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汉语成语)

朝三暮四,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出自《庄子·齐物论》。

引证解释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

《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鎛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元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朝三暮四,令人莫测。

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示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该文章由作者:【鲍鲸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