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Army Medical University [48]  ),坐落于中国美丽的山水都市—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鲜明军事特色的军医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副军级编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49年,南昌医学院(可追溯至中正医学院)、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医学院。 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历史沿革 1946年,创建松江军区医学院;

1947年,创建合江地区卫生学校;

1949年,松江军区医学院、合江地区卫生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卫生学校;

1949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

195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

1941年,建立太岳军区卫生部卫生教导队;

1944年,更名太岳军区卫生部看护训练班;

1946年,更名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卫生学校;

1948年,更名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

1948年,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中留开封部分)合并组建中原大学(医学院);

1949年,中原大学(医学院)分出,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

195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卫生部医科大学;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

合并至今

1954年,第六军医大学并入第七军医大学。

1965年,野战外科研究所并入。

1969年,迁往上海,1975年迁回重庆。

1975年,第七军医大学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1999年,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原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分出,移交地方建立成都医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校歌

长江之滨,嘉陵江畔,屹立着中国军医的殿堂,

医学之星,军旗之光,光荣传统源远流长。

跨越松辽,决战太行,汇合于西南大后方。

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我们纵横在科学的海洋。

巴渝大地,歌乐山下,屹立着中国军医的殿堂,

育人为本,桃李芬芳,科学发展指引方向。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救死扶伤。

质量取胜,特色取胜,攀登医学高峰铸造新辉煌。

求实创新,勤奋献身,奋勇前进,前进三医大!大道康庄,大道康庄!

知名校友

黎磊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曾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

黎介寿,著名普外科学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曾于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移植术,在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现为解放军总医院及军医进修学院主任医师、特级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宝丰,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现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樊代明,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总体组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程天民,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三医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概况

第三军医大学自合校以来,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建立了符合办学特色的,以战创伤为重点的军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军队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取得了包括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1500余项科技成果;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标志,教育部、军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主干,校级重点实验室为补充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格局;部分反映高校科技实力的综合指标,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三大科技奖和科技论文排名,均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

该文章由作者:【林教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