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汉语汉字)

八,汉语一级字,读作b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相背分开,即《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后借为数词,表示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引申表示多数或多次,是中国姓氏之一、汉字部首之一。

八(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八,指事字。上图五种“八”字的形体按A、B、C、D、E的顺序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和楷书。“八”是“扒”“捌”“分”“掰”等字的初文。“八”字的构形,变化很少,而且都是两笔相背,像分别相背之形,即《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八”的本义为分,并借“背”以为“八”声。甲骨文乃以二画相背,分向张开,以表示分别之义。甲骨文、金文中均借为纪数之词。“八”的金文和篆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八”。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八bāㄅㄚˉ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详细释义

八bā

〈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词性变化

八bā

[数]

七加一的和[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婡冄頭轲,樤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又如:八世;八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八部】八

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博拔切。

说文解字注

(八)别也。

此以双声㬪韵说其义。

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

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博拔切。

古音在十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正韵》:布拔切,并音捌。《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徐曰:数之八,两两相背,是别也。少阴数,木数也。《玉篇》:数也。

又《集韵》:补内切,音背。《赵古则六书本义》:八,音背,分异也,象分开相八形,转为布拔切,少阴数也。

又《韵补》:叶笔别切,音䇷。张衡《舞赋》:声变谐集,应激成节。度终复位,以授二八。

又《韵补》:叶必益切,音璧。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国语称巴巴。《唐书·李怀光传》: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

音韵集汇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preːd

广韵

博拔

鎋开

入声

蒙古字韵

pa

入声

中原音韵

家麻开

家麻

入声作上声

洪武正韵

布拔

四辖

入声

分韵撮要

第二十五翻反泛发

阴入

该文章由作者:【大言炎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