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军(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学军,1963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籍贯山东武城。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领域专家,上将军衔。

杨学军1983年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校长。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9年9月,杨学军入伍。

1983年7月,杨学军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

1984年12月,杨学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杨学军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年3月,杨学军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院长。

工作经历

1994年,杨学军被任命为银河-Ⅲ研制工程总设计师。

1998年,杨学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杨学军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7年,杨学军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长。

2009年,杨学军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2011年7月,杨学军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8月,杨学军被授予中将军衔。

2017年7月19日,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习近平将军旗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杨学军。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学军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研究,尤其是代表国家战略计算水平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工作  。

杨学军在异构融合并行体系结构、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大规模网络互连体系结构、超64位精度浮点计算、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可搬移体系结构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以“天河”一号为代表的六个国家重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主要成就包括:

回答了流计算对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CPU和流处理器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与效率优化途径,为“天河”一号奠定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针对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中粗细粒度混合并行的突出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存储一致性设计方案。

针对构建千万亿次级系统面临的互连通信性能难题,突破了大规模、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连网络关键技术。

针对以核模拟为代表的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的高置信度要求,提出了软硬件结合方法实现80位精度浮点计算的关键技术,使得80位浮点计算性能达到64位的71.6%。

面向战场环境对高性能计算的特殊需求,在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快速部署技术及可靠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中国高性能并行计算机首次具备了快拆装、易部署和高抗毁的战场适应能力。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9年

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1999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1年4月2日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科学领域大奖(杨学军代表“天河一号”研发团队领奖)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0] 

201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1] 

2012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12年11月—201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10月—2012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评价

杨学军有着军人的坚毅与干练的气质,而言谈之中,又让人感受到儒雅睿智的学者风度。(中国科学报评)

该文章由作者:【北大西洋暖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