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生于青岛。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先后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和油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三等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全国青年书画优秀奖。
人物简介
男,汉族,1956年8月生于青岛。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研修班。曾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克举是一位浪漫、朴实而又抒情的画家,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现代、清新。
1981年作品《汛》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北京);1984年作品《大海潮》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2006年1月应邀参加《当代视像:为收藏家举办的展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暨中鸿信当代艺术品拍卖会。
王克举可谓我国当代风景油画的佼佼者,对景写生成为他油画风景创作的重要途径,他驾着吉普车,将巨大尺幅的画布立于野外,他直面自然、融入自然。然而,他的创作却不受自然的束缚,山川田野在他的画面上,都经过绘画语言的处理与转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递着浓郁的性格化的内涵,流露出高涨的情绪和对生命意义的抒发与表达。他以独特的视角创立了属于他个人的绘画风格。
作品列表
2005年武夷山的暖冬、毛毛草
2001年盛夏的山谷、牵牛花、风景、坡上秋色、鼓浪棕榈
2004年三台风景、莲莲
2002年庄稼地
1985年静物
2002年乡间小路、下梅树
2005年秋爽、毛毛草
1971年绿意
2002年毛毛草
1999年夏风、画室里的女人体、风动
2001年母与子、茶山、夏日、双鸟、树、声声闻蝈蝈
2001年红高粱
1998年四月的风、黄昏、心事
2003年绿意
2005年武夷山的暖冬、清城山-白兰花
2003年桃花园、人物
1998年山岭风景
2005年上阿图什村、乡间小路
获奖作品
1981年作品《汛》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北京)。
1984年作品《大海潮》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
1984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晌饭)。
1985年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作品《大海潮》。
1987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助教进修班。
1987年作品《岁岁》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上海)。
1989年作品《黄昏》系列获“首届山东省文艺创作大奖赛”二等奖(济南)。
1989年于山东济南举办首次个人油画展(参展作品五十馀幅)。
1989年作品《黄昏》系列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北京)。
1990年作品《老农》获“山东青年美展”一等奖(济南)。
1991年作品《黄昏》系列入选“中国现代油画展”(美国)。
1994年华人当代美术馆收藏作品《黄昏》之一、之二。
1995年作品《农妇》之一入选“95中国油画年展”(北京)。
1995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图鉴》画册入编作品(北京)。
1996年《中青年油画百人作品精品集》入编作品(吉林人美)。
1996年“当代油画精品集”—王克举(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中国油画”第4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1997年“美术大观”第10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1997年作品《梳妆》获“山东省首届油画学会双年展”学术奖(济南)。
1997年《当代中国油画》综合集入编作品(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当代中国油画》风景集入编作品(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8年“走向世界”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1998年“山东卫视”《文苑》专题介绍。
1998年于〈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参展作品六十馀幅)。
1998年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收藏作品《秋柿子》、《城市的边沿》。
1998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第三卷入编作品《晌饭》。
1998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第四卷入编作品《农妇》、《梳妆》。
1999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柳埠春早》。
1999年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收藏作品《蝉声》。
1999年作品《济南的春天》获“山东省建国60周年美展”特等奖(济南)。
1999年作品《蝉声》“中国艺术博览会”佳作奖(北京)。
1999年作品《柳埠春早》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
1999年作品《农妇》之二获“当代中国青年画展”优秀奖(北京)。
1999年“美术观察”第3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0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高级研修班。
2000年“文艺研究”第3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0年《中国油画人物头像精选》画册入选作品(介绍)。
2001年作品《青纱帐》获“建党八十周年油画展”优秀奖(北京)。
2001年宁波党史馆收藏作品《青纱帐》。
2001年“中国油画”第1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1年参加“油画高研班”赴欧洲文化艺术考察历时四十五天。
2002年作品《摇篮曲》获“体验与实验—山东省第二届小油画展”学术奖(北京)。
2002年作品〈红高粱〉参加由中国油画学会举办的{中国小油画展}。
2002年秋应邀参加由《中国油画》、“武夷山庄”组织的中国油画家写生活动。作品巡回展于厦门、福州、上海、济南、天津、北京。
2002年参加《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阶段展》(北京)。
2002年“美术研究”第3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2年“名家名品”—王克举(画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作品《对面的山》入选“今日中国”画展(北京)。
2003年作品《庄稼地》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北京)。
2003年北京会议中心收藏作品《青纱帐之二》。
2003年10月作品〈〈高音〉〉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广州)。
2003年夏应邀参加由《中国油画》、“厦门文联”组织的油画写生活动。作品于厦门展出。
2004年上海美术馆收藏作品《秋棉花》、《高歌》、《深秋》、《苞米地》。
2004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山里》。
2004年12月参加“王嘉廉中央美院2003油画奖学金”获奖作品展(中央美院陈列馆)。
2004年12月《艺术界》第4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4年4月应邀参加由上海东方艺术沙龙、杭州印象画廊和中国油画举办的西湖写生活动,作品于杭州上海展出。
2004年4月于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参展作品七十馀幅)。
2004年4月中旬刊(第十三期)《油画艺术》报。专题作品介绍。
2004年5月30日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央美院油画高级研修班毕业展(参展作品24幅)。
2004年9月“中国油画”弟5期发表作品(专题介绍)。
2005年10月应邀参加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油画》、正大集团联合和举办的《人文江南》写生活动。作品将在上海展出。
2005年11月应邀参加“意象武夷——中德两国画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油画国际研讨会)和写生画展活动。
2005年12月作品《青纱帐》入选“大河上下—1976-2005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回顾展”
2005年2月《14+2——文本与图式》艺术家与文学家的对话,文本和画展活动。由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主办。
2005年5月应邀参加由“中国油画”和青岛韩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画吟崂山”–中国油画家崂山写生活动,作品于济南展出。
2005年7月作品《起风了》参加中国油画学会举办的第二届风景画山水画展。
2005年8月应邀参加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油画》和东西文化公司联合举办的“油画—行人”《八月在新疆》主题风情写生活动。作品将在新疆和北京展出。
2005年9月作品《北方》之二、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6年1月应邀参加《当代视像:为收藏家举办的展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暨中鸿信当代艺术品拍卖会。
2010年12月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山河之舞——王克举油画展
2012年在浙江美术馆举办“茁壮的诗意”——王克举绘画艺术作品展
艺术评论
非凡的想象力,从来就是艺术家天分高低的象征。在王克举教授的作品中,想象力并非来自于面对自然的瞬间,而是复归平静、回忆而来的情感。这一点近似于诗人的情感流露。在华兹华斯对诗的论述中这样描述:“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作品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
王克举教授笔下的视觉之诗,源于面对自然物象的所遇所感,进而产生物景与心灵彼此融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将其多年来积蓄的美学经验,在此时获得令人兴奋的整合和释放。那些被重构的眼前光景,挥洒在油画布上,任由它们生长为茁壮的诗文。
形式与精神,在作品中交相递进,延续王克举教授纯粹的学术追求,不仅昭示了王教授对于“写生只是创作方式”这一艺术理念的长久坚守,而且显现其自我超越的精神张力,以及之于视觉人文理想的深层解读。
职业历程
在山东艺术学院就读大二时,王克举便一举拿下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时在1981年,初露锋芒的王克举年仅25岁。三年后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王克举以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严格的学院派立场再次站在优秀奖之列,获奖作品《汛》全面展现了王克举在艺术上的野心和造型的精湛技艺,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大范围的赞誉。从此他的作品开始频繁在各种大展亮相。《晌饭》《柳埠春早》《山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上海美术馆也将《秋棉花》《苞米地》等四幅作品列入馆藏序列。《中国油画》、《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杂志上也能频频看到王克举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技巧创立了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相融的绘画风格。“王克举的作品表现了一个穿越时间的记忆的空间,它使我们感动,因为他在真实的表现中叙说了真实的自我。”批评家易英给予了王克举的作品这样的评价。
“对形式的探索实际上是对绘画表现力和绘画语言转换的研究,这是一个艺术家终生所要做的事情。”王克举说,当他听到不同音乐、看到不同景色的时候,心中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不同感觉的线条和色块就会有秩序的流于笔端——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视觉符号,情感的信息也会因笔触变化弥漫于整个画面。这是一种瞬时即失、原本细微的感受和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是心与境、情与画的亲和关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认为,王克举把自己对于形式规律的探索、对于矛盾关系的寻求,完全融化在对于乡土景色的朴实表达中。“他的作品的内核是乡土的,语言则是现代的。
因此,他的艺术探索就像他的人生经历乃至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一样,从古老的农耕文明穿越纷繁变幻的信息文明,他作品的所有都市文化的信息都锻打在乡土生活的铁砧之上,将具象与抽象、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村交织在一起。”
该文章由作者:【破坏死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