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文献(一次文献加工后的文献形式)

二次文献又称二级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着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杂志(包括简介式检索刊物)等。它们都可用作文献检索工具,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献线索,是积累、报道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有效手段。

基本概念

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着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

作用

二次文献作为一种信息文体,以提供一次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其基本作用就是提供密集的科研信息,便于研究人员获取原始文献,提高检索效率,使研究人员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较全面的原始信息和原始情报,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效率,还有利于信息交流。

种类

文摘

指示性文摘又称“简介”、“概述性文摘”,它只对原始文献作简用叙述,通过简要的文字,指示读者了解原始文献论述什么内容,以帮助读者确定是否需要阅读原始文献,起到检索作用;报道性文摘又称“全貌式文摘”、“信息性文摘”,它是它是原始文献的完整浓缩,概述了原始文献基本论点对原始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浓缩,起到报道作用;指示—报道性文摘将原始文献中信息价值高的部分写成报道性文摘,其余部分则写成指示性文摘,起到检索、报道作用。

索引

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可以是人名、地名、词语、概念、或其他事项)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以供检索的工具书。

目录

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着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书。

特点

不论那种类型的二次文献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高度浓缩性,二次文献是原始文献中精华,是直接对有关文章或书刊进行浓缩,信息量大;

二是客观准确,二次文献确切地记述原始文献的重要内容,不加评论和解释,忠实于原始文献;

三是完整独立,二次文献是在忠实原始文献基础上,把原始文献内容浓缩成一篇短文,具有独立使用价值;

四是二次文献既具有报道性质,传递科技信息,又具有文献检索功能。

文献含义的演变

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演变

(1)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2)现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该文章由作者:【黑乙一】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