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草(单子叶植物纲谷精草科植物)

谷精草(学名:Eriocaulon buergerianum)一年生草本,须根细软稠密,叶基生,长披针状条形。头状花序呈半球形,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苞片淡黄绿色,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顶部灰白色。花茎纤细,长短不一,淡黄绿色,有光泽,稍扭曲,有棱线数条。蒴果3裂。主产于中国江苏苏州、宜兴、溧阳,浙江吴兴、湖州、相乡,湖北黄岗、咸宁、孝感等地。中国多数地区以该种植物全草作谷精草入药,秋季开花结珠时采收,晒干。可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风热头痛、夜盲症等。

谷精草(单子叶植物纲谷精草科植物)

概述

谷精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开宝本草》云:“二月、三月于谷田中采之。一名戴星草,花白而小圆似星。”《本草图经》云:“谷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杆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内采花用……又有一种,茎梗差长有节,根微赤,出秦陵间,古方稀用,今口齿药多使之。”《纲目》云:“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根据以上所述和《本草图经》所附“秦州谷精草”图、《纲目》与《植物名实图考》所附谷精草图特征考证,可见古今谷精草药用主要品种基本一致,为谷精草科谷精草属植物。

1、谷精草

一年生草本,呈莲座状。须根多数,细软,稠密。无茎。叶基生,线状披针形,长6-20cm,中部宽3-4mm,基部最宽可达8mm,先端稍钝,有纵脉10余条,叶片上有纵横脉构成的透明小方格。花葶多数,长短不一,高者达30cm,短于或较高于叶片;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4-6cm,总苞片倒卵形,长2-2.5mm,杆黄色;花苞片倒卵形,先端骤尖,长约2mm,上部密被短毛。种子长椭圆形,有毛茸。花、果期7-12月。

2、白药谷精草

本种与谷精草区别在于:叶丛生,叶片狭线形。头状花序疏松,无白粉;雄花的萼片通常合生,裂片背部不呈龙骨状凸起,花药白色;雌花萼片2-3,离生,狭线开,花瓣缺。

3、华南谷精草

生于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在于:头状花序坚实,被白粉;雄花的萼片与雌花的形状相似,均3片,其中2片较大,呈舟状,背面有翅状的龙骨突起。叶长6.5-15cm,背面无毛;总花梗稍比叶长。

4、毛谷精草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叶长达60cm,背面被长流柔毛;总花梗通常与叶等长,稀长于叶一倍。头状花序坚实,被白粉,干时形状也不改变;外苞片短于花序;雄花瓣先端密被长柔毛,有黑色腺点;雌花瓣狭线形,较厚,先端密被长柔毛,下有黑色腺点。

药品简述

药名:谷精草

功效分类:解表药。

科属分类:谷精草科

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移星草、珍珠草、鱼眼草、天星草、佛顶珠、灌耳草、翳子草、满天星、羊壳珠、金箍棒、鼓锤草、谷星草、谷精子、耳朵刷子、挖耳朵草、衣钮草、癞痢头草

性味:辛;甘;平

归经:胃经;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明目退翳。治目翳,雀盲,头痛,齿痛,喉痹,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烧存性,研末外撒;或为末吹鼻、烧烟熏鼻。

生态环境:

1、谷精草生沼泽、溪沟和田边阴湿处。

2、白药谷精草生于水田、沟边。

3、华南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沟湿地。

4、毛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沟湿地。

分布区域

谷精草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洲尤盛,中国只有谷精草属1属,约40种,除西北外,各地均产之。谷精草主要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生于稻田、水边。日本也有。

用药禁忌

1、血虚目疾慎服;

2、忌用铁器煎药。

化学成分

本品含谷精草素。

药理作用

谷精草水浸剂(1:6)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毛谷精草水浸剂,也对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须疱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效(试管内双倍稀释法)。谷精草(品种未鉴定)煎剂(100%),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有效浓度为1:320(试管法):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弱。

临床应用

1、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本品轻浮升散,善疏散头面风热、明目退翳,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者,可与荆芥、决明子、龙胆草等配伍,如谷精草汤(《审视瑶函》)。

2、风热头痛:取其疏散风热而治风热头痛,常配薄荷、菊花、牛蒡子等药用。

常用配方

1、治风热目翳,或夜晚视物不清:谷精草一至二两,鸭肝一至二具(如无鸭肝用白豆腐)。酌加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纲目》)

3、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谷精草一两,生蛤粉五分,黑豆皮二钱,加白芍三钱(酒微炒)。上为细末,用猪肝一叶,以竹刀批作片子,掺药末在内,以草绳缚定,瓷器内慢火煮熟,令儿食之,不拘时,连汁服,服至一、二月。(《摄生众妙方》)

4、治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开,入谷精草一撮,瓦罐煮熟,日食之。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卫生家宝方》)

5、治偏正头痛:谷精草一两,为末,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贴痛处,干又换。(《姚僧坦集验方》)

6、治脑风头痛:谷精草(末)、铜绿(研)各一钱,消石半钱(研)。上三味,捣研和匀,每用一字,吹入鼻内,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圣济总录》谷精草散)

7、治牙齿风疳、齿龈宣露:谷精草一分(烧灰),白矾灰一分,蟾酥一片(炙),麝香少许。上药,同研为散,每取少许,敷于患处。(《圣惠方》谷精草散)

8、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谷精草,捣罗为末,以热面汤,调下二钱。(《圣惠方》)

9、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谷精草全草二至三两,猪肝二两。加开水炖一小时服,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10、治目赤翳障,头风牙痛:谷精草、龙胆草、生地、赤勺、红花、牛蒡子、茯苓、荆芥、木通、甘草。水煎服。方中谷精草明目退翳,为君药。(《证治准绳》谷精龙胆散)

文献论述

1、《新华本草纲要》:花序或全草:味辛、甘、性微温。有明目退翳、止痛功能。用于结膜炎、咽喉肿痛、牙痛、感冒发热、头痛。

2、《开宝本草》:“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

3、《本草纲目》:“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为带有花茎的头状花序,多扎成小把。全体呈淡棕色。花茎纤细,长14-24cm,直径不及1mm,表面淡黄绿色,有4-5条扭曲棱线,质柔软,不易折断。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4-5mm;底部有黄白色总苞,总苞片膜质,倒卵形,紧密排列成盘状。小花数十朵,灰白色,排列甚密,表面附有白粉。用手搓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灰绿色未成熟的果实。气微,味淡。以珠(花序)大而紧、色灰白,花茎短、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1、花茎表皮细胞长方形,表面可见纵直角质层纹;气孔类长方形,保卫细胞长条形,与副卫细胞相平行。

2、花茎通气组织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棱晶或柱晶。

3、苞片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略呈棱形。

4、花被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5、非腺毛1-4细胞,长可达1200μm。

6、腺毛头部1-4细胞,单列,长椭圆形或长条形,长150-218μm,腺柄单细胞,细胞短。

7、花粉囊内壁细胞螺纹加厚。

8、花粉粒直径约27μm,外壁具点状突起。

9、子房壁表皮细胞多角形,壁呈念珠状增厚。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旱、忌严寒。宜选择水田或低湿地栽培。

繁殖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花葶,晒干,搓碎后收集种子待播。春季,每1hm2田或地用种子15kg左右,均匀撒播,播种时放于田水,发芽出苗后灌浅水养护。

田间管理

生长期拔除杂草3-4次,追肥至1-2次;定期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该文章由作者:【老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