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拼音:yān)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金文。焉本义是一种鸟,但具体种类不详。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为“于此”“哪里”等假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
字源解说
“焉”最早见于战国晚期中山王壶。左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至篆文上部省略为一横。后世表鸟爪的笔画或讹作数点状(首部亦或有所讹变),遂为今焉字所本。汉简文字或作上“正”下“二”,是其省略写法。故篆文作上为“正”的省略,下为“舄”的省略,属于省体结构。楷书作“焉”,上部又改为“正”字。
“焉”字本义是指一种鸟,但不知具体是什么鸟。《禽经》:“黄凤谓之焉。”许慎《说文解字》:“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段玉裁注:“今未审何鸟也。”有资料认为,“正”即“征”的古字,“焉”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一种候鸟,且为黄色,可能为黄鹂之类。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其假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在中山王壶的铭文上,“焉”的意思也是语气词:“贾曰:‘为人臣而?(返)臣其宗,不羊(祥)莫大焉。’”(贾说:“作为人臣却反倒使其君为臣,没有比这更为不祥的。”)由此观之,“焉”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汉字释义
语法属性 | 释义 | 例句 |
名词(yān) | 鸟名。 | 黄滔《唐城客梦》:“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
代词(yān) | 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 |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左传·闵公元年》:“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 《墨子·尚贤下》:“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 |
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此”。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梅尧臣《夜晴》诗:“躁静于焉见,谁与度物情?” | |
兼有介词加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此”或“是”。 | 《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
介词(yān) | 相当于“于”。 | 《左传·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鸟兽﹞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彊之食。” |
助词 | 相当于“之”、“是”。用于前置宾语之后。 | 《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
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 |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 |
语气词。表示停顿。用于分句末或句中。 |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公羊传·庄公元年》:“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 |
连词(yān) | 表示承接。相当于“则”、“于是”。 | 《礼记·祭法》:“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墨子·兼爱上》:“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后缀(yān)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 《后汉书·孔融传》:“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交焉而争,睽焉而斗。” |
名词(yí) | 通“夷”。我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 《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上】【乌部】有乾切(yān)
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凡字:朋①者,羽虫②之属;乌③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岁之所在;燕④者,请子之?(候),作巢避戊己⑤。所䝿(贵)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
【注释】①朋:即凤鸟的象形字。②羽虫:鸟类。③乌:古代神话,太阳内有三足金乌。④燕:古人以为请子之候乌。⑤“作巢”句:陆佃《埤雅》:“戊己其日皆土,故燕之往来避社(土地神),而嗛土不以戊己。”按五行说,燕为水鸟,戊己属土,怕土克水,不吉利,故燕作巢避戊己
说文解字注
【卷四上】【乌部】
焉鸟,
注:逗。
黄色,出于江淮。
注: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词助而本义废矣,古多用焉为发声,训为于,亦训为于是。如《周礼》:焉使则介之。《晋语》:焉作爰田,焉作州兵。《左传》:晋郑焉依,裔焉大国。《公羊传》:焉尔,焉门者,焉闺者。吕览,淮南焉始乗(乘)舟。三年问焉为之立中制节,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招䰟(魂)巫阳焉乃下招。
象形。
注:有乾切。十四部。
凡字,朋者羽虫之长。乌者日中之禽。
注:《淮南书》曰:日中有踆乌。灵宪曰:日阳精之宗,积而成乌,乌有三趾,阳之类故数奇。
舄者知大岁之所在。
注:《淮南书》曰:蛰虫鹊巢,皆向天一。按天一谓太阴所建也。《博物志》曰:鹊背太岁,然则鹊巢开户,向天一(星名)而背岁(岁星)。
燕者请子之?(候)。
注:见?部。
作巢避戊己。
注:亦见《博物志》。陆氏佃、罗氏愿皆曰:燕之来去皆避社,又戊己日不取土。
所贵者故皆象形。
注:鸟多矣,非所贵皆为形声字。今字作凤、作䧿、作鹊、作?、作鷰。则惟乌,焉不改焉。
焉亦是也。
注:焉亦象形,必有可贵者也。按乌、舄、焉皆可入鸟部,云从鸟省,不尔者,贵之也。贵燕故既有燕部,又有?部,朋何以不别为部也,冠于羣(群)鸟之首矣,故傅诸小篆也。
广韵
谒言切,平元影 ‖焉声元1部
焉,安也。又不言也。
於乾切,平仙影 ‖焉声元1部
焉,何也。又鸟杂毛。《说文》曰:“鸟黄色,出江淮闲。”於乾切。五。
有乾切,平仙匣 ‖焉声元1部
焉,语助也。又於乾切。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焉·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7
《广韵》於乾切。《集韵》《韵会》於虔切。《正韵》因肩切,竝音嫣。《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广韵》:鸟杂色。《禽经》:黄凤谓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广韵》:何也。《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又《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注:索隐曰:汉书作阏逢。
又山名。《史记·匈奴传》:过焉支山。
又国名。《前汉·西域传》:焉耆国,治员渠城。
又《唐韵》有乾切。《集韵》《韵会》尤虔切。《正韵》夷然切,竝音䗡。《玉篇》:语巳之辞也是也。《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又《广韵》:语助。《诗·邶风》:已焉哉。
又《鄘风》:终焉允臧。
又《淮南子·时则训》:天子焉始乗舟,荐鲔子寝庙。注:焉,犹于也。
又《正韵》延知切,音夷。《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释文》:焉,刘音夷。注:夷使使于四夷,则行夫主为之介。一谓夷发声。〇按《周礼》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独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礼》焉字,连上句读,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焉,语助也。当如字读。读作夷,非。《正字通》:之说,于文义极顺。但二郑作夷,必非无据,今仍之。
又《广韵》谒言切。《集韵》依言切,竝音蔫。《广韵》:安也。
又不言也。
又叶於堇切。刘向《列女赞》:齐女徐吾,念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读书通》:焉通作案。礼三年问:焉使倍之。荀子礼论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内案字颇多,皆系方言,不与焉通,《读书通》非。说文焉鸟之焉,徐铉作有乾切,读若䗡。《韵会》因之。今从《玉篇》、《广韵》读嫣。
方言集汇
粤语:jīn jìn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én [客语拼音字汇] yān [海陆丰腔] rén [梅县腔] jān ján [陆丰腔] jǎn jān [宝安腔] jén jēn [客英字典] jén [东莞腔] jén
潮州话:iang7(iāng)iang1(iang) [潮州]iêng7 iêng1
该文章由作者:【程知节】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