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是什么?
缂丝又名刻丝、魁丝和克丝,我国唐代已有这种品种,宋代成为著名品种。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根据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交接处承空似有雕镂的痕迹,花纹两面相同,极其精巧,但费工费时。
缂丝是什么意思
缂丝,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它是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品,据考古证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公元7世纪舞俑腰带,用的就是缂丝;而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曾经出土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可见这种工艺历史之悠久。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摹临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缂丝”指的是什么?
所谓“缂丝”,指的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法织成的花纹丝织物,在北宋宣和时期制作最盛。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末年洪皓的《松漠记闻》和庄绰的《鸡筋篇》。《松漠记闻》载,“又善结金钱,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绫、注丝、线罗等物,又以五色织成袍,名曰A丝,甚华丽。”《鸡筋篇》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心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线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该文章由作者:【摇晃的红酒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