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医学伦理学是评价人类的医疗行为和医学研究是否符合道德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缓解在中国器官移植方面的伦理学争议,于2007年制定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历史起源
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病人求医时一般要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常常不能判断医疗的质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告诉医务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医务人员。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病人的信任。
所以,刻划医患关系基本性质的是信托模型:信托关系基于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特殊信任,信任后者出于正义和良心会真诚地把前者利益放在首位。
历史发展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对同事如兄弟,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
公元一世纪,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等等。
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
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
但到了20世纪末,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一切应以病人利益为转移。《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
主要流派
(1)情态伦理学派。主张伦理准则应视情态而定,强调伦理的灵活性,反对固定不变的伦理准则。
(2)传统伦理学派。主张坚持传统的医学伦理原则和宗教伦理原则。
(3)青年道德学派或分析学派。既反对情态伦理学派粗糙的功利主义,又反对传统伦理学派僵硬的神学道德主义,主张对伦理问题应进行细致的分析。
文献特点
所有过去的医学伦理学的文献一般都含有美德论和义务论两个内容。美德论讨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哪些美德、哪些品质。许多文献都认为医生应具有仁爱、同情、耐心、细心、谦虚、谨慎、无私、无畏、诚实、正派等美德。义务论讨论医务人员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现代医学伦理学则有两个新的方面:
其一,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已经从医生与病人间一对一的私人关系发展为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就要考虑收益和负担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尤其是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佳医疗服务等涉及卫生政策、体制和发展战略问题。这构成了医学伦理学一个新的内容,即公益论。
其二,以往的医学伦理学提出的医生的道德义务,或道德价值和信念都是绝对的,是一种“至上命令”,因为它们的权威被认为来自神圣的宗教经典,或来自不朽的医圣。因此,不管是以法典还是案例体现的这些规范或价值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情况。
但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医疗费用的飞涨,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医学伦理学更多地涉及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价值的交叉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伦理学难题。例如古代中、西医学的传统都不允许堕胎术,但妇女要求在生育问题上行使自主权,以及人口爆增引起的节制生育的社会需要,对上述传统价值提出了挑战。在应孕妇要求实施人工流产术时又要考虑手术对她健康的影响以及胎儿的地位。
主要理论
道义论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性质,而不决定于其后果。如某些医生认为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而不管可能引起的后果,因为“隐瞒”、“说假话”或“欺骗”这种行动本身是不应该的。又如认为医疗卫生是福利事业,不应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机制,这也是一种道义论论证。
后果论则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决定于其性质。如有的医生认为不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因为这会引起消极的后果。后果论要求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作出选择,最大限度地增进病人的利益,把代价和危机减少到最小程度。道义论和后果论在医学伦理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同时又都不完善。
基本原则
在医学伦理学中有三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病人利益第一这个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而且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确有助益,又不伤害病人,即有义务不去有意地或因疏忽大意而伤害病人。
但医疗行动难免会给病人或第三者带来有害的后果,对此可以援用双重效应原则作为这种医疗行动的依据。即这些有害的后果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但无法避免的效应。如化学疗法可抑制肿瘤(直接的有意的有利效应),但有副作用(间接的可预见的不利效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起着家长一样的作用,这称为医学家长主义。坚持家长主义的理由是病人不懂医学,患病后身心处于软弱地位,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决定,为了病人利益,应由医务人员代替病人作出决定。
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而对病人的行动加以干涉,这是家长主义的干涉。如果病人的行动危害他人或社会,医务人员更应加以干涉,这是非家长主义的干涉。
尊重病人首先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利(有权利就关于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但有些病人由于年幼、无知、智力低下、精神不正常等,降低或缺乏了自主作出合理决定的能力,这是医务人员应加以干涉,以便保护病人不受他们自己行动造成的伤害。这种家长主义的干涉是正当的。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在试验或实验前取得前者的知情同意。受试者在作出接受实验的决定前,应知道实验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目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发生的不方便和危害,以及对他的健康和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公正的形式原则指在形式上要求对在有关方面相同的人要同样对待,对在有关方面不同的人应该不同对待。这些有关方面可以是个人的需要、能力、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已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对社会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等。公正原则在讨论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时十分重要。
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规范、作用及发展规律;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际关系);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讨论的主要问题
①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这在规定医疗范围和医务人员的义务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健康的概念比较宽,医疗保健的范围就会更大,医务人员的责任也就会更多。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健康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
许多人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会使医疗卫生的范围过大,社会不胜负担。较窄的健康定义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好,或仅限于身体上的良好。另一个健康定义把健康规定为没有疾病,据此医疗范围限于消除和控制疾病。关于疾病,有自然主义定义和规范主义定义之争。自然主义定义强调疾病是偏离物种组织结构中的自然功能,与价值无关。规范主义定义强调疾病是对社会规范的偏离,与价值有关。如手淫、同性恋等是否疾病,与社会规范和价值有关。
②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义务问题。提出过种种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模型。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必须有利于病人,而不管病人的愿望如何,这是家长主义模型。后来在西方,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更强调尊重病人的意见,这是自主模型。有人正在设法把二者统一起来。
另外,仿照商品交换关系提出过的契约模型,把医患双方看作商品交换中的平等伙伴,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但是医患关系的信托性质超越了商品交换关系,不能为契约模型所包容,而且医患双方在拥有医学知识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对医务人员行为的道德评价有三条标准:是否违反法律和行政规定;是否符合公认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则;是否是一个高尚品德的人。病人则有获得基本医疗的权利、自我决定的权利、知情同意的权利以及隐私保密的权利。
③生殖技术。人工授精、体外授精、代理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引起一系列概念、伦理学和法律问题。生殖技术使人把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开,这是否会削弱家庭的神圣纽带?通过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
供精是否应该检查、限制次数、保密和商业化?体外受精中胚胎的伦理学和法律地位是什么?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控制?是否应该在法律上禁止代理母亲?在人工生殖技术中,一个孩子可能既有提供遗传物质和发育环境的父母,也有养育他的父母,那么谁是他在伦理学上和法律上拥有义务和权利的双亲?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定。
④生育控制。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强制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认为在伦理学上可以为生育控制技术辩护,则又有一个如何辩护的问题:是因为当事人拥有就生殖问题作出自我决定的权利,还是因为婚姻、生育是他人和社会无权干涉的隐私问题?
对人工流产的讨论又引起另一个问题:胎儿是不是人,以及人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人是从受精之时开始,从胎动开始,从出现脑电波开始,从可以在体外存活开始?只要具备23对染色体就是人,还是人必须是有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发生一定社会关系?有些国家规定不准在胎儿进入可存活期后实行人工流产,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要求流产是否允许?在晚期人工流产问题上,胎儿、母亲、家庭、社会、医务人员的价值或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是一个至今使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问题。
⑤遗传和优生。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遗传学筛选、遗传咨询、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遗传性疾病,但这些技术引起了这种检查和筛选是否可以强制进行、是否应该限制严重遗传病患者的婚育、遗传信息是否应该保密、遗传咨询服务是否应该免费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利害得失如何权衡等伦理问题。应用遗传学技术减少遗传病患者的人数、改进人口质量,又如何在目的和方式上与纳粹德国提倡的所谓优生运动相区别?
⑥死亡和安乐死。由于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务人员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脑死亡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但他们永远失去了意识和运动能力。这使得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死亡概念和重新给死亡下定义的问题。许多国家已在法律上认可脑死亡概念。但脑死亡概念是全脑死亡概念。现在热烈争论的问题是:大脑皮质业已死亡但脑干仍然活着的持续性植物性状态者是否已经死亡?另一方面,无脑儿是否能算是人?
这里讲的死亡是人的死亡,所以死亡概念又与什么是人的概念密切联系。如果认为脑死亡者、植物人和无脑儿都已死亡,则不对他们进行治疗或采取措施结束其生命都不属于安乐死的范围。安乐死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讨论得最活跃和争论得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目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即根据临终病人的要求不给他或撤除治疗,已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也可由代理人作出决定。但在可以不给或撤除的治疗中是否包括人工给水和喂饲,仍有不同的意见。
分歧较大的是主动安乐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结束病人生命的主动行动与不给、撤除治疗的被动行动之间是否有性质区别,尚有不同意见。在主动安乐死的情况下,死亡的原因是疾病,还是行动,以及采取行动的人是出乎善意,还是出乎恶意,这也难以断定。安乐死也涉及对严重残疾新生儿的处理,即应根据哪些标准作出决定以及应该由谁来作出决定等问题。反对安乐死既可从道义论观点出发,也可从后果论观点出发,如认为,安乐死是杀死无辜的人,安乐死可能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和医学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⑦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卫生政策。资源分配包括宏观资源分配和微观资源分配。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指在国家能得到的全部资源中应该把多少分配给卫生保健,分配给卫生保健的资源在医疗卫生各部门之间如何分配,如癌症研究应分多少,预防医学应分多少,高技术医学应分多少等。宏观分配还必须解决如下问题:政府是否应负责医疗卫生事业,还是把医疗事业留给市场,如果政府应负责,则应将多少预算用于医疗卫生。
如何最有效地使用分配给医疗卫生事业的预算,如预算应集中于肾透析、器官移植、重症监护这些抢救方法,还是集中于疾病的预防;哪些疾病应优先得到资源的分配;以及为改变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如吸烟),政府应投入多少资源;等等。资源的微观分配指医务人员和医疗行政单位根据什么原则把卫生资源分配给病人,怎样分配才算公正合理。当涉及稀有资源时,哪些病人可优先获得资源(如有两个病人都需要肾移植,但只有一个肾可供移植时)。
为了进行微观分配,首先需要规定一些规则和程序来决定哪些人可以得到这种资源,即根据适应症、年龄、治疗成功的可能和希望、预期寿命和生命质量等主要是医学的标准进行初筛;然后再规定一些规则和程序从这范围中最后决定哪些人得到这种资源。这组规则和程序的规定常常要参照社会标准:病人的地位和作用、过去的成就、潜在的贡献等。但对社会标准,争议较多。
卫生政策中最有争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让医疗卫生社会化,如应实行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还是让医疗卫生商品化,还是采取某种混合折衷的方式(如医疗卫生的基本需要由国家负责,而高技术医学则由病人自己根据收入购买)。
医学伦理学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图书信息
书名:医学伦理学
ISBN:704013252
作者:卢启华等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22.3
出版日期:2003-9-1
开本:大32开
包装:平装
简介:本书写作过程中,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克服以往局域性、地方性编写此类教材的弊病,广泛吸收国内外教学研究成果,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进行了清整和统一,并且十分缜密地调整了学科体系。本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均有创新,明显强化了对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和医疗保健政策伦理的解读。
为医师执业考试的需要,本书全面复盖了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内容,同时审慎地汲纳了国外原版教材的优秀成分,把最新生命伦理学研究成果和传统经典的医学伦理学内容予以结合,以完善本学科建构。本书分为理论医学伦理学和应用医学伦理学两大部分共十三章,几乎包容了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全部内容,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原则与文化以及医务、生命技术与死亡、卫生保健政策与生态伦理进行了新的理论着述。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分为精讲、略讲以及阅读三部分。
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需要,本书同时按36学时提供了以教学精要、案例模版、样题示例等内容为主体的精致的教学光盘。本书除主要适用于基础、临床、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外,对其他层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广大在职医务人员、生命科学工作者也不失为一部编制细腻、体裁严谨、论说精当、内容丰实、饱含人文气质和当代精神的医学伦理学读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及结构
一、协调医疗关系,保障人民健康
二、当前研究医学伦理学的特殊意义
三、医学伦理学的结构
第二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医德关系
二、医德关系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发展
一、祖国传统医学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二、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三、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德
第二节国外医学道德的发展
一、国外医学道德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社会主义医德的历史形成
一、社会主义医德形成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医德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医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医学人道主义原则
一、医学人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医学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服务是医业的根本属性
三、服务内容及其推论
第三节公正公平原则
一、公正原则及其内容
二、正确对待平等
第四节优化原则
一、整体优化
二、最大善果
三、最小恶果
第四章基本范畴
第一节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权利
三、义务
第二节功利与道义
一、历史上的义利之辩
二、辩证统一的义与利
第三节理与欲
一、历史上的理欲之辩
二、辩证统一的理与欲
第四节自律与他律
一、维持道德规范的两种力量
二、自律与良心
三、他律及其形式
第五节胆识与审慎
一、胆识
二、审慎
三、辩证统一的胆识与审慎
第五章社会主义医德规范
第一节社会主义医德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一、医德规范的概念
二、医德规范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主义医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病人,一视同仁
二、恪尽职守,极端负责
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四、廉洁正直,不谋私利
五、诚实可信,慎言守密
六、尊重同行,团结协作
第六章医德行为的选择
第一节客观制约与主观选择
一、医德选择的客观制约性
二、医德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自由度与道德责任
一、必然与自由
二、从历史必然到道德必然
三、自由度与道德责任
第三节道德冲突
一、不可避免的特殊选择
二、道德冲突种类
三、冲突的解决
第七章医德评价
第一节医德评价的标准
一、医德的可评价性
二、医德评价的标准
第二节医德评价的途径
一、社会舆论
二、内心信念
三、传统习俗
第三节医德评价的依据
一、动机论与效果论
二、目的决定论与手段决定论
三、行为体系及其评价
第八章医德修养
第一节医德修养的目的与实质
一、医德修养的目的
二、医德修养的实质
第二节医德修养的方法与慎独
一、医德修养的方法
二、慎独
第九章医疗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
第一节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基本内容及其模式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及趋势
三、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四、医患关系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医际关系
一、医际关系的基本类型
二、医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三、医际关系的道德要求
第十章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道德
第一节临床诊断中的道德
一、询问病史的医德规范
二、体格检查的医德规范
三、辅助检查的医德规范
第二节临床治疗中的道德
一、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二、手术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三、危重病人抢救中的道德要求
四、心理治疗和辅助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五、诊疗中的最优化原则
第三节各类专科诊治中的道德
一、急救医疗的道德要求
二、妇产科的道德要求
三、儿科工作的道德要求
四、传染病防治的道德要求
五、精神病诊疗道德要求
六、医技科室的道德要求
第十一章计划生育中的道德
第一节控制人口数量中的道德
一、计划生育的道德依据
二、操作规程中的道德
第二节提高人口质量中的道德
一、优生道德概述
二、消极优生中的道德
三、积极优生中的道德
第十二章医学科研道德
第一节医学科研道德的意义和道德原则
一、医学科研道德的意义
二、医学科研道德原则
第二节人体实验道德
一、人体实验的道德评价
二、人体实验的道德原则
三、人体实验的国际法规与道德原则
第三节尸体解剖中的道德问题
一、尸体解剖的意义
二、尸体解剖的道德要求
第十三章预防促健道德
第一节预防医学道德的意义和要求
一、预防医学的道德意义
二、预防医学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环境保护中的道德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环境保护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健康保健道德
一、健康保健道德的意义
二、健康保健道德的要求
第十四章护理道德
第一节护理道德的实质和作用
一、护理道德的实质
二、护理道德的作用
第二节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一、热爱护理专业,工作尽职尽责
二、维护病人的权力,竭诚服务患者
三、操作审慎无误,技术精益求精
四、气质温和文雅,讲究语言艺术
第三节护理工作的道德要求
一、心理护理的道德要求
二、基础护理的道德要求
三、责任制护理的道德要求
四、整体护理的道德要求
五、各种特殊护理的道德要求
第十五章医技工作道德
第一节医技工作的特点和道德作用
一、医技工作的特点
二、医技工作道德的作用
第二节药剂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一、药剂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二、药剂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检验工作及影像工作中的道德
一、检验工作中的道德
二、影像工作的特点和道德作用
第十六章医学高新技术与医学道德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道德
一、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二、道德对科学的作用
三、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现代生育技术与伦理学
一、人工授精与道德
二、体外授精与道德
第三节死亡控制中的道德
一、死亡标准及其伦理意义
二、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三、临终病人的医护道德
第四节器官移植的道德
一、器官移植的概念
二、器官移植的伦理分析
三、器官移植行为的规范
第五节医学生物工程与道德
一、基因工程与道德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道德
第十七章中西医学伦理学比较
第一节中西医学伦理学的共性
一、都强调道德,尤其是医德的重要作用
二、中西医都以医学人道主义贯穿始终
三、中西医德,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四、中西医学伦理学目前都面临相似的问题
第二节中西医学伦理学的区别
一、二者所处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不同
二、就目前中西方医德关注的重点问题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晓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别研究室研究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1977年至今一直从事智利研究工作,1986~1988年在智利进修,1992年和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在墨西哥和西班牙进行学术考察。曾随社科院代表团出访阿根廷、秘鲁等国。在《拉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后记
《医学伦理学》参编人员分工情况:
李文鹏:山东医科大学,拟定编写大纲,统稿定稿,编写第一、二、五、六章。
吴琦:山东医科大学,编写第八、十六章。
陈亚新:南京医学院,编写第九、十二、十三章。
郭永松:浙江医科大学,编写第十、十一、十四章。
曹永福:山东医科大学,编写第七、十五章。
黎正良(李册谢志清):江西医学院,编写第三、四、十七章。
该文章由作者:【世界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