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中的战役)

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中的战役)

战役成果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中共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这时,共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国军突围部队。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最后国军全部被压到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这场战斗全歼国军5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

背景介绍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军委在制定进军中原战略部署后,即对由哪支野战军出击大别山有所规划。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敌军较少,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随后,毛泽东又指示陈赓、谢富治集团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至此,排除了刘邓大军出豫西的可能。8月上旬,刘邓大军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战役得失

无可否认2野挺进大别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刘邓野战军主力由12万人降至5万多(另有3万3留置大别山坚持斗争),装备水平也极其低劣,这是"失",但我们如果以此而认为挺进大别山失败了,那绝不是客观的态度,因为挺进大别山使中共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同时共产党突破黄河天险南下,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冲杀出来,于8月底至大别山区。

战略前途

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最好战略前途,即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跟,这是军史所公认的,刘邓在挺进前向部队的口号是"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史书这样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毛泽东对挺进大别山如是说"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我们虽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是如果没有三军挺进中原,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们的12月会议是不敢开的,这个口号我们也是不敢提的。""现在全国形势很好,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军在东北,华北,山东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扭转局面

挺进大别山完全扭转了依托根据地抗击敌军进攻的情形,把战争引向了蒋管区,使得晋冀鲁豫根据地在长期得战争后得到恢复,陕北和山东根据地渡过难关。同时中野我军还建立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5个军区,辖31个军分区,成立了各级民主政权,并在3军经略中原的战略行动中逐步连成一片。为日后的战略决战,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我们来看看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的评价:"整个中原区,包括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到陕西的潼关、商县乃至湖北的江陵以东的广大地区,除了铁路沿线和一些战略要点还被敌人占据外,已经基本上连成一片,造成了我军可以南渡长江,西入四川,东迫江浙的战略进攻基地。

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下,在中原辽阔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歼敌正规军二十万人以上,歼敌盛县保安团队等武装十万人以上,将敌人在中原苦心经营二十来年的反动基础,一扫而光。这样,我们就剥夺了蒋介石在四千五百万人口这样一大块地区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养几十万兵的战略基地,使我军由无后方作战变为有后方作战。接着,各部队利用秋季作战的间隙进行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发扬了三大民主,掀起了练兵热潮,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和战斗力,加强了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所有这些,都为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整个中原,准备了有利条件。

战略空间

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空间,使得我军能够进行宽大机动,撕开敌军的重兵集团,而求得战机各个歼灭敌军,并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促使敌我态势发生根本转变,我军不仅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更是由于中原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我军对对中原地区敌军的战略大包围,刘帅自出大别山那时起就指出蒋军将被钉死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十字架上。

总之,刘邓大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奋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南线战场的伟大战略转折,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曾担任国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将军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大别山)。"

该文章由作者:【丧丧】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