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员要佩戴长长的朝珠,这些朝珠有什么作用呢?
清朝官员胸前佩戴着长长的朝珠,有代表他们身份的作用。朝珠的材质、颜色、串珠所用的线,都很有讲究。朝珠既然是区分大臣身份等级的物品,那么不同身份之人,所佩戴的朝珠,肯定有不同之处。影视剧里,佩戴朝珠的大臣看似多,实则不是所有大臣都可以佩戴此珠。
一般的百姓,不可随意佩戴朝珠,一般品阶的大臣,也不可以佩戴此珠。能够佩戴朝珠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后宫的妃子,另一类是帝王以及品阶高的大臣。大臣分为文武两类,能够佩戴朝珠的文武之臣,在品阶上也不同。五品以上的文官可以佩戴朝珠,而对于武官来说,只有四品以上的品阶才可以。
朝珠的数量是一样的,有108颗。这108颗珠子的大小并不相同,当数到第27颗小珠子时,便把小珠子换成大珠子。如此算来,就有四颗大珠子了。这样的数量有讲究,因为有其它含义。108颗是一年12个月,24节气,72侯的表示。四颗大珠子代表了一年里的四季。
串成朝珠的珠子材质,有讲究。帝王佩戴的朝珠,品质必须好,所以帝王的朝珠用的就是一种名贵的珍珠:东珠。除了帝王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准佩戴。品阶越高的大臣,佩戴朝珠的质量越好。珠子的颜色,也可以表现大臣的地位。串珠所用丝线,材质也不同,因此也能标明大臣的品阶。
为何清朝流行戴佛珠,清朝的“朝珠”内有何乾坤?
清朝流行带佛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清朝流行佛教,其次是佛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清朝的朝珠的数量和材质都是有规定的而且还有专门的意义。
1.清朝流行佛教
清朝流行佛教,佛珠是佛教的装饰,所以皇室会为了自己信奉的宗教而加上一些穿戴。现在也会有人这样,信奉基督教的会戴十字架的项链或者手链,信佛教的会带佛珠,信道教的也会带一些东西。皇室戴佛珠,别的贵族大臣就会学着皇室的样子去做,慢慢的朝珠的制度也就出来了。也就变成了清朝大臣和皇上在正式场合中的一种穿戴。
2.朝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
朝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而且朝珠只有清朝比较高品级的官员和比较高品级的妃子才可以用的。可以彰显人地位的东西就会流行,因为人们都会想证明自己的阶级比较高。带佛珠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但是佛珠的规矩也很多,需要遵守等级制度的规定。
3.朝珠的数量
朝珠的数量一般是一百零八颗,这一百零八颗可不是随便数的,而是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专属意义。这一百零八颗可以分为十二、二十四、七十二。十二代表的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代表的是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代表的是七十二候。这些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朝珠上还有四个佛头,四个佛头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4.朝珠的材质
朝珠的材质也是很讲究的,各个品阶的人的朝珠的材质是不一样的。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朝珠上都会有东珠,而且皇后、皇太后的朝珠上还会有红珊瑚。皇上在不同地方的朝珠材质也不同,放到现在也是个穿搭博主了。
清代官员的朝珠有多少颗?
有的官员品级不够,按照规定不允许佩戴的。
朝珠,是清朝礼服中的一种佩饰。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挂朝珠。但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处等所属的官员,不分品级一律可戴朝珠。
按制皇帝要戴东珠或珍珠朝珠,皇太后要戴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
清代帝、后、官员,以朝珠为佩饰,也是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之风的沿袭。当然,也不排除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果。
清制朝珠是一百零八颗,有四个大珠,将一百零八颗四分,称做分珠,传说是象征四季。朝珠上还有三颗小珠,称做“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按《五经异议》的解释,天子有三台,即“灵台,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龟”。还有一说,“三台”为官称,即尚书、御史、谒者之统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 补台。
该文章由作者:【阿勒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