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区前身是洛阳市郊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区划调整并更名为洛龙区,位于洛河南岸、洛阳城市区南半部,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3万,现辖3个镇、9个街道,125个社区(村),经过十几年新区开发建设,洛龙区目前已成为洛阳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全市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洛龙区常住人口为643625人。
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51.9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79元,同比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3.3%。2021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2%,高于全市10.5个百分点;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3亿元,同比增长11.4%。
历史沿革
居洛阳城周围之郊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洛阳管辖,其归属随洛阳归属之转移而变化。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划定九州,河洛为豫州,辖区属之。
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洛阳称作雒邑或成周。为西周之东都。辖区为成周之郊。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雒邑王城,史称东周。辖区为京郊。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置河南县、洛阳县,辖区为两县城郊,归三川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废秦三川郡,改置河南郡。辖区所在河南县、洛阳县归河南郡。王莽天凤元年(前14年),废河南、洛阳,改称宜阳县,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辖区属之。更始元年(23年),刘玄移都洛阳,复称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辖区属之。
东汉都雒阳,复西汉建制。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郡为尹,辖区属河南尹之河南、洛阳二县。
三国曹魏,都洛阳。省河南县。辖区属河南尹洛阳县。
西晋都洛阳,改尹为郡,恢复河南县。辖区归河南郡,分属河南、洛阳二县。316年,汉刘曜、匈奴石勒联军攻占洛阳。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立都建康,史称东晋。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后赵石生、石虎等攻入洛阳,定为南都,改河南郡为洛州,置行台,县如故。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前秦符坚攻入洛阳,改洛州为豫州,辖区为豫州河南、洛阳县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置河南尹,辖区为尹属河南、洛阳县地。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复改司州为洛州,置洛阳郡。二年,改河南县为宜迁县,辖区属之。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以洛阳为东京,设洛州总管府撤洛阳县、置河南县,辖区属之。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以洛阳为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三年废。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定洛阳为东京。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再改为河南郡。五年(609年),改东京为东都。辖区属河南郡河南县、洛阳县。
唐初以洛阳为东都。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东都,设洛州总管府。不久罢总管府,改设陕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恢复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陕东道,改为河南道。十一年(637年),改洛州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李治徙居洛阳,以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以洛阳为神都。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唐国号,以洛阳为东都。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都畿道,河南府属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复称东都。其间,辖区属都畿道河南府之河南县与洛阳县。
五代之时,后梁、后唐、后晋三代均曾以洛为首都。辖区属河南县、洛阳县、同归洛州河南府。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辖区分属河南、洛阳二县,归河南府。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辖区属京西路。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改属京西北路。五年,省洛阳县并入河南县。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设洛阳县,辖区仍属河南县、洛阳县。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洛阳。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撤销河南县,并入洛阳县,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定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辖区属金昌府洛阳县。
元时,洛阳为县制,属河南府。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辖区属河南府路洛阳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河南布政司。辖区属河南府洛阳县。
清初实行保、里、甲制。县下设21保,以保统里、计86里,里下设甲,计680甲。县辖村751个。清末废保、里设区,按八卦方位,全县共设9个区。辖区分属干、坎、艮、离、兑等区。
民国元年(1912年)初年,实行道尹制。辖区所在之洛阳县属河洛道。民国3年(1914年),属道尹公署。民国16年(1927年),道尹制废,改属豫西行政长官公署。其时县下设干、坎、艮、震、离、兑、中等七个区。次年,除坎、中二区未动外,分设干东、干西、艮东、艮西、震中、震东、震南、震北、离东、离西、兑南、兑北等15个区。民国20年(1931年),改设督察区,洛阳县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中区为第一区;干区为第二区;坎区为第三区;艮区为第四区;九贤为第五区;李村为第六区;离区为第七区;兑区为第八区。辖区分属二、三、四、七、八区。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南京政府迁洛,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复迁南京。民国24年(1935年),将涧河以东,马坡以西各村,以及唐寺塔湾等村,划归一区;瀍河以西各村,划归二区;原四区、七区合并。民国28年(1939年),划辖区潘寨一带为第六区。民国29年(1940年),洛阳县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下设6区,9镇、33乡。民国30年(1941年)冬,撤区并镇合乡,全县设城关5镇,馀为19个乡。
民国33年(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洛阳,成立伪“洛阳县政府”。同年11月,中共洛阳县工委、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4年(1945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将洛阳县划分为洛南、洛北二县。同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受降,恢复洛阳县政府。同时,中共洛阳县委、洛阳县民主政府宣布成立。
民国37年(1948年)3月,洛阳解放,中共洛阳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邙山簿姬岭,后改称洛北县民主政府,迁邙山冢头村,属太岳五专区;豫陕鄂三地委决定在洛河以南成立龙门县民主政府,驻洛南练庄村。4月5日,陈赓兵团再克洛阳。8月25日,洛北、龙门二县合并为洛阳县,归豫西一专署。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月,洛阳县与洛阳市合署,县领导市。辖区属洛阳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1月,洛阳县、市分治。县下设9个区:一区驻地麻屯,二区驻地海资,三区驻地平乐,四区驻地谷水,五区驻地军屯,六区驻地佃庄,七区驻地丰李,八区驻地李村,九区驻地寇店。1952年12月,又增加3个区:十区驻地龙门,十一区驻地凤凰台,十二区驻地辛店。
1950年5月,为管理四关农村工作,成立洛阳市郊区公所,辖塔湾、马坡、岳村、小屯、金谷园、下池6乡和西工镇。
1954年2月,划洛阳县四区(谷水)归洛阳市。
1955年11月,洛阳县建制撤销,将原洛阳县所辖的五区、十区、十二区划归洛阳市领导,计55个乡镇,领224个村。
1956年1月,根据洛阳市人民委员会指示,在原洛阳市郊区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中共洛阳市郊区委员会、郊区人民委员会。同时将郊区所辖的65个乡、镇,合并为关林、杜村、魏屯、古城、安乐、军屯、石人、焦寨、营庄、冢头、杨冢、王湾、延秋、董窑、辛店、大鎙、孙旗屯、白马寺、孔寨等19乡和龙门镇。
1958年8月,按照党中央“大办人民公社”的指示,关林、龙门、杜村、魏屯、古城、安乐、军屯、石人、焦寨等9乡镇合并建立洛南人民公社;营庄、冢头、杨冢、王湾等4乡成立邙山人民公社;延秋、董窑、辛店、大鎙、孙镇屯等5乡成立秦岭人民公社;白马寺、孔寨2乡成立白马寺人民公社。在涧西区各村成立火星人民公社;瀍河区各村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洛北区各村成立洛北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撤销郊区建制。建立市属洛南、洛北、瀍河、涧西4个人民公社。除洛南公社未动外,秦岭公社划归涧西人民公社;邙山公社划归洛北人民公社;白马寺公社划归瀍河人民公社,成为其分社。
1959年8月,恢复郊区建制,区下辖洛南、邙山、秦岭、白马寺4个人民公社。
1961年1月,洛阳市调整政区、郊区再次撤销,在原洛南公社辖区建立市属洛南区,邙山公社辖区建立市属邙山区,秦岭、白马寺分别划归涧西、瀍河区。
1962年6月,郊区再度恢复。区下辖关林、龙门、杜村、范滩、古城、安乐、军屯、李楼、焦寨、营庄、冢头、中沟、杨冢、延秋、董窑、辛店、三山、大鎙、白马寺、帽郭等20个人民公社。
1965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开始并社。郊区将20个公社合并为关林、龙门、古城、安乐、李楼、营庄、杨冢、辛店、孙旗屯、白马寺等10个人民公社。瀍河区的马坡、旭升合并为瀍河人民公社;涧西区的七里河、谷水两社合并为工农人民公社。
1968年3月,经洛阳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尔后,各公社相继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8月,经洛阳市批准,将原属涧西区的工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瀍河区的瀍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洛北区的洛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等,划归郊区管辖。至此,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郊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建立洛阳市郊区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3月,进行机构改革。根据政社分设的精神,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区下辖10个乡、3个镇。
1990年底,洛阳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为关林、龙门、白马寺3个镇人民政府和工农、洛北、瀍河、邙山、红山、辛店、古城、安乐、李楼、孙旗屯10个乡人民政府。领村民委员会226个,居民委员会20个,辖自然村401个。
2000年,洛阳市城市区区划调整。
洛龙区下辖安乐街道和开元街道2个办事处,龙门、关林、白马寺、安乐、丰李、李楼6个镇,古城1个乡。
2006年2月28日,洛阳市将宜阳县的10个行政村划归洛龙区古城乡管辖,将洛龙区辛店镇整建制委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行政区划不变。
2007年6月27日,将古城乡的夜叉磨、古城、杨庄、孙庄4个村和关林镇的曹屯、王圪垱2个村从所在乡镇析出,组建开元路街道办事处。
区划详情
截至2017年12月,洛龙区辖11个街道、7个镇:安乐路街道、龙门石窟街道、龙门街道、关林街道、太康东路街道、辛店街道、古城街道、科技园街道、镇北路街道、翠云路街道、学府街道,丰李镇、诸葛镇、李村镇、白马寺镇、安乐镇、李楼镇、寇店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洛龙区地理坐标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3′-34°46′。南北宽21.5公里,东西长33.5公里。
地貌
地貌特征属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的簸箕形开口盆地,境内海拔最高为394米,最低为126米。
地质
洛龙区地处断陷堆积盆地现代河床之中,绝大部分范围被新生带沉积物所复盖。第四纪前基岩的分布:南部丘陵山区,龙门一带,有残缺不全的古生代基岩出露,并呈东西走向,以缓倾角(15°~35°)向北倾斜;在西部的秦岭顶部有零星出露,其它多是第四纪松散岩层。
气候
洛龙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显着为其主要特征。1月多西北风和东北风,在其作用下,极地大陆气团占据优势,寒冷干燥;而7月则多西南风和东南风。由于偏南风的影响,热带海洋气团居统治地位,炎热多雨。低空气流和气团的这种季节性变化,显示了本区具有季风气候特征。从而形成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日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一般特征。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洛龙区常见的兽类有野兔、狐狸、黄鼬、岩松鼠、狗獾、狸猫、褐家鼠、小家鼠、田鼠、大仓鼠等。洛龙区常见的鸟类有环颈雉、山斑鸠、石鸡(俗称呱呱鸡)火斑鸠、灰鸽、喜鹊、山雀、乌鸦、燕、绿嘴啄木、星头啄木、布谷鸟、鸳鸯,睢鸠、黄鹂、鵊鸡、鹌鹑、红嘴鸭、雁、灰喜鹊、雀鹰、鸢(俗称老鹰)、金雕(俗称兔鹰),麻雀、桃虫(俗称槐串、小鸟)、鹭鸶、猫头鹰、戴胜、鸦雀、鸽子、白鹳等。
水生动物有草鱼、鲢鱼、鲤鱼、虾、鳖、蟹、河蚌等。
两栖类有青蛙、黑斑蛙、蟾蜍等。
虫类有蚕、蜂、蝉、蝴蝶、螳螂、蜻蜓、棉蚜虫、棉蛉虫、椿象(俗名臭斑斑)、樗鸡、蜘蛛、蚊子、白翎子、蝎子、蜗牛、萤火虫、蚯蚓、土鳖、飞蛾、扑灯蛾、百足虫、七星瓢虫、金龟子、蚂蜂、叩头虫、跳蚤、臭虫、长蛇、蚰蜒、天牛、蚱蜢、狗蝇、蝇、蝇虎、牛虻、蟋蟀、纺织娘、蚁、斑毛、衣鱼、蜣螂、守宫、蝗、蠓、麻蜥等。
珍贵动物有豆雁、鸳鸯(国家二级保护)、红腹锦鸡(省级保护)等。
植物资源
乔木与灌木
洛龙区的树种有:
松树类共5种,即油松、华山松、落叶松、白皮松和雪松,分布在洛龙区各处。
柏树类有侧柏、桧柏、塔柏、龙柏、千头柏、竹柏、镇柏,分布于全区各地,龙门山、关林庙为侧柏的集中区。
杨树有15种,即大(小)叶杨、毛白杨、箭杆杨、加拿大杨、银白杨、沙兰杨、加龙杨、哈佛杨、克鲁斯杨、意大利杨、新疆杨、晚花杨、枫杨等。其中白毛杨多在公路两旁,其馀全区各处均有栽培。
柳树有4种,即龙柳、垂柳、银叶柳、旱柳,分布于洛河及伊河两岸,其它地区的渠道两旁也有零星分布。
榆树有5种,即榔榆、南阳白榆、襄樊白榆、厢铺榆、本地白榆,分布于洛龙区各地,邙山丘陵一带较多。
槐树有国槐、刺槐、无刺洋槐、紫花刺槐、盘槐、垂槐等6种,洛龙区各地均有零星分布。
桐树有泡桐、梧桐、法国桐3种,法国桐多在公路两旁种植,泡桐遍布洛龙区,梧桐在洛龙区有零星分布。
椿树有两种,即臭椿和香椿,分布于洛龙区各地。
除此而外,还有金狮楸、合欢、王角枫、鸡爪槭、银杏、柿树、红枫、重阳木、杜仲、皂角、黄楝、苦楝、构树、桑、榕、唐槭、山胡桃、水冬瓜、白玉兰、水杉、文冠果、刺楸、樱花、红叶李、黄山栎、广玉兰、枇杷、棕榈、黄连木等29种,多在各园林内种植,柿树、皂角、桑、构、榕等,在各地有零星分布。
花灌木类
牡丹、芍药、月季、小月季、十姊妹、紫荆、花石榴、丁香、玫瑰、刺瑰、木芙容、棣棠、迎春、麻叶绣球、溲疏、郁李、木槿、腊梅、榆叶梅、红绿梅、碧桃、垂枝桃、无花果、花椒、探春、臭八仙、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爪海棠、木本夜来香、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金心黄杨、海桐、石楠、桂花、刺桂、女贞、小叶冬青、南天竺、十大功劳、窄叶十大功劳、蚊母、头棘、凤尾柏、孔雀柏、米真柏、翠兰柏、枸骨冬青、夹竹桃、茉莉、忍冬等。
藤木类
爬墙虎、灵霄、紫藤、葡萄。
药材
地骨皮、五加皮、白藓皮、枣核、白蒺藜、野菊花、透骨草、大力草、防风、苍耳子、蒲公英、远志、白头翁、木回头、南沙参、全瓜萎、地丁、首乌、白丑、柏子仁、杏仁、桃仁、女贞子、薄荷、旱莲草、青蒿、旋复花、扁畜、天花粉、生地、连翘、车前、桔梗、丹皮、白芍、金银花、荆芥、柴胡、枸杞、蓖麻子、桑白皮、艾叶、大服子、小茴、独叶莲、细辛、龙葵、败酱、合欢、鸡内金、鸡冠花、土蟹虫、马齿苋、泽泻、白茅根,冬瓜子、冬瓜皮、丝瓜络、地龙、麦冬、西瓜皮、血馀、花椒、瓜蒂、皂角刺、侧柏叶、茵陈、柿蒂、韭菜、荷叶、桑叶、黑芝麻、槐米、蜂房、蜂蜜、蝉蜕等。药材分布于邙山、秦岭丘陵地、龙门山及伊、洛河两岸。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7月,洛龙区有人口4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80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洛龙区常住人口为643625人。
经济
综述
2020年,洛龙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1.9亿元,同比增长3.9%,位居全市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2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9亿元,同比增长3.3%,税收占比达到6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3.4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16.3%,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2.2亿元,高于全市增速0.3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79元,增长4.6%。
第一产业
1948年洛阳解放后,洛龙区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广大贫下中农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的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积极性,使洛龙区农业不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政治、经济体制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使郊区农、牧、渔业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990年全区农业、牧业、渔业产值达809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下同),比1977年的5421万元,增长1.49倍,比1949年的1222万元,增长6.63倍。为城市生活、生产服务的蔬菜、瓜果、鲜肉、鲜蛋、建材等商品基地,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从1984年至1990年,共为城市提供蔬菜1046978吨,瓜果103947吨,鲜肉38867吨,鲜蛋23473吨,鲜奶19886吨。其中提供的蔬菜和鲜奶总量占城市所用量的85%以上。1990年,郊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26元,是1983年238.5元的2.44倍。
建国前畜牧业生产为农户个体经营,少数富裕人家饲养骡马,一般中等户多养驴喂牛,广大贫穷农户食不裹腹,生活困苦,根本养不起牲畜,养猪、家禽饲养也为数不多,养鸡虽较普遍,但数量不大。由于缺乏饲料,缺医少药,疫病传染,畜牧业发展缓慢。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猪、羊、鸡、鸭、兔等畜禽发展最快。1990年猪存栏数达80316头,比1949年的11364头,增长7倍多。山绵羊13341只,比1949年增长7倍多。
2013年,洛龙区全年完成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8500亩,新增花卉苗木林果基地6300亩,新发展蔬菜基地1100亩。李楼万亩苗木花卉基地、龙门西山万亩林果基地、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初具规模,15个农业专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国豫花博园组培中心建成投用,双赢高科生态农业园区成功举办首届葡萄采摘节。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家。
第二产业
洛阳市郊区在建国以前,没有近代工业,只有分散在各村、镇的小手工业作坊及个体手工业工匠,被称为“四坊”(磨坊、油坊、染坊、鞭炮坊),“五匠”(铁匠、木匠、泥水匠、石匠、砖瓦匠)。
1954年,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各村、镇的个体手工业者及各业工匠,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年之后,这些合作社经过合并、扩建及重新组合,有许多发展成为地方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小型工厂。30多年来,经历了发展、“跃进”、整顿、提高的历史进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形成了今天郊区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1990年《郊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载:区属及各乡(镇)、村已办有机械、铸造、化工、建材、食品、印刷、纺织、木器、服装等各类工业2758个。1990年区、乡(镇)两级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11540万元,其中区属工业完成产值3929.2万元,乡(镇)属集体工业完成产值7610.8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产值8861万元(以上统计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全区有4个村办企业,1个区属企业被洛阳市政府命名为“明星企业”,69种工业产品获省、市级优质产品奖。与此同时,国家和省、市的工业部门,也先后在郊区地域内,兴建了一些较大的工业企业。如嘉陵摩托车厂、邮电部电话设备厂、铁道部十五工程局所属各厂、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一建设公司、洛阳钢厂、洛阳合成洗涤剂厂、洛阳震动机械厂、洛阳龙门水泥厂、洛阳卷烟厂等。它们的产品,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都占重要地位。
郊区工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2013年,全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24个,完成投资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6亿元,同比增长6.5%。全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71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恩梯恩LYC轴承等43个项目竣工。惠中生物疫苗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38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市定年度投资任务。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以“1818”城建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提质行动。坚持高标准规划。积极对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年底前完成核心区、洛龙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关林周边地区控规修编,加快编制李楼、白马寺、花园、南王、高铁物流园等片区规划。坚持高质量建设。加快征地拆迁,全力做好厚载门街南延、伊水东路希望桥立交、二广高速关林枢纽立交、建春门大街等11个市政工程涉迁工作,年内实施8个城中村改造,加快王屯、李楼村等拆迁进度,做好小李屯、槐树湾拆迁扫尾,4月底花园拆迁实现大头落地,适时启动潘村、大西、杨湾、聂湾二期拆迁,提前谋划二郎庙拆迁。加快路网建设,力争4月底前洛宜路实现贯通,7月底前子美街、乐天街2条断头路顺利打通,年底前展览东路、马均西路竣工投用。加快背街小巷整治提升,11月底前钱江路等4条背街小巷提升到位。加快城市游园建设,确保丝路游园、市青年人才公寓游园如期交付使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上半年洛钢南生活区等9个老旧小区完成组团连片改造,年底前全区底册中最后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微改造”,完成王庄村、新村、董庄村和安乐窝村改造任务,年底前完成英才路沿线等4个海绵化城市改造。加快配套建设,年底前完成2座厨余垃圾处理中转站、7座公厕以及8个停车场、50个充电桩的建设任务,力争年内新增车位2000个以上。加快安置小区建设,年内12个待建安置小区全面开工。8月底前豆府店小区交付使用,11月底前聂湾小区二期建成投用,年底前龙跃小区二期竣工。实施龙丰、龙腾等5个小区集中供暖,确保采暖季如期供暖。坚持高水平管理。抓好全区130条市政道路、38条区管道路和54条背街小巷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确保考核位次位居全市前列。力争年底前政和路等5条示范商业街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化
建强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全区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等平台作用,打造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充实群众精神生活的主阵地。紧盯文化项目。支持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及时为建春门里坊展示路等项目做好用地保障,全力做好牡丹博物馆、非遗博物馆、伊水迎宾馆等项目环境协调工作,确保全市重大文旅项目早出形象、早见成效。加快聂湾双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一季度区文体中心建成投用,正大文化艺术中心试营业。繁荣文化产业。支持白马寺金银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牡丹瓷等传统工艺,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洛龙礼物”进入游客视野。突出文化惠民。年内新建城市书房3座、打造特色文化主题书房2座。广泛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文旅融合。推动3A级以上景区“5G+大数据”应用全覆盖,实现景区及重点区域客流的全面监测,力争全年文化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整理文化典籍。加强对洛龙历史文脉、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搜集、编撰、整理,用群众的语言讲好洛龙文化、洛龙故事。
就业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城乡同防、闭环严防、关口细防,全面强化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有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群众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春节。切实兜牢保障底线。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失地农民保障金等保障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7200人、再就业1500人。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上半年完成宜人坊老年宫建设,年内新增“乐养居”5个以上。9月份锦台小学等3所学校实现招生,年底前一实小等6所学校完成改扩建、开元中学等3所学校开工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施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监管,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聚焦工地扬尘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力争上半年完成457辆国III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巩固全域污水治理成效。力争5月底前伊渠刘富段外迁改线工程全部完成,年底前古洛渠等3条渠道改造提升全面完工,辖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围绕“一山一水六廊百村”,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3月底前郑西高铁李屯段绿化任务全部完成,4月底前完成洛岳路绿化提升,年底前滨河南路东延、古城路东延完成绿化。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治理,确保土地利用安全。
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年内实施香溢南山牡丹园等11个脱贫攻坚项目,确保群众真脱贫、不返贫。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持续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年底前建成太平村等9个示范村,完成全区70%以上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任务,完成狮子桥等13个村庄绿化任务。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保障群众居住安全。积极发展沟域经济。统筹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积极建设南山沟域经济示范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交通运输
养护方面:洛龙区交通运输局主管辖区内县、乡、村三级公路,目前有县道六条,计57.024公里;乡道13条,计48.101公里;村道123条,计285.964公里。另外2011年又接收了丰李镇道路,县道两条11.7公里,村道35.58公里。目前共列养路段有438.369公里。
工程方面:2012年的工程项目是两路一桥,暨洛龙区X024龙山线(丰李段)、洛龙区Y020西山线(龙门镇王山村段)、洛龙区白马寺镇白扁线中州渠桥改建工程。
路政方面:路政大队设有路政一中队和二中队,路政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负责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道路畅通,通行安全。
风景名胜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伊河两岸。这里“两山相对,望而若阙。伊河历其间北流”(水经注)所以古称伊阙。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石壁峭立,空缺如门,由于处在隋、唐帝都之南故叫龙门。龙门满山翠柏,瀑布飞泉,长桥卧空,伊水碧流,尤以龛窟雕饰着称于世。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开始营造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历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以及隋、唐连续营造达四百多年之久。以后,五代、北宋、清均有雕造,但为数甚少。
据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多座,大小造像十万馀尊,其中最大的高17.14米,而最小的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规模宏大,分布于伊河两岸悬崖峭壁之上的潜溪寺、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奉先寺、万佛洞、莲花洞、药方洞、古阳洞、宾阳南洞、大万伍佛洞、擂鼓台三洞、伊阙佛龛之碑、龙门二十品,总计长达一千多米,内容丰富多彩,雕艺精美而超凡。有史以来,它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龙门进行了有计划的整修和建设。一九六一年国务院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已成为洛阳市的游览胜地,广大群众和国际友人登临游览与日俱增,络绎不绝。
中国佛教之“释源”和“祖庭”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十二公里处的白马寺村北侧。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十八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封建官府营建的第一痤寺院,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天下古寺属白马,白马寺历来被誉为中国佛教之“释源”和“祖庭”。寺院北倚邙山,南望洛河,绿树红墙,交相辉映,万木古树,肃穆幽静,殿塔阁台,巍巍壮观。百马寺山门前有两匹左右对立的宋代石雕马及明代石狮。石马姿态浑重,神气沉着,似乎当年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驮经归来。石狮稳坐山门,双目炯炯有神。山门为三洞式大门,设计古朴独特,别具一格。
寺门内东西两偏院松柏之中有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圆寂后的坟墓。墓碑是明崇帧七年(公元1634年)所立。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和宋、元、明、清各代的经幢、碑刻、雕塑、钟鼓及色彩各异的供器。院内各殿堂中主佛端庄肃穆,菩萨丰润娇娜,天王威风林凛凛,弟子温顺虔诚。
十八罗汉造形更是独具匠心,降龙伏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创作。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书法家赵孟頫亲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记述白马寺的始末,字体潇洒劲秀,此碑立于寺门内侧,至今犹存,是书法艺术珍品。
今白马寺后院有长方形砖砌高台,高5公尺,长42.80公尺,宽32.40公尺,台上古柏殿阁,气势雄伟,名叫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二位天竺高僧来洛后,在此译经和居住,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遗址。
白马寺名称之由来,诸说不一,据《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和《巍书,释老志》.《洛阳伽兰记》等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
大臣傅毂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阶下所焚”。帝派蔡喑、秦景出使酉域拜求佛法,获佛经,佛法并拜请摄摩腾、竺法兰二位佛学大法师,来到京都洛阳,最初安排在“鸿胪寺”,暂住译经传教。因译经传教成绩卓着,明帝赦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即取“鸿胪寺”之“寺”字,又因白马驮经来而取“白马”冠于“寺”前,称“白马寺”。
白马寺从汉明帝创寺至今,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曾饱经沧桑,数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1973年多次拔专款对该寺进行修葺,1961年白马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不但是中外游客游览场所,而且也是中外佛教信徒瞻仰朝拜的圣地。
关林庙
关林庙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相传是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葬地.冢前有关羽祠庙,俗称关帝庙。中国历代
封建统治者对关羽褒崇至极,尊奉为关圣帝君,同文圣孔丘并提,称为武圣.故山东曲阜有孔林.河南洛阳有关林.按《后汉书》说,东汉建安:十五年,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遭到东吴孙权的偷袭而败走麦城.于湖北当阳被东吴将校俘杀。孙权怕刘备作复仇攻伐,而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给曹操,以图表明进攻荆州杀死关羽是奉曹之指令,从而嫁祸于曹操,孙权的这一阴谋被曹操所识破,曹反以王侯之礼,把关羽之首级葬于城南,称之谓关帝冢,即今天的关林.
据重修碑文记载,在唐朝时关冢前就建有祠堂,明朝曾加以建.清朝重修过数次.今天的关林为明清时的建筑.庙前有一座十脊重檐建筑,叫做舞楼,俗称戏楼.庙门前盘踞着一对明代雕刻石狮,暴眼园睁,虎虎逼人.二门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中央有甬道,直通正殿月台,甬道左右和月台围以石栏,每栏柱头均雕有子母狮。
小狮或藏于母狮之腹,或爬在母狮之背,其亲昵之状维妙维肖.正殿、二殿,都是四面起坡的五脊飞檐建筑.画梁雕栋,五彩缤纷。三殿也称卧殿。殿前悬挂有乾隆、慈禧、光绪的御笔匾额。
三殿之后为关羽之冢,高二十米左右,围以八角红墙。冢前有八卦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通,正面刻关羽封号,背面刻关羽传记在。亭前并列三座石坊,坊内有石狮一对,庄严而肃穆。庙内有古柏千株、苍翠入云。红墙翠柏,相互映照,楼台殿阁,格外壮观。解放后,古迹关林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曾多次整修,一九六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把关林庙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宾客参观游览。
每年春节期间,关林庙还会举行庙会,热闹非凡!
政治
1.区委书记李钢锤:主持区委全面工作,主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全面工作。
2.区委副书记、区长孙延文:主持区政府全面工作,协助张建森同志做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工作。
3.区委副书记、区委办公室主任孙经合:负责区委常务工作,协助张建森同志处理区委日常工作。主持区委办公室全面工作,分管区委机要保密工作,负责工业经济、改革改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稳定、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联系区人大、区人武部工作。
4.区委常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全军:协助张建森同志做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日常事务工作,主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面工作。
5.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白鸟:主持区纪委全面工作,负责环境创优工作。
6.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明祥:主持区委组织部全面工作,分管区直工委、老干部局、关工委、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工作。
7.区委常委、副区长周玉甫:负责区政府常务工作,协助李钢锤同志处理区政府日常事务;分管财税审计、编制管理、城乡建设、新区开发和洛龙科技园工作。
8.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党建平:主持区委统战部全面工作,负责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村、农业、防汛抗旱、计划生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分管工商联、民宗局和民主党派、台侨工作。联系区政协、民主党派、工商分局工作。
9.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建钦:主持区委宣传部全面工作,协助李钢锤同志负责区政府文化、体育及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分管区文明办、创建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工作。
10.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常明强:负责区人武部党委全面工作。联系驻区部队、武装工作。
11.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安民:负责社会稳定、平安建设、安全生产工作,主持区委政法委全面工作,分管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群众工作部(信访局)、稳定办、综治办、国安办、打击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工作。
12.区委常委李武涛:协助孙延文同志做好新区开发工作,负责关林、安乐区域的征迁安置工作。
荣誉称号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该文章由作者:【孙玲】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