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四脉绵蚜(学名:Tetrameura ulmi),属同翅目,棉蚜科。分布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寄主榆树、高粱、谷子、糜子等禾本科植物。为害高粱、玉米等根部,造成黄化。为害榆树时形成红色袋状竖立在叶面上的虫瘦。对人体都无害。
形态特征
榆四脉绵蚜,体长2毫米都不到,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蜡毛”,白絮状,成群结队时,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柳絮 。
无翅孤雌蚜
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
有翅孤雌蚜
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生物学特性
河南、宁夏年生10多代,以卵在榆树枝干、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若蚜,爬至新萌发的榆树叶背面固定为害,5月上旬在受害叶面形成紫红色或黄绿色无刺毛的袋状虫瘿,干母独自潜伏在其中为害,5月中旬干母老熟,在虫瘿中胎生仔蚜,即干雌蚜的若蚜,每只干母能繁殖8~15头或更多,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干雌蚜长成,又称春季迁移蚜,迁往高粱、玉米根部胎生繁殖为害,9月下旬又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枝干上产生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每雌产1粒卵,产在体下。
危害性
榆四脉绵蚜不是益虫,但也算不上害虫,它们在大自然中都有“天敌”,比如瓢虫和食蚜蝇等,生命周期,几天到几十天都有,它们主要是吸取树上的一点点汁液来“谋生”,对植物、对人体都无害。而且它们不会钻到人体内,碰到皮肤也不会过敏,它们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生命,如果掉在身上,可以用嘴吹吹,自然就“知趣”的走开了。
“水渍”是这些小虫子分泌的蜜露,是它们的排泄物,味道和蜂蜜一样,是甜的。考虑到它们是无害的,一般不要去防治,一旦发现大面积出现,就适当的喷洒点农药,“喷洒农药反而会污染环境,尽量不采用这种方式。”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
对环境影响
它主要是吸取树上的一点点汁液来“谋生”,对植物、对人体都无害。而且它们不会钻到人体内,碰到皮肤也不会过敏。在没有大面积爆发时一般不采取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根型蚜为害严重时,用40%乐果乳油1kg加氯化铵化肥25—30kg,对水500kg,浇淋根部,干旱时要注意防止药害。
(2)有条件地区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该文章由作者:【杨女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