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拼音yǐ)是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植物屈曲萌芽而出,后来借指天干的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等。
字源演变
乙,象形字。“乙”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两种写法,甲骨文的“乙”字像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金文粗体化。篆文整齐化。
秦汉以后右向写法被淘汰,左向写法逐渐规范,隶变后楷书写作“乙”字。“乙”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借用,表示天干第二位,而且成为其最常用的义项。由于殷商时代的贵族习惯用天干字作为死后的庙号,所以甲、金文中“乙”字常用作人的称呼。此外,由“天干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的意思,也常与“甲”、“丙”等连用表示等级或数目。还用于指称不确定的某人。
详细释义
乙yǐ
〈形〉
(1)(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2)同本义[winding]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3)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4)第二,次一等[second]。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名〉
(1)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the second of the ten Celestial Stems]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帝乙归妹。——《易·泰》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左传·哀公九年》
公(袁可立)以己丑理苏郡,乙未入西台。——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某人[one]
甲乙同学。——清·周容《芋老人传》
甲先得举。
(3)又如:某甲某乙
(4)鱼腮骨[gill bone]
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礼记·内则》
(5)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tail bone of tiger]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宋·苏轼《寄微轩》
〈动〉
(1)碾压;压抑[roll]
西太守,乙卯金。——《后汉书》。李贤注:“乙,轧也。述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古籍解释
谓与自下通上之丨同意也。乙自下出上碍於阴,其书之也宜倒行。於笔切。十二部。按李善:乙音轧。
乙承甲,象人颈。
以下皆冡大一经曰言之。
凡乙之属皆从乙。
康熙字典
《唐韵》:于笔切,《集韵》:亿姞切,《韵会》、《正韵》:益悉切,并音鳦。十干名。东方木行也。《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汉・律历志》:奋轧于乙。《京房易传》:乙,屈也。
又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史记・东方朔传》:朔初上书,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三月乃尽。
又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抹去讹字曰涂,字有遗脱,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又《太乙数》: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诸名。
又《前汉・艺文志》:有天乙三篇。注: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假托也。
又姓。汉南郡大守乙世,前燕护军乙逸,明乙瑄,乙山。
又《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礼・内则》:鱼去乙。注:鱼馁必自肠始,形屈如乙字。一说鱼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鲠不可出,去之乃食。
又《茅亭客话》: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得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苏轼诗》:得如虎挟乙。
该文章由作者:【朽木露琪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