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饰图片与介绍
特产简介
印度的女性都喜欢戴首饰点缀自己,只要碰上大型的节日,你就可以看到你就可以看到婀娜多姿、华丽动人的印度女性。戴上印度的首饰等于为自己蒙上一种清清的纱,那种神秘的美会偷偷的向外释放。印度的首饰并不贵,可以放心的选购,而且品种很多,有宝石、银饰、项链、戒指、手镯、脚炼等。
印度的首饰,堪称世界之最。如果一个女子戴上所有这些门类的首饰,则真正是从头到脚,全身披挂。头发上的头饰各种各样,有的悬挂在额际,有的分布在两边,有的编结在发辫里,有的与耳环相连,有的发饰、耳环与项链成为一个集台体…它们在印度姑娘浓密黑发的映衬下,更觉金碧辉煌,富丽华美…这些头饰仅佩戴方法就十分复杂,如果涉及造型,则绝不是短短数千字能够胜任的,而是应该厚厚地写一本书。
;hl=zh-CNnewwindow=1q=%E5%8D%B0%E5%BA%A6%E6%89%8B%E5%B7%A5%E8%89%BA%E4%BB%8B%E7%BB%8D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f
;hl=zh-CNnewwindow=1q=%E5%8D%B0%E5%BA%A6%E9%A6%96%E9%A5%B0%E4%BB%8B%E7%BB%8Drevid=-1sa=Xoi=revisions_inlineresnum=0ct=broad-revisioncd=1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Delhi)。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1947年8月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每天香客络绎不绝。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
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教徒们常在河水(特别是“圣河”恒河)中沐浴。他们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
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特别是水牛奶,印度人格外喜欢。牛虽然不能宰杀吃肉,少数地方有用作役牛(民间运输、耕地)。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印度拥有的牛达到3亿多头,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1位,但经济上的作用并不大。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
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
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但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邀请他们的妻子。
1947年6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印度独立。1949年12月30日与我国建交。
如果进行某种商业谈判,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外国商人和印度人谈生意的时候,就常常因遇到这种场面而闹得啼笑皆非,钱较多的人,或是较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Bombay),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商务谈判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在孟买入海关者,宜在海关申请饮酒许可,因为孟买市面无酒可购。印度人往往带你到私人俱乐部内饮酒。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10月至6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至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印度全国性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国庆节、3~4月份有一个“酒红节”(也叫泼水节)、8~9月间有一个兄妹节、9~10月有个烧纸人节、8月15日独立日、10月2日国父甘地涎辰纪念日、10~11月有个灯节(庆祝3夭)、12月26日为圣诞节。而印度教人。锡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尔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单独假日,届时绝不进行交易,因此,访问印度,务必先了解好对方的假期。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和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度海关规定,入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外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计程车免小费。旅馆、餐厅在帐单中己加小费10% 。其他服务每次付2或3个ROUPEE即可。
古代印度匠人研磨抛光钻石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大多数在印度发现的上好钻石,都是在当地进行简单加工。古印度琢形的钻石价值十分昂贵,加工好的钻石一般都在当地行政长官的掌握之中,很少有带出境外者。而欧洲国家当时流行的大多都是没有经加工的钻石原石。为了掌握将钻石原石加工成成品的方法,欧洲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据说是威尼斯工匠闻琴佐?别鲁契首先加工钻石取得成功,但是,据1169年罗伯特?德?贝尔肯姆出版的名为《印度的奇迹》的书中援引的资料,发现钻石琢磨方法的人乃是他的曾祖父——拂拉艺人柳德维棵?罗伯特?德?贝尔肯姆,时间是在15世纪。他把两颗钻石分别粘牢,互相磨擦出钻石粉,然后把钻石粉搽在他专门设计的磨钻机的金属磨盘上面,以切磨钻石。
;hl=zh-CNnewwindow=1q=%E5%8D%B0%E5%BA%A6%E9%A6%96%E9%A5%B0%E4%BD%9C%E7%94%A8%E4%BB%8B%E7%BB%8D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f
中国古代女性佩带钻石类饰物是否有什么文献记载证明??
隋代嵌宝石金项链,雍容华贵、巧夺天工,被视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9岁女童戴着无价珍宝
当工作人员取出嵌宝石金项链时,记者顿觉眼前一亮——其奢华和精美程度就算放在今天,也少有珠宝能与之相比。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28个金质球形链珠由金线穿起。
项链的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面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鲜艳如新,光洁明亮。最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面镶嵌一块长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交相辉映、雍容华贵。
这条项链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当时震撼考古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件精美之物出土时,戴在一名9岁的小女孩尸骨的颈项上。可想而知,这名小女孩一定有着显赫的家世。
袁建平称,根据墓志与有关文献得知,这位9岁女孩名叫李静训。李静训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583年,李崇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也深受隋文帝恩宠,官至光禄大夫。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608年6月1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9岁,这串金项链很可能是李静训生前佩用的心爱之物。
袁建平说,这条金项链除了制作技艺精湛,还具有浓郁的波斯艺术风格,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从中亚或西亚传入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我国工匠精心制作的,目前尚难定论。
见图
古代人把钻石叫什么?
古代人把钻石叫金刚
金刚之名,初见佛经,取义与金有关。《大藏法数》称:“跋折罗(梵语),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而金刚钻一名则见《明·一统志》。中国古代未听说产钻石,自汉以后,中国古书多有钻石的记载。《南史·西夷传》中说,呵罗单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于南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430年),遣使献“金刚指环”,可能是印度产物。
世界上第一枚戒指的由来?
戒指的起源最早追述到故埃及的法老,他们用佩戴圆环象征永恒。但是把婚礼与戒指联系到一起,则始于古罗马时代。那时的戒指是用铁打成的,到了中世纪才逐渐有了在金戒指上镶嵌宝石的式样。大约两千年前,第一批钻石在印度出现。随着岁月的流逝,钻石逐渐成为戒指上最盛行的宝石。
据传,英王爱德华六世第一个指定左手无名指为佩戴戒指的手指,因为根据古代的信仰,这根手指的血管直通心脏。1549年,则正式指定左手为婚姻之手。
公元13世纪,天主教教皇宣布在订下婚约到举行仪式间必须有一段等候期,至此才逐渐出现了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分开的习俗。第一枚钻石订婚戒出现在1477年,奥地利大公麦克西米利安以钻戒向柏根地的玛丽求婚时,大臣上书要求他向玛丽赠送一枚嵌有钻石的戒指。有趣的是,当时钻石的打磨切割技术还未出现,所以麦克西米利安赠送的是一枚未经打磨的钻戒。
时至今日,戒指的圆环象征着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的完美及永恒。佩戴婚戒,寄寓了人们希望婚姻稳固、白头到老的美好意愿。钻石则成为了情人们的定情之物,象征着爱情的坚贞,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风俗中,并没有婚戒的说法。虽然古书记载的聘礼单上常有金戒指这一项,但它与项链、耳环等一样,只是送给女友的首饰项目,不具特别的意义。佩戴婚戒的习俗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断,现在的新人们又重新把交换婚戒作为了婚礼中的一个必备项目。同时,越来越多的男子开始向未婚妻赠送一枚订婚戒。
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结婚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印度国宝钻石“光之山”,为什么会戴在英国女王的头上?
这有什么为什么的,印度的这个国宝当初是他们亲手送给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手上的,女王得到这么大一块钻石,把它镶嵌在自己的王冠上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这个印度国宝钻石名叫“光之山”最开始的时候呢,它是被磨成了玫瑰的形状,然后重191克拉。后来到了女王手中,女王嫌弃他们雕刻手艺不行,叫人重新进行打磨雕刻,变成了圆钻形,108.93克拉。
想要指责人家暴殄天物好像也没啥资格,毕竟这是人家的所有物。最开始的时候呢,这个钻石在印度的钻石矿里被发现,后来,被巴布尔占为己有,结果刚得到了钻石,他就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钻石,结果也死了。后来呢,这个钻石到了沙贾汗手里,沙贾汗后来被儿子篡位。总而言之,不知道为什么,这颗钻石似乎永远都与战乱、谋杀、叛变沾边。
1739年,纳迪尔入侵德里,得到了这个钻石,并且将其命名为“光之山”,结果他也难逃厄运,在1747年,纳迪尔被属下杀死,而另一个属下艾哈迈德趁乱偷走了钻石。艾哈迈德也是个能人,他建立了杜兰尼王朝,所以这个钻石也被当做国宝传承,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这个爱炫耀的舒加戴着这颗钻石会见英国使者,于是就被盯上了,舒加被囚禁起来。
不过呢,舒加总算还没有蠢到家,他把钻石给了妻子,妻子逃回印度,寻求当时的掌权者,锡克帝国的保护,锡克帝国的统治者辛格欣然接受。后来,辛格死了,锡克帝国自身陷入混乱,也无暇顾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而后,英国就将锡克帝国变成了殖民地。再后来,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杜利普•辛格就将这件国宝献给了当时英国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了。
古印度珠宝和首饰的装扮代表了什么?
合体的衣服再佩上珠宝和首饰,永远是古代印度女性最流行的打扮。因为,珠宝和首饰既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该文章由作者:【国立华侨大学】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