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田黄的介绍
昌化田黄石是昌化石之新秀,昌化田黄石“无根而璞”,通灵透亮,温润细洁,其中昌化田黄鸡血石更是兼备田黄石和鸡血石两者丽质,故称为“宝中之宝”,“帝后之缘”。 据史料记载,昌化田黄石的个别发现始于清代,上海历史博物馆曾征集到清光绪书画家张辛篆刻的昌化田黄石章。80年代以后,随着昌化田黄石的陆续发现和福建等地商人的频繁采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它的真实面目和价值。90年代后期形成了较大的采挖规模。 其间, 平溪,玉山, 半岭等村均有石农在康山岭北坡,南坡先后采得昌化田黄石, 由于昌化田黄石和昌化鸡血石一样名贵,因为迅速掀起了一股“掘黄热”。 与此同时,一些埋藏在泥沙下已形成田黄质地的鸡血石和够不上田黄质地的冻石,彩石亦大量产出。至今,采挖的范围已经上连昌化石矿洞,下至水田,湿地,溪涧。由此昌化田黄石开始闻名于大江南北。
田黄石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怎样识别?
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田黄石的田黄石的纹格,大多是褐黄色或赭黄色。没有皮的田黄石,纹格比较浓重。白皮田黄石与黑皮田黄石还常常见其皮随着格侵入进去,以致于雕制的时候难以掩饰。
田黄石外表裹皮。田黄原石的外表常有皮层包裹,皮层有的非常稀薄,有的稍稍厚密。皮色有白色、黑色、黄色;有单层皮、双层皮,还有三层皮。除了部分的三层皮之外,其余的放在灯光下都能通透,可以洞察肌理的色质。和其他的掘性石比起来,田黄石的皮质要柔嫩细结。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而匀。单层皮的田黄石,皮色之纯好似牙黄一般,品质相当纯优,称为黄金黄田石。黄而灰绿的,质地稍微硬结,颜色偏黝;皮清一色黑而微绿的,品质也不错;皮色灰白浅淡的,颜色大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的灰白或小块黄绿的,通灵度差,纹路粗杂,大多是杂田或者硬田。“
田黄原石的唯一特征是什么?
田黄原石的唯一特征是有没有石皮。
石皮就是田黄原石外表的一层包裹,这种包裹灯光照射通透,可以看到原石里面的肌理结构色质。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石头的形状、石头的颜色,石头的纹路,红筋区别。
石皮就是田黄原石外面的一种皮层的包裹,这种包裹有的厚重,有的疏密,皮质的颜色也有区别,除了较厚的三层皮之外,大部分的皮质都能穿透灯光看到里面的肌理结构色质,这种有没有石皮的特性就是坚定田黄原石最重要的一个依据。
田黄石特征
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
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还可以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昌化田黄的对比鉴别
田黄是二次再生石,田黄的优劣取决于母石的质地,取决于二次培育的环境与条件。目前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田黄有寿山田、昌化田、老挝田,客观的说:顶级寿山田是田黄石的标杆,昌田、挝田难以企及。然,优质的昌田胜于劣质的寿田;劣质的昌田又远逊于优质的挝田。如此就要设定一个标志:田黄,只能用细、温、凝、腻、洁来区分,而不是以格、纹划界线。皮,二次再生石都具备。如果该观点成立,我们在鉴定田黄,判断田黄优劣时就设立二个标准:1、二次再生地开石;2、细、温、凝、腻、洁。这样勉去几多争端与是非曲直,也是对田黄石正本清源的验证。
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清中期前传承下来的寿山田黄,基本没有格、皮,那时田黄的价值与现在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工匠在雕刻时把皮、格作为“挖脏去绺”先处理干净再作工艺设计;体量大的寿山田很可能一半有萝卜(橘囊)纹,另一半则无纹。寿山田黄最奢华、烨丽的群体就在清中期前,如果以皮、格、纹来要求这一族寿山田岂不让人哑然无语。
寿田,母石与二次再生的环境、条件远胜于昌田与挝田;昌田整体质扡胜于挝田(母石与再生条件决定)。有了昌田与挝田更拓宽了田黄领域,满足市场需求,解渴于田黄爱好者。不能把此田黄独尊而排斥彼田黄,田黄领域的扩大更彰显寿田无穷的魅力(一个人的游戏是孤独的)。这就象中国画,只要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都是中国画,但其价值会相去万里之外。你不能说张大千是国画,李大千非国画也,只是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玉石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蕴含着史料价值与经济价值。我们用堂正的心态去面对它:就事论事、以质取胜。惟此,滋润心田、乐在其中。如果以经济目的来扭曲事物则有失公允与大雕;把昌田、挝田充寿田交易却又蔑视昌田、挝田的存在,又让人作何感想呢?!
笔者曾到过浙江杭州岳王古玩市场《石语轩》游览,该店的田黄在本地算得上冒尖,然店主在介绍各地田黄时保持中规中矩的态度:“任何玉石都只能以优劣来划分等级,这个地区产的优质玉石多自然就冠以其名,但不代表其它地区的玉石都不及,只是精品的量多少而已“。”我们面对的是藏家与玩家,如果仅是利益驱动为目的,好景不会长,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真相大白”。
是的,石不能言最可人,好的石头会说话。《石语轩》寓意在此否!
中国人是仁厚、包容的民族,有一天再产生李田、张田的,只要质地好,我们都应该接受。不失泱泱大国的风范。
汉石堂主
真正老田黄特征是什么?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状如蛤肉,色似枇杷。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
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构造对比
寿山田黄石主要呈致密块状构造、网纹构造及隐晶质结构、细粒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寿山田黄冻在扫描电镜下主要呈团粒状结构,个别部位结晶度稍高一些,可以看到。田黄中地开石呈发育较好的片状,局部可见六边形断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体。
昌化田黄石主要呈块状、斑状和脉状构造,以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出现,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主要呈现不定型、假六方片状或板状,鳞片火小为0.2-5mm,厚度为0.05-2mm。部分矿石中可见高岭石族矿物自形程度比较高,且对边平行,对角相等。
对比两者的结构构造基本相似,主要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伴有脉状构造;均以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出现;在电子显微镜下田黄石均呈现不定型、假六方片状或板状,但是昌化田黄冻石有别于寿山田黄冻中的团粒状结构而呈现假六方片状或板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田黄、百度百科-昌化田黄
该文章由作者:【土里土气】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