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汉语汉字)

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kòu,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牵住、勒住(马缰);又可引申为套住、罩住、扣除。

扣(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手,口声。“扣”字在战国文字中从手,口声,为后来小篆所本。只是形符“手”的形体与小篆有异。本义是牵住;勒住(马缰)。《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太子与郭荣扣马。”《吕氏春秋·爱士》:“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古代又表示敲击,意义与“欨”(后作“叩”)相通。《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墨子·公孟》:“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现代各义,如套住、罩住、扣除等,是晚晋才出现的。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kòu

动词

拉住,牵住

捆绑;拘押

求教;探问

叩头,俯首向下之称

截留

扣除

用钮扣固定或合拢

名词

带扣

钮扣

通“筘”。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量词

用于捆扎成束的文件或帐折等物

动词

假为“敂”(击)。敲击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

牵马也。从手口声。丘后切。

说文解字注

牵马也。周礼田仆。凡田,王提马而走。诸矦晋。大夫驰。注曰。提犹举也。晋犹抑也。使人扣而举之抑之皆止奔也。驰放不扣。史记。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从手。口声。苦后切。四部。

康熙字典

《晋书·张华传》吴郡临平岸,出一石鼓,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

《说文》牵马也。通作叩。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kʰoːʔ

?

kʰoːs

广韵

苦后切

kʰu

上声

苦候切

kʰu

去声

蒙古字韵

kʼəw

上声

kʼəw

去声

中原音韵

尤侯开

尤侯

kʼəu

去声

洪武正韵

苦厚切

十九有

k‘ou

上声

丘候切

十九宥

k‘ou

去声

集韵

去厚切

?

上声

丘候切

?

去声

韵略

去厚切

上声

丘候切

?

去声

增韵

苦厚切

上声

丘候切

?

去声

中州音韵

康候切

尤侯

去声

分韵撮要

第五修叟秀

阴去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u

董同龢系统

ûɡ

周法高系统

ew

李方桂系统

kh

ug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ou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ə̯u

拟音/王力系统

əu

拟音/董同龢系统

u

拟音/周法高系统

əu

拟音/李方桂系统

kh

ə̆u

拟音/陈新雄系统

ou

该文章由作者:【郑三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