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鱼,属鲈形目,一种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一般成鱼体长24-40公分。大多数太阳鱼都拥有格外出众的色彩,而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总种类约有30种,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主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
分布范围
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和全美国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分布。个体较小,常见的多为50—100克/尾,大型约为2千克/尾。
从形态来看,蓝鳃太阳鱼的体型有些似尼罗罗非鱼,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黑色形似耳状的软膜,是所有太阳鱼的一个共同特征,只是不同种其“耳膜”有不同颜色及不同形状而已。
太阳鱼的头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红色或淡橙黄色,背部呈淡青灰色,间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纵纹,但不太明显。头小背高,肉质丰厚。
生态习性
太阳鱼属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水温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冬。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完全能自然越冬。它适应性广,食性杂,群体产量高,能自然繁殖。
饲养方法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来替代天然饵料,饲料的蛋白含量在32%至36%便可,较易养殖。江浙一带和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太阳鱼的人工养殖。
其养殖模式较灵活,既可以单养,也可以和其他一些传统水产品种套养。在广东一带,太阳鱼基本上是与鳗鱼套养。因太阳鱼不争饵料,还能净化水质,故养殖成本较低。
广东的繁殖季节为3月至10月,水温20℃以上。1冬龄鱼即可进行繁殖。卵粒很小,刚孵出的幼苗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随着个体的增长,达到2.5㎝时可辅投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必须32%以上。个性温驯,摄食时抢得不凶,而且摄食量小,在大面积的鱼塘里进行驯化配合饲料比较困难,应该是在繁殖池里培育到体长2.5㎝以上时,再把它转入其他面积较小的水泥池或土池来进行驯化配合饲料。
太阳鱼是中上层鱼类,驯化时对沉落水底的饲料不会摄食,所以投配合饲料时必须做到少量多次,因其口径小,配合饲料应该为粉状或微粒状。驯化时全池泼洒,然后再补充浮游动物。随着驯化的进行,逐步增加配合饲料量而逐渐减少浮游动物量,最后完全驯化成摄食配合饲料,此时鱼苗达到3-4㎝即可放下鱼塘养成。
鱼苗下塘前10天要用茶枯把鱼塘消毒,用茶枯清塘有两个好处:
①可以彻底杀灭野杂鱼虾。
②茶枯具有很好的肥水作用。
清塘后至鱼苗下塘时,塘水已经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对鱼苗下塘后的成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养成鱼最好是单养搭配少量鲢、鳙鱼,基于种类的体态较小,摄食能力较差,因此不能与其他个体较大抢食较快的鱼类混养。每亩鱼塘可放养4㎝左右的鱼苗3000尾。
鱼苗下塘后,每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0%,每日分4次投饲,并且每次投料都要较大面积泼洒,根据鱼苗的摄食情况再确定是否逐渐缩小投饲范围,鱼苗下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面积投喂,可缩小至一个范围投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日投饲量逐渐改为鱼体重的4%,每天投料可改为2次。当水温降到10℃时,根据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投料量。
当池塘水需要换水时,加水口必须用网过滤,以防其他较大型的野杂鱼混入池塘,残杀幼鱼。太阳鱼抗病能力强,但水质长期处于恶化,仍会影响其生长,使其抵抗力降低。因长速度较慢,个体达到80-100克/尾时即可上市,在池塘经6个月的养殖便可达到100-150克/尾。在养殖过程中,雄鱼比雌鱼生长速度较快,个体亦较大。
人工繁殖
太阳鱼从孵化到成熟,需经过一年半到二年时间。进行人工繁育,首先要选择健壮的成熟亲鱼,放养于约2亩面积的鱼塘中,水深要求1.5m左右,亩放养800尾左右。早春塘水水温达到20℃时,鱼塘每星期冲水三次,每次2小时,冲水的目的是造成水塘水的流动,以刺激亲鱼的性腺发育。每天早上和傍晚投放优质的冰鲜鱼碎料,以强化培育。鱼塘每月进行一次消毒防病。
产卵池的准备
鱼池面积要求7-10m2,水深30cm。池顶2m高处设遮光网,遮光率要求60%-70%。池水经消毒处理后,将亲鱼从鱼塘中移养到产卵池中,每平方米水面放养亲鱼2 -3组。
雌雄鱼比例为1:1。因为太阳鱼有造穴产卵的习性,我们初期进行人工繁殖时,在无 巢穴的情况下,亲鱼虽经催情催产处理,在鱼池中至卵成熟发胀至死也不产卵。经多次摸索,掌握了其习性后,在鱼池中每对亲鱼设一个人工巢穴,让每对亲鱼独占一个巢穴产卵。
太阳鱼卵为粘性卵,卵排出后成平板式无叠置、沉底。为便于将卵收集移至孵化池,须在人工巢穴内放置一块30cm×40cm的60目鱼用网布,用小石子压放在人工巢穴底部。鱼卵就均匀地产在网布上,亲鱼产完卵即可将网布连卵移至孵化池。既解决了鱼卵沉底粘着水泥面难以收集,也解决了因处底层缺氧孵化率低的问题。使用收集鱼卵的网布材料是十分关键的,要求着卵后移至孵化池孵化时,网布处于半沉浮状态 ,以使卵处在水层最佳位置, 能大大地提高孵化率。使用其他材料如蚊帐纱布、编织袋布或尼龙膜均不理想,这些材料不是沉底就是浮面,或是光滑不粘卵粒。
人工催产处理
1、人工催情
雌鱼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国际单位/kg和脑下垂体1mg/ kg,雄鱼注射剂量减半,效应24小时。
2、人工催产
雌鱼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国际单位/kg和脑下垂体2mg/kg,雄鱼减半,经注射激素处理后24-26小时,亲鱼开始排卵受精,经6-10小时,产卵结束 。所产卵粒均匀排于网布上。
初孵幼鱼的饲养管理
将集满卵粒的网布移至孵化池中,孵化池水深要求50cm,移入鱼卵后,用微流水冲击,以增加水中氧气。水温22-30℃,卵经36-50小时开始孵化。鱼卵孵化后,即将网布移走。初孵出的幼鱼在水温25-30℃时,经48小时后开始摄食。由于初孵幼鱼体小,无法摄食一般的人工饲料,须投喂极微小的食料。摄食开始3-4天内,用煮熟的鸡蛋黄捣烂,经 50 目纱网过滤后的小微粒喂养。后期可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浮游生物,经3-4天后,可改用红虫(水蚯蚓)作饲料养殖,7-8天后,便可改投小粒状的人工配合饲料。至小鱼长至3cm 时,便可移养到池塘或出售。
太阳鱼的养殖
太阳鱼是一种肉质良好的淡水鱼类 , 目前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据引养的观察, 养殖环境和要求与目前我国养殖的淡水鱼类相似。可利用池塘、 水库、 河流等淡水水域养殖。可单独养殖 , 也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 。据国外资料报道, 放养3cm 规格鱼苗, 经一年半到二年体重才达 100g 的上市规格。我们通过改善养殖环境, 投放适口饲料, 肥水增加浮游生物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快了太阳鱼的生长速度。据养殖实践 , 放养3cm 规格鱼苗 , 经 180 天养殖 , 体重可达到 100g 。比国外报道的养殖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我们在2m ×0.7m 的室内水泥池中养殖 , 池水0.2m 深, 从 6 月 1 日开始分批放养初孵的幼鱼 , 共放养 180 尾 。至 9 月 12 日, 总重量已达 1kg 。最初批放养个体 , 最大已达500g 以上。试验表明, 太阳鱼无互相残杀的现象, 可较高密度和不同规格鱼苗同时放养。
单养
在池塘中只放养太阳鱼,单养方式的特点是鱼可集中摄食,养殖周期短, 可进行密殖和强化养殖。水温在20℃以上时,放养3cm规格鱼苗,亩放养4000-5000尾。半年左右,亩产可达到500kg。放养太阳鱼的池塘面积大小不限,以每口塘3-5亩为宜。塘水深1 .5m左右,池塘水排灌要方便,每口塘配备一台增氧机。
一、 放苗前的池塘消毒:使用药物消毒时,塘水保留平均1m水深。用以下方法处理,以清除塘中的野杂鱼及其它有害生物。
(1)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溶化后全塘均匀泼洒。7-8天后待药力消失,经试水后投放鱼 苗。
(2)每亩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6-20kg,溶化后全塘泼洒。6-7天后待药力消失再投放鱼 苗。
二、 培育池塘肥水:在药物消毒清塘的当天或第二天,每亩投放磨碎的花生麸25-35k g,或麦皮糠、白糠25-40kg以使塘水富含有机物,促进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等浮游水生物的繁殖,使鱼苗投放后获得丰富的辅助饵料。经培育一周后,便可投放鱼苗。
三、 鱼苗投放量和规格:以亩产500kg为目标,亩放鱼苗4000-5000尾。鱼苗规格应有 3cm以上。如希望获得更大的产量,可放养第一批后一段时间,另外投放一批鱼苗。以便分批捞捕,提高产量。
四、 饲料投放:经培养池塘浮游生物后,能为初放鱼苗提供丰富的辅助饲料,但苗期仍需投放足够的饲料。小鱼期投喂小颗粒的人工饲料,此后可投放动物性饲料(冰鲜鱼)、肉渣、花生麸、植物蛋白类颗粒料。
五、 鱼病的防治:太阳鱼抗病性强,自引养以来,未见毁灭性的严重疾病。养殖过程中注意抓好鱼类常见病的防治。
(1)烂鳃病
症状:肉眼见鳃缘发白腐烂,带有泥污。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亦常被腐蚀成园形不规则透明“小窗”,活动迟缓,体色黑暗,头部颜色特别黑暗。
可用下述方法防治:漂白粉每立方水1g,溶解后全塘均匀泼洒。
(2)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主要由大量的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感染此病的鱼体呈黑色,瘦弱,摄食离群,游动缓慢。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用硫酸铜0.5g,硫酸 亚铁0.2g,或单用硫酸铜0.7g,溶解后全塘均匀泼洒。或用2%食盐水浸泡15分钟以上, 或3%食盐水浸洗5分钟以上。
混养
太阳鱼可与鳗鱼、家鱼或其它品鱼种鱼类混养。控制池塘中浮游生物及小型鱼虾和无脊椎动物的过度繁殖。可调节水质,且能增加主养品种的产量。混养时,一般亩投放5cm以上的大苗,每亩放养500-2000尾,放养量可视混养塘主产品种而定。
游钓放养
太阳鱼也是一种游钓的对象,凡具备水体的旅游点,水池、鱼塘、水库、湖泊均可放养,以供游人垂钓。放养鱼苗的规格、数量和管理可参考混养方式。
杂交品种
杂交太阳鱼又叫杂交太阳鲈是科研人员精选北美太阳鲈科鱼类原种进行杂交获得。她具有肉味美、个体大、体形美、起捕率高等诸多优点。除食用外,她还是集游钓和观赏于一体的理想品种。杂交太阳鲈的繁育与推广系湖北省2001-2002年重点科研项目。
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杂交太阳鱼体质强健,头小背高,肉质丰厚。背部拱圆,腹部平直,侧面观类似椭圆状。鳃盖骨边缘突出,长有一蓝黑色的形似耳状的软膜。背部及边缘橄榄色至蓝绿色,体侧通常有几块暗纹。体下部蓝绿色。头部边缘有彩虹蓝和绿斑,软膜呈黑白相间或蓝绿色的边缘。
2、食性:体长2.5-3cm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为5-6cm时,还可摄食水、陆生昆虫、小龙虾、有机碎屑等;处于成鱼阶段的杂交太阳鱼以水生植物、大型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小鱼虾为主。人工养殖条件下,喜食糠麸、各种饼类、浮萍、散状及粒状配合饲料、附着藻类、各种动物下杂,小鱼虾。采用含蛋白质28%以上的全价配合饲料,杂交太阳鱼能获得最大生长率。
3、生态习性:属广温、广盐性鱼类,能生存于1-40℃及1PPm的半咸水环境中。最适生长温度26-31℃,PH范围为6-9.5,最适7-8,可生存于1mg/L以上氧气的环境中,在我国绝大部分池塘、湖泊、水库、河流中可良好的生长。
4、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鱼苗经4-5个月养殖体重可200-250克,经6-14个月养殖,体重可达400克以上。
5、营养价值:粗蛋白质为18.8%,粗脂肪11.5%,干物质中17种氨基酸含量高达17.68%,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很高。并富含钙、铁、磷、钠、钾等微量元素,和鲫鱼一样可列为滋补食品,特别适合妇女儿童食用。
杂交品种养殖
1、亲鱼培育
(1)饲料投喂 太阳鱼亲鱼培育所用的饲料全为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6%,原则上采用虾饲料,并适当补充浮萍等植物性饲料。投饲做到“四定”,水温15℃以上,日投饲率占体重的1%~3%,具体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灵活掌握。
(2)日常管理 定期换水、施用生石灰和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25~30厘米,pH7~8.5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氨氮在0.4毫克/升以下。
2、亲本的纯化和繁育
(1)按照国家原良种场的保种要求,两种太阳鱼在养殖和培育过程中严格控制养殖区域,进排水分开并有筛绢过滤,不使两品种混杂。
(2)对保种繁育的亲鱼经过挑选,包括性状、规格和雌雄比例,一般选择的亲鱼生物学特征明显;蓝鳃的亲鱼规格雌的在120克、雄的在150克以上,绿鳃雌的在100克、雄的在50克以上;雌雄比例在(3~4)∶1。
(3)纯化两种太阳鱼,一方面对繁殖的亲鱼进行性状选择,留用亲鱼的生物学特征明显,无伤残、畸形;另一方面是通过自交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来观察后代的性状,在其后代中选择性状特征明显的鱼作亲鱼培育。蓝鳃通过5年多代的选择其遗传性状已非常稳定;绿鳃经过2代的纯化选择,其性状也已无分离现象。
3、规模化人工杂交太阳鱼的繁殖
(1)亲鱼的要求 杂交育种的父本是蓝鳃,选择规格为200克左右;母本是绿鳃,规格为150克左右。
(2)亲鱼的强化培育 为提早繁殖太阳鱼,将杂交育种的亲鱼在前一年10月移入塑料大棚内保温培育,冬季水温平均保持在16℃以上,最低水温12℃,保证亲鱼不停食。在翌年4月初移入繁殖池。
(3)池塘准备 在人工促产繁殖前10~15天,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野杂鱼虾和病原,并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在池塘面积的1/3处用网片将池塘完全隔开,网片埋入池底泥中并用砖块压实。再用8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首次进水约80厘米。进水后在池塘中施用经发酵后的有机肥,用量100千克/亩,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
(4)繁殖季节和习性 水温在22℃以上时即可进行太阳鱼的繁殖,繁殖季节在江浙地区为4~10月。太阳鱼的繁殖习性类似罗非鱼,属一年多次分批产卵类型。
(5)亲鱼的选择 蓝鳃的雌雄亲鱼其副性征相对明显,雄鱼个体大、体色较暗,“耳”长且大,泄殖孔细小,轻压腹部可见精液流出;雌鱼腹部膨大,体色明亮,泄殖孔较大且红润。绿鳃的雄性个体较小,副性征不明显,轻压腹部也可见精液流出;雌鱼选择同蓝鳃。
(6)个体生殖力的测定 在2006年5~6月,随机抽测两种太阳鱼的雌雄各15尾以上,测定其体长、体重、空壳重、卵巢重、精巢重,并计数每克卵的数量,计算其绝对怀卵量、相对产卵量和成熟系数。成熟系数=性腺重/空壳重。
(7)人工促产 当水温在20℃左右时,将蓝鳃的父本和绿鳃的母本按1∶3的比例放入用网片隔开并占面积1/3池塘内。
(8)繁殖过程中亲鱼的饲养管理工作同上。
4、鱼苗培育
(1)池塘准备 清塘消毒、过滤回水、施肥同上。
(2)出苗 定期检查繁殖池,发现一定数量的鱼苗须及时将苗捞入培育池进行培育。一般在清晨用长方形网箱在池边捕苗,从5月始,每隔10天左右捕苗数次。
(3)鱼苗培育 培育方法采用“豆浆法”。为保证鱼苗培育的成活率,须分池分批进行培育,同一池中放入的鱼苗最好前后不超过3天,这样可保证培育苗的成活率和出池规格的均匀。
其他种类
黑刺盖类
形态特征:
黑刺盖太阳鱼常与白刺盖太阳鱼同时发现,虽然和白刺盖太阳鱼所能忍受的水比起来,黑刺盖太阳鱼喜欢较大较清澈的水,但是这两种鱼都广泛地分布于池塘、湖泊及河流中。平均重量在340-680克之间,最大可达2.27千克。
产地:北美东部由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湾,并广泛引进至其他各地。
蓝鳃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是鲈鱼形目科棘臀太阳鱼属的一种,从美国引进的又一个淡水优良品种。蓝鳃太阳鱼的体形似海水鲷科的某些鱼类,椭圆型,身扁背高,个体较小,普遍为80—150克/尾,体测各有10条灰黑色的横纹,体色具有金属光泽紫、绿、黄相间,非常美观,繁殖季节雄鱼更加鲜艳夺目,测体的横纹随着鱼个体的增大而变淡。蓝鳃太阳鱼适温性广,冬季不用采取保温措施,能自然过冬。该鱼的食性为杂食扁肉食,但不是凶猛性鱼类,较温驯,耐低溶氧,耐肥水,抗病力强。该鱼肉质香甜爽滑,口感极好,很受市场欢迎。
每年3~10月,是蓝鳃太阳鱼的繁殖季节。此时的雄鱼体色显得特别光彩夺目,十分美丽。一般15厘米长的雌鱼可产卵65000粒,而且是多次产卵。该鱼的适温性广,在低水温(12℃)下也能正常摄食生长。
蓝鳃太阳鱼的食性以动物性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也完全可满足其生长需要,饲料的蛋白含量在32~362/0便可。该鱼的适应性很强,大小水体均能生长。其养殖方法以彩专塘单一集约化养殖为好,池塘面积3~5亩,水深1.5~2米为宜,每亩放养3~4厘米/尾的鱼苗1000~12000尾。投喂适口的颗粒料,日投量占鱼体重的100/0左右,长到100克/尾左右后,日投量占鱼体重70/0,具体视天气变化及摄食情况而灵活掌握。在养殖过程中,该鱼很少发病,但仍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防治方法与其他淡水鱼相似。个体较小,但肉质极为鲜美,是许多名优鱼不能相比的。集观赏、垂钩、食用为一体,属新兴的养殖品种。
绿色类
绿色太阳鱼原产美洲,美国将其与蓝鳃太阳鱼杂交,发展的杂交太阳鱼,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绿色太阳鱼由此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笔者1999年从美国引进一批鱼种,在南宁市科嘉养殖实验场饲养,并于2000年繁殖投产。绿太阳鱼是2015年4月在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支流中新发现的入侵鱼类。水库中绿太阳鱼的必须氨基酸水平低于溪流中的同类。
食用方法
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其含粗蛋白18.8%,粗脂肪1.15%, 其干物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高达17.68%,并富含钙、铁、磷、钠、钾等多种微量元素,是水产滋补食品。
水产市场销售价格比较稳定,保持在18~22元/斤。而且上市量较少,供不应求。味道鲜美,越来越多的食客对其青睐有加。
太阳鱼蒸蛋
烹制材料(两人份) 材料:太阳鱼(1尾,234克)、鸡蛋(2只)、姜丝(半汤匙)、葱花(半汤匙)
调料:油(1/2汤匙)、盐(1汤匙)
1.洗净宰杀好的太阳鱼,在腹部切入一刀,掰开鱼腹,让其趴在盘中。
2.洒入1/3汤匙盐,抹遍太阳鱼的全身,在其腹部塞入姜丝。
3.鸡蛋打入碗内,加入1/2汤匙油、1/5汤匙盐和2蛋壳清水搅打均匀。
4.烧开锅内的水,放入太阳鱼,加盖以中小火清蒸10分钟。 6 取出蒸好的太阳鱼,撒上葱花,即可上桌。
贴士
1、太阳鱼的个头不宜过大,否则要蒸熟蒸透的话,水蛋会蒸得过老;如果买来太阳鱼较大,可以先放入锅内隔水清蒸一下,取出倒入蛋液再下锅同蒸。
2、蛋液和清水的比例是1:1,不能拿捏水量的话,可直接用蛋壳来兑,这样准确率高。
3、待锅内的水开后,放入太阳鱼用中小火隔水清蒸,可使蒸出的水蛋不会过老,表面光滑,口感嫩滑。
4、打蛋液时不宜用力搅打,否则蛋液会起气泡,蒸好的水蛋会有很多孔,应轻轻搅打均匀便可。
5、要确认太阳鱼是否蒸熟,以用筷子直接捅穿鱼身为已熟的标准。
焖太阳鱼
1、将鳞、内脏等清除干净。
2、准备好小葱、酱油、食用油、豆豉、西红柿。
3、将油煮开,然后将豆豉、小葱等材料倒入锅中爆炒,然后加入少许水。
4、必须确保汤料的足够,鱼要新鲜,把鱼头切除,大小随意。
5、把鱼翻炒一分钟,盖上锅盖,闷10到5分钟,最后加入半个西红柿。
外来物种入侵
2007年11月26日,法新社报道,日本志贺县官员展开“钓鱼、吃鱼”活动,鼓励人们钓到太阳鱼后不要放生,而是把它们吃掉。
2015年9月15日,安庆师范学院的万安、张晓可两位博士进行淠河流域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在大别山野外调查及研究期间,意外发现一种外貌酷似“鲫鱼”的鱼种。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总种类约有30种,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主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
2021年6月,外来物种太阳鱼入侵四川的消息得到相关部门确认:川内确有太阳鱼出现,不过数量并不庞大,暂不会泛滥成灾 。
该文章由作者:【浮士德博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