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刻翡翠玉石(古代怎么刻翡翠玉石字)

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人是怎么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玉的硬度很大,用现代电动工具轻轻松松搞定,古代人当然有他们的智慧,主要靠铁、石头、水,弓等来雕刻。

这些技艺都需要长久的磨练,其中的步骤非常多:

一、捣沙和研桨。一位工人用石臼把石沙弄碎,另一位接上去用筛子筛选石沙颗粒。

二、开玉。两位工人把石头架起,然后用自制的铁丝拉锯,用来除去玉料外面的部分石头。

三、扎碢、冲碢、磨碢、。玉经过各种设计后,进入下一流程。工人坐在旋车前,用滚动的钢盘边缘来裁去多余玉料。可以想象缝纫机的样子,再把马鞍形形状替换成大轮盘。工人还要不时用上红沙和水,来分解和打磨玉料。慢慢地把玉料变成块状,然后变成圆,最后再用厚厚的锅来把玉表面磨柔滑。

四、掏堂。就是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里面,让玉器跟一根圆柱一样。

五、上花。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在玉器的外表留下花纹。

六、打钻。用弓和轧杆来把玉钻出一个洞,当然实际起作用的是杆尖所嵌的金刚钻。

七、透花。用搜弓来回拉锯,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根据图纸上的线条来切割镂花。最后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钢丝刻印在玉片上,很难被水冲洗掉。

八、打眼。扳指之类的玉器太小,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配上不同外形的孔洞木板,用“绷弓”来在玉器上钻出洞。后来用桯钻与管钻的办法来操作。

九、木碢。用圆盘,磨光的碢来给雕琢完毕的玉器磨光。

十、皮碢。用牛皮做的皮碢给玉器抛光上色,呈现玉色。

古代的翡翠是用什么工具雕刻成成品的? 谢解答!

古代用石凳雕刻翡翠成品。如图

雕刻的时候用脚踩,然后用手不断的往刀口放解玉砂,这个雕刻的过程非常缓慢,常常需要数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古代怎么刻翡翠玉石(古代怎么刻翡翠玉石字)

古时候没切割机,那5000年前的人是怎么雕刻出玉器的呢?

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相比于现在翡翠进入百姓家,在古时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玉器开采难度大,上好的玉石难找,更多还是因为古时的工具实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饰品实在太难了。

所以,当时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银,能够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玉器既然如此难以雕刻,那么

古时的人们是如何将一块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饰呢?

一、中国最早的玉器雕刻饰品出现在什么时候?

良渚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闪耀的阶段

,大概在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现在的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其中就包括玉器雕件

在良渚文明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西坡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几千年的玉器,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是绝佳上品,每一块玉石都被雕刻成不同形状,或配饰、或器皿。

虽然略显粗糙,但是能够有完整的线条、形状出现,在当时完全依靠手工劳作的远古,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这些出土的玉器上面都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在当时没有任何切割器械的情况下,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打磨这些玉石的呢?

二、古时人们是用什么来打磨玉石的?

当看到这些工具的时候,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之大,能够为世界增添这么多美好。

1、用特制的线进行切割

天然的玉石都是没有规则的,如何将这些棱角分明的玉石切割成工匠想要的形状和大小呢?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了绳子。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摩擦起火,反复用绳子摩擦玉石,让玉石升温后破裂。

只是玉石的密度相当大,普通的绳子是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当时的人们在失败中反复研究,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选择牛皮绳或者麻绳,然后在上面粘上砂石,通过砂石对玉石进行反复摩擦,最终切开玉石。

但是对于砂石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工匠们都喜欢采用石英砂,因为玉石的密度一般是在6以内,而石英砂的密度在7以上,通过更坚硬的砂石摩擦,才可以成功切割开玉石。

由于石英砂也是很难采购到的物品,因此当时也被人们冠以一个很迷人的名字:解玉砂。

之后随着弓箭的发展,聪明的劳动人民也开始使用绳弓来进行分解玉石,相对绳子的摩擦,绳弓会来得更快速一些。

2、

采用片状物体进行切割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在劳动力上的飞跃发展,又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出了许多更简便的设备,这当中就有专门切割玉石的“砣”。

砣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因为砣其实就是一块铁片做成的,可以飞速运转的机器核心配件,通过电力的支持,加上玉器工匠的巧手,很快就能拥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了。

但是在古代没有电,如何让这个“砣”飞速的运转起来呢?

考古学家在多个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用来切割玉器的“砣”,其实是组装起来,并且通过人力就能够控制转动速度的切割机器。

古时候的人们将这种切割的机器设备称为:砣机,或者水櫈。人们用麻绳、转轴、木桶,一张挖空中心的课桌,就这样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切割机器,并且只需要人为控制这种机器就行了。

操作的工匠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然后双脚踩踏板,这个时候金属轴片就开始运转起来,只要将玉器放在金属轴片旁边,转动的金属轴片就会开始磨去玉石多余的边角料。

而“砣”的发明,让人们切割玉石更加轻松,同时品质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因为转动的“砣”可以反复的对一个地方进行抛光般的切除、打磨,让整块玉器在被切割之后还能保证其完好的程度,对后期玉器的雕刻制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磨砂

从西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一些石碑、野史中有记载,当时居然还有类似于磨砂石的物品存在。当人们切割、制作完一件玉器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不够精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类似磨砂的工具。

通过对打造的物品反复磨砂,让切割的部位达到平滑的状态,大大提高了玉石饰品的需求量,满意度也遥遥领先。

三、古时人们要完成一件玉制产品需要几个步骤呢?

首先,想要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先有一块成色不错的玉石。赌玉从古时一直发展到现在,随着许多玉石矿产过度开采已经被封,找一块纯天然的玉石很不容易。所以当时的玉石饰品真的无法进入普通家庭。

像河南南阳、陕西蓝田等玉石,当时开采不容易,因此雕刻的时候都是采用解玉砂的打磨,在完成作品的时间上就没有保证了。

其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割方式,比如是采用绳子打磨,或者是砣切割的方式。切割方式选得对错与否,都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连。甚至还会有人用抛打、扔的方式来打开玉石,这种做法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损耗,得不偿失。

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

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古代的翡翠是怎么样做成成品的呢?

在古代,人们工具有限,想要雕刻出一件翡翠作品绝非易事。下面,伍就带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翡翠是怎么样做成成品的。

一、捣沙、研浆

图中,站着的玉工手拿着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

二、开玉

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两个玉工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拿着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地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是一条钢丝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树枝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装的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注解:“?tuó”古同“砣”,碾轮石。)

扎?,即是利用?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四、冲?

冲?,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将玉块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

利用“磨?”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有些相似但扎?是薄而锐利的,而磨?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八、打钻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专门针对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而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十一、木?图

木?图的步骤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

十二、皮?图

皮?是牛皮制成的,用来对玉器做最后的抛光上亮,呈现玉色。

古代刻玉的工具是什么?

古代刻玉的工具有铁制圆盘-铊、无齿的锯、圆锯、钻、锥、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

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装在“水凳”横轴上可以旋转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泛称。

陀的名称是玉雕行业沿用历史的称谓,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陀己无从考证。在古代,陀与码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换,很多人用铭字,是否合适有待斟酌。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

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

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

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扩展资料: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

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

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

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

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

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石雕刻技法

该文章由作者:【神剪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