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个汉语词汇。拼音读作xiǎokāng。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
出处与详解
1、.稍安。
《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玄笺:“康,安也。今周民罢(pí)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
2、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见《礼记·礼运》。后多指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
①《晋书·孙楚传》:“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②《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为小康。”
(3).今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瞭望》1985年第37期:“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规定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从一九七九年底提出这个目标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按人均计算,包括人口增加因素,从二百五十美元增加到八百至一千美元。”
(4).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
①宋洪迈《夷坚甲志·五郎君》:“ 庠不能治生,贫悴落魄……然久困於穷,冀以小康。”
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③《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先生得这‘银母’,家道自此也可小康了。”
④郁达夫《迟桂花》:“家里虽称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
(5).【形】指家庭经济情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家道小康;小康人家。
(6).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词语延伸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中产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贫困阶层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会阶层固化。在中国,城市一胎化的人口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产家庭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中产阶层的最大风险,并使现有的中产阶层快速减少(流失)。“非均衡生育”是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源,采用“均衡生育”是中国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因此,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征税),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词语造句
1、人们赞扬村支书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带头人。
2、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能让一个县、一个乡掉队。
4、在旧中国,不只穷人没钱治病,就连家道小康的人,也负担不起医药费用。
5、他出生在一个小康人家,一到学龄就进了小学。
6、经过几年努力,我们也终于成了小康之家。
7、尽早达到小康生活的锦绣前程,是每个农民的愿望。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9、小康的意外去世我很伤心就像兔死狐悲一样。
10、走向小康,这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时代潮流。
该文章由作者:【日落西山黑了天】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