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拼音:m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本义指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假借指长度单位。
“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米字旁的汉字多与粮食作物有关,如:糕、粒、粟、糙、粉、粥、糊、粮、糖等。
字源演变
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横的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上下中间的两点都变成长竖,又后来两个长竖连在一起,与原有的一横交叉成十字形。楷书化后,下面左右的两点分别变成了一撇一捺,本义是去掉皮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词义泛化,指所有脱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细米一样的绣纹,还引申作量词,表示少量。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名词 | 去皮的谷实;特指去皮的稻实 |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礼·地官·舍人》 |
去皮壳的某些植物的子实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早雁》 | |
古代贵族衣服上的米状绣纹 | 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书·益稷》 | |
借指食物 | ||
成粒似米的东西 | ||
喻极少或极小的量,犹点滴 | 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吕氏春秋·察微》 | |
姓 | ||
量词 | 公制长度的主单位,旧称米突或公尺,一米分为一百厘米,合市制三尺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米。莫礼切。
说文解字注
粟实也。
?部曰。粟、嘉谷实也。嘉谷者、禾黍也。实当作人。粟举连秠者言之。米则秠中之人。如果实之有人也。果人之字古书皆作人。金刻本艸尙无作仁者。至明刻乃尽改为仁。郑注冢宰职。九谷不言粟。注仓人掌粟入之藏云。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粟正谓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
黍者、食之所贵。故皆曰嘉谷。其去秠存人曰米。因以为凡谷人之名。是故禾黍曰米。稻稷麦苽亦曰米。舍人注所谓六米也。六米即膳夫、食医之食用六谷也。宾客之车米、筥米。丧纪之饭米。不外黍粱稻稷四者。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谓之秀。故秀从禾人。
象禾黍之形。
大徐作禾实。非是。米谓禾黍。故字象二者之形。四㸃者、聚米也。十其闲者、四米之分也。篆当作四圜㸃以象形。今作长㸃。误矣。莫礼切。十五部。凡米之属皆从米。
康熙字典
米【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瀰上聲。《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註》穬顆粒也。十,其稃彙開而米見也。八八,米之形。《鄭康成·詩箋》米之率,糲十,九,八,侍御七。《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註》九穀六米。《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又姓。唐有米嘉榮。
又學名。《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廣東新語》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
又《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音韵集成
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m | iər | |
王力系统 | 脂 | m | iei | |
董同龢系统 | 脂 | m | ied | |
周法高系统 | 脂 | m | er | |
李方桂系统 | 脂 | m | idx | |
两汉 | 西汉 | 脂 | ||
东汉 | 脂 |
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齐 | iəi | |
北魏後期北齐 | 齐 | iəi | ||
齐梁陈北周隋 | 齐 | iæ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m | iei | |
拟音/王力系统 | m | iei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m | iɛ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m | iɛ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m | iei |
音韵汇集
字形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米 | 蟹 | 上声 | 荠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浊 | 莫礼切 | miɛi | |
集韵 | 蟹 | 上声 | 荠 | 明 | 开口呼 | 四等 | 全清 | 母礼切 | ||
韵略 | 上声 | 荠 | 莫礼切 | |||||||
增韵 | 上声 | 荠 | 莫礼切 | |||||||
中原音韵 | 上声 | 荠微 | 次浊 | mi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荠微 | 忙彼切 | |||||||
洪武正韵 | 上声 | 荠 | 莫 | 次浊 | 莫礼切 | mi |
该文章由作者:【关山度若飞】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