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是什么的简单介绍

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什么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

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扩展资料:

其他闻名铜器

1、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

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2、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

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3、牛形铜觥

高14厘米,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

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4、立象兽面纹铜铙

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

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

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周青铜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母戊鼎

商代文物是什么鼎

商代的文物有子龙鼎,小臣方鼎,乳钉纹方鼎等等。

商子龙鼎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伟,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而且铸造精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小臣方鼎,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朝乳钉纹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发现于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又称商乳丁纹青铜方鼎、杜岭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共两件。一件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目前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前期青铜器。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是什么的简单介绍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它是用于宴会上喝酒的吗?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商朝,这个朝代钟爱于青铜器,如作战的青铜武器,祭祀用的青铜礼器,还有饮食用的青铜器具,而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发掘出了一个青铜礼器,我们称之为四羊方尊,它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过了几千年,这件青铜礼器还依旧令人耳目一新,它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再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里,再进行整体浇铸。最后将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因此这件十分精美的器物在古代一定是高贵的象征,一般人是没有那么多大的财力以及能力去铸造的,据专家的猜测这件精美的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可能是贵族所使用的,并且很大的可能是商王所独享的器物。

这件出土的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着力表现羊的青铜器,它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有替代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再加上这件文物的出土远离商朝的统治中心,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的目的在于祭祀神明,来年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的寓意,因此并不是用于宴会喝酒的器物,而是为了祭祀用的。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代,代表作除了司母戊鼎还有什么?

商周青铜器有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等特点。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商朝青铜器品类众多,造型精美,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着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在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纹铜鼎,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豕形铜尊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简述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1、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2、商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

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

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

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3、簠 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扩展资料:

青铜器文化

发展历史

发展时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

镶嵌兽面纹戈(商)

镶嵌兽面纹戈(商)

,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文化

该文章由作者:【明前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