑切 | bieŋ | |
礼部韻略 | 凭(简、繁) | 平聲 | 蒸 | 皮冰切 | |||||||
凭(简) | 去聲 | 證 | 皮孕切 | ||||||||
增韻 | 凭(简、繁) | 平聲 | 蒸 | 皮冰切 | |||||||
凭(简) | 去聲 | 證 | 皮孕切 | ||||||||
中原音韵 | 凭(简、繁) | 平 | 陽平 | 庚青 | 滂 | 齐齿呼 | 次清 | pʼiəŋ | |||
凭(简) | 病 | 去聲 | 庚青 | 幫 | 齐齿呼 | 全清 | piəŋ | ||||
中州音韵 | 凭(简、繁) | 平聲 | 庚青 | 毘明切 | |||||||
凭(简) | 去聲 | 庚青 | 邦命切 | ||||||||
洪武正韵 | 凭(简、繁) | 平 | 平聲 | 十八庚 | 竝 | 全濁 | 蒲明切 | b‘iəŋ | |||
凭(简) | 病 | 去聲 | 十八敬 | 竝 | 全濁 | 皮命切 | b‘iəŋ | ||||
分韻撮要 | 凭(简) | 凭(简) | 陽去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滂 | ||||||
凭(繁) | 朋 | 陽平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滂 |
该文章由作者:【问天问大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