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喜太后墓中的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来自哪儿
古语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我国自古就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从商周时期开始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留下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器文化,留下了和氏璧等古代名玉的千古传说,也留下了金缕玉衣这样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玉质珍宝。而翡翠这一硬玉,直到明代在我国数量极少,甚至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后期,翡翠这一来自缅甸的玉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短短数年间就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取代了几千年来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白玉风尚,为自己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誉。
其实翡翠这一名称,最早是我国古代一种鸟的名字。这种翡翠鸟生活在南方,毛色艳丽,雄鸟为红色,谓之“翡”,雌鸟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崴蕤烂锦衾。”许慎也在《说文》中提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不过翡翠一词除作为鸟名被广泛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在清代的宫廷,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物进入宫廷,因色彩艳丽而深受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故其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进入宫廷,为嫔妃们所喜爱。因为这些玉石的颜色多为绿色、红色,与翡翠鸟的羽毛色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民间流传开了。由此,翡翠这一名称也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两个爱玉的统治者,一个是爱收藏白玉的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时,社会上曾掀起过白玉的收藏热潮,时至今日,乾隆时期的白玉屡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另一个爱玉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垂帘听政40余年的慈禧太后。与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喜欢的不是白玉,而是翡翠。说起来,慈禧可以算是个地道的“翡翠发烧友”,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玉器用品,饮茶用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翡翠筷子,头发上插翡翠簪子,手上戴翡翠戒指。由于慈禧对翡翠的钟爱,引得王公大臣竞相进献翡翠,从而带动了翡翠在中国的流通。
下落不明的翡翠西瓜
慈禧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而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相传,这对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当时市值达500万两银子。慈禧对它们爱若至宝,把它们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又加上一把机械锁,要想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为安全起见,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
慈禧为何如此珍爱这对翡翠西瓜呢?众所周知,一块翡翠上颜色越多越珍贵,相传这对翡翠西瓜上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绿莹莹的瓜皮上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籽、红瓤、白丝依稀可见,不能不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只可惜,这对翡翠西瓜由于藏于深宫,当年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现在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更难以准确描述。
那么这对翡翠西瓜现在何处呢?据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及其侄子合作的《爱月轩笔记》中记载,慈禧死后,这对备受慈禧珍爱的翡翠西瓜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了东陵。然而在1928年夏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把慈禧墓中的陪葬品劫掠一空,其中也包括这对翡翠西瓜。
孙殿英盗宝东窗事发后,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追回珍宝严惩元凶。孙殿英为了脱罪,多方奔走,四处行贿,而行贿的礼物就是那些东陵珍宝。据说,孙殿英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那对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说,孙殿英当时送给宋子文的是一颗翡翠白菜,不是翡翠西瓜。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地宫里的那棵翡翠白菜。但无论如何,这对翡翠西瓜从此再也没能在世人面前出现,不知流落何方。对于它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去了台湾,有人说它们还在大陆,也有人说它们在美国的博物馆中。无论它们身在何方,希望如此稀世珍宝能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很是引人注目,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这棵翡翠白菜由一整块玉雕成,呈现白绿两色。白的部分雕成层层相裹的菜帮,脉络隐现;绿的部分雕成翻卷的菜叶,鲜嫩自然,叶片上还趴着两只精雕的小虫,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棵翡翠白菜也是来自慈禧东陵的地宫中,还曾是光绪皇帝之瑾妃的嫁妆。这棵白菜是否是传言中说的孙殿英送给宋子文的那颗翡翠白菜,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死后,据《爱月轩笔记》中记载,她的墓中除了闻名于世的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外,还有玉佛、甜瓜、桃、李、杏等诸多翡翠珍品,由此可见慈禧对翡翠的痴迷。
翡翠白菜是太古三多堂中唯有丢失的一件宝贝吗?
在山西省太谷县附近,有一处著名的大宅院,名字叫做“太谷曹家”。曹家三多堂之内,曾经存放着两件至宝,如今它们一件尚存,另一件却彻底丢失,据说已经被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种说法是否靠谱?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又会是什么?
在明清时期,山西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商人,他们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并因此形成一个特殊的团体——晋商。众所周知,山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规模相当发达,这为晋商的出现,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晋商们通过多年的经营,将产业越置越大,接着,开始在家乡修建宏伟的建筑,甚至其中不少建筑还流传至今,诸如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以及太谷曹家等等。
太谷曹家,也被称为是曹家大院,其历史悠久,是一座同时具备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其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更是现代山西省地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广受各地游客喜爱。
作为一处古代的豪宅民居,太谷曹家也被当地人称为是“三多堂”,即“多子”、“多福”、“多寿”,是房屋主人最殷切朴实愿望的直接表达。如果按照正常的传统文化观念来看,“三多堂”应该是“多喜”、“多福”、“多寿”,曹家主人之所以会将“多喜”换成“多子”,只是因为他本人的名字中便有“喜”字,唤作“曹三喜”。曹三喜早年曾在关东地区做生意,因为头脑机灵而发了财,最后买卖越做越大而成为富绅,到了晚年时,才花费巨资在此处置办曹家的宅邸。曹家鼎盛之时,其生意覆盖大半个中国,甚至连日本、俄罗斯地区,也都有曹家的分号。
富贵之家必然有宝,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曹家三多堂内,也同样收藏着不少稀世珍品,包括狮狮太保八大件、金火车头钟、翡翠羽毛镜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珍宝,当属被称为“镇宅之宝”的“翡烧鸡,翠白菜”。
提到翡翠烧鸡,您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翡翠怎么能与烧鸡联系在一起呢?其实问题很简单,因为这盘看起来令人垂涎欲滴的烧鸡,其实全部都是用翡翠雕成的。据说,当时的曹家曾偶得一块缅甸黄石宝玉,为了能物尽其用,曹三喜还特意花高价请来雕工匠人,制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翡翠烧鸡。翡翠烧鸡通身都是由黄石宝玉雕成,其身体造型与神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甚至连鸡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被雕琢得十分逼真,真可谓是一件至宝珍品。
“翠白菜”指的是“翡翠白菜”,据当地老人称,曹家三多堂的翡翠白菜,其造型与仿真程度,根本不属于翡翠烧鸡。翡翠白菜几乎百分之百还原了真实的白菜,是由一整块翠色玉石雕成,洁白的菜身与碧绿的菜叶,全部都是根据翠色玉石的天然色雕琢,无论是从纹理还是卷曲程度而言,都令人感觉它是一颗水灵的真白菜。
不过令所有人都感到痛心的是,曹家三多堂内的翡翠白菜,至今却不见了踪影,只留存于人们零散不全的记忆中。翡翠白菜究竟去了哪里?当地人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翡翠白菜流失于战乱中,最后通过海运的方式,被运输到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之中。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的翡翠白菜,其实正是曹家三多堂的珍宝。这一观点似乎有理有据,不过相关历史学家确认为,此事纯属无稽之谈,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不可能是曹家的物品。
历史学家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是存在明确历史记录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是清代紫禁城中永和宫的收藏品,其主人正是光绪皇帝的瑾妃。瑾妃的翡翠白菜,与曹家三多堂翡翠白菜不同,该文物菜叶部分还有一只蝈蝈与一只蝗虫,有多子多福之意,它应该是瑾妃出嫁之时的嫁妆之一。
如果从文物价值角度来看,文物除了自身的价值外,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同样也需要考虑。作为两件造型相同的珍宝,瑾妃的翡翠白菜肯定更胜一筹,故此才能成为镇宫之宝。不过我们也殷切的希望,曹家最终找到自己丢失的翡翠白菜,毕竟物归原主,是对失主与历史的一个重要交代。
翡翠白菜出自哪?
这次世博会的翡翠白菜出自于江苏!
不过全国各地很多工艺师都能雕刻翡翠白菜,据说慈禧的墓中也有一颗翡翠白菜。
乾隆皇帝的尚方宝剑和慈禧太后的翡翠白菜现在流落何方?
乾隆的剑相传在瑟琳山的某处.而慈禧的白菜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已经损坏了.
该文章由作者:【伏特加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