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汉语汉字)

抑(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抑的初文是印,印的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按人使下跪。后来加“扌(手)”旁分化出抑字。抑本义指压、按,引申指控制、压制。抑还表示在几种情况中选择一种,又表示轻微转折,用为连词。

抑(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抑”的古字是“印”。“印”,甲骨文作图1,或反向作图2。金文构型相同,。许慎《说文解字》中“抑”字的小篆字形作图5(隶定作?),字形“从反印。”从“印”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看,上方是一只大手(爪),下部是半跪的一个人,这表示用手压服一个人之形。抑即印字今字,印为抑之初文。甲骨文正反无别,不影响字义。战国古玺文正反仍然无别,皆为印字,可见至战国仍然不是反印为?(抑)。反印为?(抑),也就是印归正反有别,反写印而成为一个新字归应该是汉代开始的。

《说文》中的俗体从手,突出其字义的动作性。后来经过隶变、楷化,成为楷书的正体字。在《西狭颂》中有图7形,是小篆俗字的平直化写法。

抑的本义是按,引申为压制。按是具体的动作,用手向下按;而压制则是抽象的行为,虽不一定用手,但也是要使被压制者下降。如成语“抑强扶弱”。在现代汉语中,“抑”常和“制”连用,组成合成词“抑制”,意思是压下去、控制住。

“抑”又由压制的意思引申为贬低,其实贬低也就是一种压制、抑制。“抑杜扬李”中的“抑”和“扬”也是贬低和抬高的意思。以上所述的“抑”都是动词。

作为动词,“抑”是下压;作为形容词,“抑”是低的意思;低是压的结果。如“抑扬顿挫”。引申为低沉,多半指心情。如“压抑”“抑郁”。

“抑”后来又假借为虚词,用于表示递进、选择、转折等,常见于文言文。现代汉语已很少使用。

现代释义

释义

例句

例词

向下按;按压。

《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淮南子‧齐俗训》:“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倾与之倾。”

限制;阻止。

《战国策‧秦策一》:“约纵散横,以抑强秦。”

《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抑制;抑扬;抑郁;压抑

强迫。

《元史‧赵世延传》:“蒙古军士科差繁重,而军士就戍往来者多害人,且军官或抑良为奴。”

贬斥。

《墨子‧尚贤中》:“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贾谊抑而邹枚沈,亦可知已。”

俯。

《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

冤屈,冤枉。

《国语‧晋语九》:“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

隐没。

《淮南子‧本经训》:“则兵革兴而分争生,民之灭抑夭隐,虐杀不辜,而刑诛无罪,于是生矣。”

似;如。

《国语‧鲁语下》:“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

低;深沉。

汉·蔡邕《琴赋》:“于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

唐·韩愈《宿龙宫滩》诗:“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拗;违拗。

《水浒传》第六二回:“卢俊义抑众人不过,只得又住了几日。”

通“懿”。美。

《诗‧齐风‧猗嗟》:“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表示重复、连续。相当于“又、再”。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审势》:“臣抑闻古之善觇人国者。”

表示推断,相当于“还是”。

《晋书‧姚泓载记》:“物极必反,抑斯之谓欤?”

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

《左传‧昭公十三年》:“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曰:‘抑齐人不盟,若之何?’”

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买书抑买茶叶,问题非小,一时殊难决定。”

抑或

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然而。”

唐·韩愈《送许郢州序》:“愈虽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谓之知己。”

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虽然”。

《韩诗外传》卷五:“抑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

三国蜀·诸葛亮《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就”。

《国语‧鲁语下》:“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

宋·周密《齐东野语‧南园香山》:“然其间率多浮诞之语,抑有乘时以丑名恶声,以诋平日所不乐以甘心者。”

句首助词。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上】【印部】於棘切(yì)

(?)按也。从反印。

?(抑),俗从手。

说文解字注

(?)按也。按,当作“按印也”,浅人删去“印”字耳。按者,下也,用印必向下按之,故字从反印。《淮南·齐俗训》曰:“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倾与之倾。”玺之抑埴,即今俗云以印印泥也。此抑之本义也。引伸之,为凡按之偁。《内则》:“而敬抑搔之。”注曰:“抑,按也。”又引伸之,为凡谦下之偁。《宾筵》传曰:“抑抑,慎密也。”《假乐传》曰:“抑抑,美也。”《抑》传曰:“抑抑,密也。”《猗嗟》传曰:“抑,美色。”《论语》三用抑字,皆转语词,於按下之意相近。《抑》诗,《国语》作“懿戒”,懿同抑。“抑此皇父”“懿厥哲妇”“懿”亦同“抑”。郑云:“抑之言噫,有所痛伤之声也。”

从反印。用印者必下向,故缓言之曰印,急言之曰?。《诗·宾筵》抑与怭韵,《假乐》与秩韵,古音在十二部。?即印之入声也。今音於棘切,入二十四职。

?(抑),俗从手。既从反爪矣,又从手,盖非是。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抑·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4

《唐韵》於力切。《集韵》《韵会》乙力切,并音亿。

《说文》:按也。《史记·三王世家》“缘恩宽忍,抑案不扬。

又慎密也。《诗·小雅》:威仪抑抑。

又治也,塞也。

又屈也,逼也。《礼·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强而弗抑。疏: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也。《楚辞·怀沙》:俛屈以自抑。

又遏也,止也。《史记·平准书》: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后汉·明帝纪》:章奏若有过称虚誉,尚书宜抑而不省。

又美也。《诗·齐风》:抑若扬兮。疏:扬是颡之别名。抑为扬之貌。

又损也,退也。《后汉·蔡邕传》: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又《班固传》论: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注:抑,退也。抗,进也。通作挹。

又转语,亦然之辞。《诗·郑风》:抑磬控忌。

又发语辞。《诗·小雅》:抑此皇父。《王应麟·诗考》:韩诗,抑,意也。

又诗篇名。《楚语》:衞武公作懿,戒以自儆。注:大雅抑之篇,懿读曰抑。

《说文》:从反印,或从手作?。隷作?。今文省作抑。

该文章由作者:【江户日语】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