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汉语成语,拼音是táng láng bǔ shé,意思是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就能以弱制强。比喻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找准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基本内容
【名称】螳螂捕蛇
【拼音】táng láng bǔ shé
【解释】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就能以弱制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原文
螳螂捕蛇
(清)蒲松龄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聊斋志异》)
翻译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便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但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爪,撕抓蛇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译文
有一个姓张的人,有一次在溪谷里行走,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就寻路登崖探看,看见一条像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动扑打,用尾巴击打柳树,树枝崩裂折断。那种翻来复去滚动跌打的样子(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然而很仔细查看,什么也没有看到。他感到十分疑惑。渐渐地走近看,原来有一只螳螂高踞在蛇头上,用像镰刀一样的前肢刺入蛇的头部,蛇反复摔跌还是不能使它跌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蛇竟然死了。他看看蛇头上的皮肉,已经破裂了。
词译
觇:察看,窥视。
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摆扑:扭动摔打。
状:样子
大:很,非常。
殊:极、很,完全。非常。
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
则:是。
据:占据。
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
攧(dian):通“颠”。跌、摔。
竟:终于。
闻:听见。
其:它的。
临:接近。
去:离开。
寻:找寻。
革肉:皮肉。
近:附近。
审:仔细。
云:句末助词。
寓意
1.因为如果某一种生物若没有自己的天敌和自己是其它动植物的天敌,那么久而久之,便会失去生存的能力。
2.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
给人的启示
(1).等候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没把握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一举拿下 。
(2).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3).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弱者也可战胜强者,取得最后的胜利。(供参考: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便能克敌制胜,弱者也能战胜强者.)
相关习题
一.文言文中,“之”是一个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答:1.第一个"之"是"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词,指代"蛇"
2.这里的"之"是代词,指代"蛇"
3.这个"之",语气助词,"久之"是"很久之后"的意思.
二.读完文章,你认为螳螂为什么能刺死巨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根据文中描述,螳螂能伤到蛇,蛇伤不到也躲不开,最后慢慢被杀死.
这篇文章是古时候一篇志怪,记录的文字,螳螂杀死大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道理
1.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一个循环生物链,缺一不可,否则整个宇宙的生物链就会因此而受影响并逐渐丧失。
2.因为如果某一种生植物若没有自己的天敌和自已是其它动植物的天敌,那么久而久之,便会失去生存的能力。
3.持之以恒,后发制人,以少胜多
相关链接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享年七十五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着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着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着,总近200万言。
相关习题
一.文言文中,“之”是一个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答:1.第一个"之"是"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词,指代"蛇"
2.这里的"之"是代词,指代"蛇"
3.这个"之",语气助词,"久之"是"很久之后"的意思.
二.读完文章,你认为螳螂为什么能刺死巨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根据文中描述,螳螂能伤到蛇,蛇伤不到也躲不开,最后慢慢被杀死.
这篇文章是古时候一篇志怪,记录的文字,没有什么道理.硬要说,就是"以弱胜强"吧.
该文章由作者:【二十一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