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虱叮咬传播。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主发病和间歇各约七天,常反复几次。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流行特征
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recurrentis)长约8~18μm,螺旋数5~10个,一般由体虱(pediculushumanus)传染,发生流行性回归热。
尤以战争、饥饿时期为多见。流行季节多在冬春季,以4~5月发病为著。偶由软蜱(ornithodorus)属传染,发生地方性回归热,其发病季节以春夏季4~8月为多。由体虱传染者,其唯一传染源是病人。体虱吸回归热病人血后,经过4~5天病原体发育成熟,经消化道进入体腔,而不进入唾腺、卵巢及卵,在体液内可生存20余天。此时,体虱咬人并不传染螺旋体,但当虱子被压碎,螺旋体由体腔内逸出,被擦入搔痒破损的皮肤,即可造成感染。软蜱传染者则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故蜱传回归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常于夏季发生。蜱体内螺旋体可从唾液排出,亦可经卵传代。当感染性蜱咬人或动物时,将大量螺旋体传入体内,可致此病。
人类对这两种回归热均普遍易感。病后发生免疫,但二病无交叉免疫性。病原体分布于病人的血液及内脏中。在间歇期间,由于体内产生免疫球蛋白,使螺旋体凝集以至消灭,症状也消失,但仍有小量病原体潜伏在内脏中,逐渐繁殖可引起复发。复发数次后,产生了足够的免疫力,全部螺旋体被杀灭,症状才不再出现。
偶有由输血而发生感染,供血者当时虽无病征,受血者经过1周左右可出现症状。孕期患此病,可通过胎盘转送病原体给胎儿,发生先天性回归热。
病原学
两类螺旋体的形态相同,长7~30um,宽0.3~0.5um,有3~10个不规则的疏螺旋,吉姆萨氏染色呈紫红色。运动活泼。对寒冷抵抗力强,对普通消毒药﹑干燥和热均较敏感。螺旋体除含有特异性抗原外,尚与其它微生物有共同抗原,故受感染者的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起阳性凝集反应,也可短暂出现假阳性瓦瑟曼氏反应及康氏反应。本病原体易产生变异,其反复发热与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抗原变异有关。患者在发热期间逐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具有凝集﹑杀死及溶解螺旋体的作用,使血循环中大部分螺旋体被消灭,症状消退;但少数螺旋体因抗原发生变异,仍能存活在组织中,当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发热,此时患者在新抗原的刺激下,又产生相应抗体,发热再度下降,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回归热周期。
疾病病因
(一)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不同种类的软蜱。蜱可终身携带螺旋体。并可经卵传代。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疾病检查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5~2×1010/L,中性粒细胞增加。
1.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大多正常,但重症者可有异常。
2.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增高。
3.尿中有少量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
4.脑脊液压力稍增,蛋白及淋巴细胞轻度增加。
5.发热期取血或骨髓涂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
反复发热应怀疑本病,在发热期血液中发现螺旋体即可确诊。在暗视野检查或经赖特或吉姆萨染色的薄血片或原血片检查可找见螺旋体(吖啶橙染色检查血液或组织比周围血液赖特或吉姆萨染色检查更敏感)。由于蜱在晚上叮咬患者时间短暂而且无痛,故大多数病人无法提供蜱叮咬史,但可诉说在洞穴或农舍过夜的病史。蜱传感染时,将病人的血液注射到小鼠或大鼠的腹腔,在3~5天内从动物的尾部血液内可查见大量螺旋体。鉴别诊断包括莱姆关节炎,疟疾,登革热,黄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流感和肠热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回归热的发作和间歇与螺旋体的增殖、抗原变异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回归热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在血液和内脏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与此同时,机体逐渐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可激活补体及吞噬细胞将螺旋体大量溶解杀灭,临床进入间歇期。但在肝、脾、脑、骨髓中残留的螺旋体,通过抗原性变异成为对抗体有抵抗力的变异株,这些螺旋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再度入血引起第二次发热(回归)。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机体产生足够免疫力,螺旋体被全部杀灭,疾病方痊愈。
螺旋体产生的毒素及代谢产物,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及贫血;并可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诱发DIC而导致出血性皮疹和全身出血倾向。
病理变化以脾、肝、肾、脑和骨髓为主。脾脏明显肿大,有散在性梗塞坏死及小脓肿,镜检可见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肝、心、肾可见充血、出血及灶性坏死。脑水肿、充血、脑膜有炎性浸润。
疾病特点
回归热是一种特殊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体虱及软蜱传染。由体虱传染者,发病多在冬春季,
即流行性回归热。由蜱传染者,发病多在春夏季,为地方性回归热。
回归热的临床特征是阵发性高热,短期热退后呈无热间歇,数日后又反复发热,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反复出现,因此称之为回归热。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表现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1℃,多呈稽留热,亦可表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常伴有寒战。高热的同时尚有头痛、四肢肌肉及关节疼痛,皮肤干热,四肢及躯干可见出血性皮疹。有的患儿可见黄疸、肝脾肿大、结膜充血等。高热持续6~7天左右,体温骤然下降,大量汗出,随即转入间歇期。在间歇期阶段,其它症状也随之减退或消失。大约经过6~9天间歇后,再度高热,其它症状又随之出现。再次发热时症状渐轻,发热时间渐短,而间歇期延长。如此复发1~2次,有的可复发多次,逐渐好转,恢复正常。
(一)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以后再发作的发热期渐短,而间歇期渐长,最后趋于自愈。
(二)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回归热在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并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补充足量液体和电解质。在体温骤降之时,应注意防止虚脱的发生。
临床特点
疏螺旋体属微生物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昏迷﹑谵妄﹑黄疸及出血倾向。发热数日后进入间歇期,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可复发多次,每次发作的时间逐渐缩短,病情逐渐减轻,故为自限性感染。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两类,前者流行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以冬春季为多,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其主要媒介。病原体为回归热疏螺旋体,又称奥伯迈尔氏疏螺旋体。蜱传回归热散发于热带﹑亚热带,有严格的地区性,以春夏季节为多,鼠类是其主要传染源,病人也是传染源。
蜱受染后,传染性将持续终生,且能经卵传代,故蜱既是传宗媒介,也是传染源。蜱的体腔﹑唾液及粪便内均有螺旋体。病原体为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其种类很多,其中以达顿氏疏螺旋体为代表。虱能传播蜱传螺旋体,但蜱不能传播虱传回归热螺旋体。人对两型螺旋体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虱型者约持续2~6个月,蜱型者约为1年。两型螺旋体间无交叉免疫。预后取决于治疗早晚﹑患者年龄﹑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及早应用抗生素可使病死率低于5%。婴儿病死率可达20%以上,凡有深度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明显出血倾向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虱吸入病人血液后,病原体在其体腔中大量繁殖,但不进入唾腺,人搔痒时将虱压碎,虱体腔内的螺旋体通过人的皮肤创面或黏膜而进入人体。
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在血液中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15天,绝大多数急骤发病,表现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面红﹑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肌压痛及淋巴结肿大。红细胞被破坏,导致溶血性黄疸及贫血。疾病早期由于螺旋体在毛细血管内堆聚﹑阻塞﹑血小板减少等而有出血性皮疹,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则出现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及便血等;有时心脏呈弥漫性心肌炎和间质性病变,少数病例可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脑膜可充血及炎性浸润,脑水肿时则发生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发热持续6~7日后体温骤降,大汗而进入间歇期,此时症状大部消失,肝脾肿大及黄疸等也随之减退。7~9日的间歇期后,多数患者可再度出现全部症状,即所谓“回归”,但大多症状较轻,病程也较短,多数患者经复发2次后自愈,复发2次以上者仅1~2%。
蜱传回归热发病常因蜱叮咬引起,蜱的成虫﹑幼虫叮咬吸血时,可将病原体直接注入人体,病原体也可随抓痒伤口进入人体。病原体侵入局部有紫红色炎症改变,中央隆起,抓破后易发生化脓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症状与虱型回归热相似,但病情较轻。
并发症
1、支气管炎及肺炎为本病较常见的并发症,此外,腮腺炎、中耳炎、结膜炎等也非罕见。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虽不多见,但当患者有出血倾向时应考虑到此合并症存在之可能性。若血小板减少同时第V因子活性减低,均预示可能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本病恢复后很少残留后遗症。个别患者可能遗留面肌麻痹、眼睑下垂或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方法
灭虱对控制回归热的流行很重要。
10%二二三(即DDT)液体为有效的灭虱杀虫剂,包括头发的处理。如发现有体虱,应速将衣裤换下,在沸水中煮30分钟,虱和虱卵均可杀死。对不宜煮沸的衣服,用10%二二三的滑石粉剂撒于衣裤内面,48小时可杀死体虱,效力可维持1个月左右。或将衣服放入1%~2%二二三乳剂中浸泡,然后晒干,效力可维持6个月。被褥等也应同样处理。这些衣物在穿用前应用热水洗净以避免杀虫剂对患儿有毒性作用。敌敌畏(DDV)易使小儿中毒,以不用为好。预防蜱传回归热,应着重灭鼠防蜱。根据中国统计,1979年以后全国再没有发生虱传回归热病例。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高热护理,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脱水和电解质失平衡应该通过输液纠正。每4~6小时口服30~60mg可待因可用于缓解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可每4小时口服茶苯海明50~100mg(或50mg肌内注射)或丙氯拉嗪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每日1~4次。若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给相应的特殊疗法。
(二)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族抗生素。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饮食﹑足量水分及降温,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抗生素能消除体内螺旋体,故治疗有特效,四环素族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一般选用四环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疗效亦佳,国外报告顿服强力霉素100mg一次亦可获良好效果。吸收缓慢的青霉素不能杀灭脑内的螺旋体,故治疗后疾病有复发可能;部分蜱传回归热对青霉素不敏感,故不宜选用;抗生素治疗中须严加注意可能出现严重的休克反应即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重者可致死,这可能是螺旋体大量溶解时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反应,故第一次抗生素剂量不宜太大,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新胂凡纳明只用于晚期反复发作﹑对抗生素疗效较差的蜱型回归热患者。
预后
早期应用抗生素效果较好,儿童预后良好,年老体弱孕妇预后较差,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险恶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6%,大流行时可高达50%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5%,但新生儿病死率可高达60%。
预防
预防预防虱型回归热,主要是及时治疗病人及彻底灭虱。预防蜱型回归热,则必须防鼠﹑灭鼠﹑灭蜱及防止蜱类钻进住处,可采用1~2%DDVP(敌敌畏)喷洒灭虫,野外作业时采取防蜱灭蜱措施。
1.一般治疗: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对高热、头痛、贫血、脱水都应予适当的对症疗法。对黄疸病例应先由静脉点滴10%葡萄糖溶液,保护肝功能,然后进行小剂量的特效疗法。
2.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水剂剂量为3万U/(kg·次),每日肌注4次,连续4日以上,总量约60万U/kg或稍多,或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G30万U,每日1次,连用10天。对高热及黄疸病例,抗生素应从小量开始,慎防因病原体分解过速而引起雅、赫二氏不良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经过2~3次注射后一般症状显着减轻,约在24小时退热,肝脾也于数日内缩小,大多不再复发。一般在发热末期给特效治疗时,退热更快,这时因那时体内已渐生抗体,更易退热。退热时出汗过多,应有守护观察,给以补液等对症处理,必要时用升压药物或适量皮质激素。红霉素40mg/(kg·d),分3~4次口服,连服10天。亦有显效。
该文章由作者:【普罗列塔利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