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汉语文字)

针(拼音:zhē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针的异体字写作〔鍼〕,大约产生于战国;“针”字产生于汉代以后。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针的特征是尖而细长,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松针、指南针等。中医治病方法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

针(汉语文字)

文字源流

表示针的字,最早是“箴”。“箴”是形声字,“竹”作形旁表义;“咸”作声旁表音。以“竹”为形,表示材料。在原始社会里,还没有金属的针,“箴”所反映的是竹制的针。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金属的针,这种变化体现在字形上就是“〔釒咸〕”字。“〔釒咸〕”同样是形声字,声旁为“咸”,指示读音;形旁为“金”,反映材料。“〔釒咸〕”就是金属的针。这一字形后来又产生了一个俗体作“針”,右部的“十”字可能是针的象形。现代通行用“针”,“〔釒咸〕”被作为异体字废除了。

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尾部有孔。这种工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针在开始时是用竹做的,这种竹做的针因为无法在尾部打眼穿线,所以只能起联缀衣服的作用,即在两块布或两张兽皮间分别用竹针穿眼,再用手把线引过去。只有发明了可在尾部穿眼的针以后,针才具有缝纫的作用。

针通常是尖而细长的,因此,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大头针、松针、指南针等。

在中国医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治病方法,即通过用针扎刺人体上的某些穴位来疗病,这种方法称为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用针治病又转而引申为救治社会弊病的手段。如汉桓宽《盐铁论·国病》:“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主体部分通常用玻璃或塑料制成,有筒、推进杆,头部为针状,中空。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都指针剂。

针可以刺人,也可以挑刺,所以针往往与“矛盾”“斗争”相联系,如“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用法。被磁石吸引的针和被琥珀吸引的芥,合而称“针芥”,形容二人相互吸引叫“针芥相投”。裴松之注引三国昊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鍼。”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后人因以“针芥相投”或“针芥之合”比喻互相投契。

现代释义

基础释义

针(針)zhēn(ㄓㄣ)

⒈缝织衣物引线用的一种细长的工具:针线。

⒉细长像针的东西:时针。

⒊用针扎治病:针灸。

⒋注射用的器具和药物:针头。

详细释义

針、鍼 zhēn

〈名〉

(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同本义[needle]

缝缀衣物的用具。也叫「引线」

鍼,所以缝也。——《说文》。字亦作针。

挫鍼治繲,足以糊口。——《庄子•人间世》

若当针,不过一二处。——《三国志•华陀传》

月小看针暗,云开见缕明。——陈叔宝《七夕宴玄圃诗》

医疗用具。用石或金属做成

鍼石运乎手爪。——《后汉书•文苑赵壹传》

又如:针石(用以治病的石针);针艾(即针灸);针膏(针饵。针灸和药物);针剂(针灸和药剂)

针状的东西。如:针芒(针尖。比喻细微。也作「鍼芒」);针水(稻种发芽后其芽露出水面);针列(密集如细针排列)

刻度盘上的指针[hand]。如:时针,分针,秒针;针路(罗盘针指的航路)

缝衣服、编织时,针穿布的一下[stitch]。如:在袜子上缝两针;织漏一针;伤口缝了四针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之林切《集韵》《正韵》诸深切,?音斟。《说文徐注》俗针字。所以缝也。《易·乾卦各从其类疏》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天宝遗事》唐宫中七夕结彩楼,?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嫔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又姓。明隆庆举人针惠。

又《方书》针灸法。互详後针字注。

又虫名。《古今注》蝌蚪,一名?针。

又书法。有垂露体,悬针体。《庾信·谢赵王启》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又《广韵》之任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枕去声。《集韵》缝也。

又刺也。

该文章由作者:【郝海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