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都什么地方产玉
载止2019年2月,河南有三个地方产玉,南阳、密县、西峡。
一、南阳玉
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市北8公里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它与只有一种矿物元素组成的硬玉、软玉不同,是以硅酸钙铝为主的含有多种矿物元素的“蚀变辉长岩”。南阳玉的硬度为6—6.5,比重为3.29,其硬度几乎可与翡翠媲美,故国外有地质学家称其为“南阳翡翠”。
二、密玉
河南省新密市是中国著名的密玉产地。密玉在古时即被开发利用_多用来制作烟嘴_手镯等小件。
三、西峡玉
西峡石英岩质玉(以下简称“西峡玉”)是一种蚀变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峡玉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有少量开采,目前年产量已达几万吨,主要销往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地。
扩展资料
河南玉矿产价值:
河南玉和东陵石同是绿色石英岩玉石,河南玉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河南玉产于密县震旦系马鞍山组灰白色细粒石英岩中,呈脉状断续分布,脉一般较窄(20—30cm),最宽可达1米左右。其年产量25万kg左右。
密县玉石矿产于震旦系马鞍山组石英岩中,矿体受地层、岩性和构造裂隙控制。含矿层位稳定,矿床规模较大。根据矿体的产状,矿石矿物的组构特征,认为属于后期热液裂隙交代型矿床。密县玉石品质兼优,工艺性能良好,色调柔和,质地细腻。加工成玉石产品更是:玲珑剔透,古朴典雅,古香古色。因此,密县玉石矿有大的开发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阳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收藏和田玉别让西峡玉充数
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金矿床
狮子庙金矿田隶属于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乡,是武警黄金部队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碎裂蚀变岩型金矿。该矿田位于熊耳山-外方山金成矿带西端,熊耳山南麓,以红庄矿区96234号和元岭矿区980号碎裂蚀变带为代表。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带的衔接部位,马超营大断裂横贯全区,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构造线方向早期为 EW 向,晚期则为近 SN 向构造叠加改造。盖层褶皱较为简单,主要形成NWW向开阔对称褶皱。断裂发育,主要为NWW及NE向2组,其余方向断裂不发育(图1)。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熊耳群、太华群,古近系零星分布。太华群主要岩性为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条带状混合岩及均质混合岩。熊耳群在研究区出露自上而下分4个组,张合庙组(Chz)以紫色安山岩为主,次为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安山玢岩及大斑安山岩,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的北侧;焦园组(Chj)主要为紫灰—紫红色英安斑岩、石泡英安斑岩、流纹斑岩及球粒流纹斑岩,次为英安岩、流纹岩,主要分布于马沟门—王练沟、狮子庙—翁峪沟门一带;坡前街组(Chp)以灰绿—灰紫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主,次为杏仁状安山岩、玄武粗面岩及粗安斑岩等;眼窑寨组(Chy)主要为灰色流纹斑岩,次为紫灰色英安斑岩,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两侧。
图1 狮子庙金矿田构造地质图
(据武警黄金第六支队,2001)
E1—古近系;Jxl—下栾川群龙家圆组;Chz,Chj,Chp,Chy—熊耳群张合庙组,焦园组,坡前街组,眼窑寨组;
1—倒转背斜轴线;2—向斜轴线;3—扭性断裂;4—压扭性断裂;5—角度不整合界线;6—矿田范围
区域构造包括马超营大断裂、重渡-三门倒转背斜及韩沟-李子坪向斜。马超营断裂(F4,F5,F6)横贯全区,长达48km。东起潭头以东,向西经马超营延出研究区外。断裂带总体走向270°~300°,大多向N倾斜,倾角50°~80°,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延伸,切割区内太华群及熊耳群,为该区的导矿构造。该断裂由3条逆冲断层组成,康山-南坪断裂(F4),铁岭-石窑沟断裂(F5),马超营-红庄断裂(F6)。断裂带经历了压性→张性→压(扭)性→压性的演化过程,具糜棱岩、角砾岩和碎裂岩,片理十分发育,后期热液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黝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碳酸盐化和钠长石化等,局部有银、金、铜、铅矿化。重渡-三门倒转背斜为一较紧闭的线性褶皱,位于马超营断裂带的南侧,延伸约38km,波及宽度5km以上,轴面倾向15°,倾角50°~60°。韩沟-李子坪向斜为熊耳山南麓主要褶皱,位于马超营断裂带北侧。东西长约22km,波及宽度6km以上,轴面倾向185°,倾角82°,为一对称开阔的向斜构造。金成矿带分布于马超营断裂带两侧,主要为蚀变碎裂岩型金矿,多富集于马超营断裂与NE向构造的交会部位,大致呈等间距排列。从西到东有康山、元岭、红庄、潭头及前河等金矿。
红庄矿区位于马超营断裂带中,出露地层为熊耳群坡前街组,矿脉受马超营-红庄断裂控制。元岭矿区位于马超营断裂北部,出露地层为熊耳群张合庙组,矿脉受康山-南坪断裂及铁岭-石窑沟断裂之间的次级NE向压扭性断裂控制。南坪矿区位于马超营断裂北部,出露地层为熊耳群坡前街组及焦园组,矿脉受康山-南坪断裂及铁岭-石窑沟断裂之间的次级NE向断裂控制。
2 矿床地质
狮子庙金矿田已发现矿脉10多条,但具工业意义的仅有2条,即红庄矿区96234号含Au碎裂蚀变带,达大型规模,受近EW向构造控制;元岭矿区980号碎裂蚀变带,为小型矿床,受NE向构造控制。
2.1 矿体特征
96234号碎裂蚀变带产于坡前街组中,980号脉产于张合庙组,矿体特征见表1。
表1 狮子庙金矿田矿体特征
(据王群昌等,1993;吴高升等,2001)
狮子庙金矿田2个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基本相同,主要有硅化、黄铁绢英岩化,次为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碳酸盐化及粘土化。金属矿化为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带宽度不等,与矿体规模、矿化程度密切相关,矿体厚度大,矿化强烈,蚀变带宽度大,反之则窄小。围岩蚀变主要分布于矿体两侧,且近矿体部位蚀变增强,远离矿体蚀变减弱。从矿脉向两侧,其蚀变为细脉—网脉状硅化和碳酸盐化叠加→绢云母化及绢英岩化→绿泥石化,从上到下为粘土化、碳酸盐化及玉髓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钾化、钾长石化。
96234号碎裂蚀变带以原生矿石为主,氧化矿石仅分布于地表或近地表,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非金属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等。980号脉金属矿物以次生金属氧化物为主,原生金属硫化物含量较少(表2)。
表2 矿石矿物组成
续表
注:据武警黄金第六支队,1993。
2.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该矿带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元岭金矿为例。
2.2.1 包裹体特征
石英包裹体中原生包裹体多呈孤岛状分布,形态为不规则形、多边形、椭圆形、圆形和负晶形,类型有液相(气相比5%~20%)、气相(75%~80%)和沸腾包裹体,大小多为几微米,气泡为无色、黑色,液相为无色、黄色和黄褐色。
2.2.2 包裹体成分
石英包裹体气相成分测定结果见表3。显示成分以H2O和CO2为主。主矿化阶段CO含量较高,CO>CO2。从早到晚,CO2/H2O 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至主矿化阶段(Ⅲ阶段)达最高值后突然降低。
表3 元岭金矿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包裹体气相成分及参数值
注:分析者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心实验室;气相成分含量单位为mL/100 g。据刘红樱等,2000。
矿床中石英包裹体液相成分测定结果见表4。主矿化阶段K+,Na+,F-,
及K+/Na+,F-/Cl-,ΣM+,ΣM-值均最大,Cl-含量也高于早(Ⅰ)、晚(Ⅳ)矿化阶段;晚阶段K+,Na+,Ca2+,
,Cl-,
及ΣM+,ΣM-值均最低。(K++Na+)/(Mg2++Ca2+)值从早向晚逐步升高。
总体上,成矿溶液中(K++Na+)<Ca2+,Mg2+<Ca2+。主矿化阶段以K+,Ca2+,F-和
为主。主矿化阶段的总盐度及盐度分别为35.28%和9.34%;晚矿化阶段总盐度和盐度最低,分别为1.90%和0.71%。
2.2.3 成矿温度
方铅矿成矿温度为260~300℃,黄铁矿为90~210℃,石英为200℃。矿化阶段形成温度:Ⅰ阶段在300℃以上;Ⅱ阶段为300~260℃;Ⅲ阶段为300~200℃;Ⅳ阶段为200~90℃(刘红樱表4 元岭金矿中石英包裹体液相成分及参数值
表4 元岭金矿中石英包裹体液相成分及参数值
注:样品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心实验室测定;表中数字含义及单位为
。据刘红樱等,2007。
等,2000)。
2.2.4 各成矿阶段压力
Ⅰ阶段为11.25 MPa,Ⅱ阶段为18.04 MPa,Ⅲ阶段为75.69 MPa,Ⅳ阶段为2.53 MPa。
2.2.5 pH 值
各成矿阶段的成矿溶液原始 pH:Ⅰ阶段为9.67,Ⅱ阶段为9.04,Ⅲ阶段为7.44,Ⅳ阶段为8.01,属碱—强碱性溶液,此种条件下,结合成矿温度及成矿溶液成分,金的存在及迁移形式可能为[Au2(HS)S]2-,[Au(HS)2]-及[AuS2(HS)2]-等,含金配合物中金属阳离子为Na+、K+等(刘红樱等,2000)。
2.2.6 氧逸度(fO2)
各成矿阶段的
:Ⅰ-50.34,Ⅱ-48.22~-46.75,Ⅲ-45.54,Ⅳ-49.53。成矿体系处于较强的还原环境(刘红樱等,2000)。
2.2.7 Eh值
各成矿阶段成矿溶液的Eh值:Ⅰ-1.683,Ⅱ-1.618,Ⅲ-1.593,Ⅳ-1.530,说明成矿体系处于较强的还原环境,且从早至晚,具有还原程度下降的趋势(刘红樱等,2000)。
3 地球化学
3.1 氢、氧同位素
主矿化阶段的
达6.28‰,与金—铜系列岩浆水的δ18O(6‰~9‰)较为一致,也与变质分泌水δ18O(4‰~25‰)相当,此阶段δD为-92.996‰,也同样兼有岩浆水和变质水δD的组成特征。早矿化阶段(Ⅰ,Ⅱ)δ18O(3.52‰~4.03‰)及δD(-84.110‰~-85.418‰)与变质水一致。晚矿化阶段δ18O(3.10‰),δD(-99.535‰)均较小(刘红樱等,2000)。
3.2 硫同位素
硫同位素组成δ34S值为-1.31‰~4.55‰。黄铁矿的δ34S值与熊耳群火山岩和基底太华群变质岩中黄铁矿δ34S值(3.6‰,1.92‰)较为一致(刘红樱等,2000)。
参考文献
侯红星,聂凤莲.2006.河南省狮子庙金矿田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地质找矿论丛,21(增):43~47
刘红樱,胡受奚,郭坤一等.2000.河南元岭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4):253~235
王群昌,刘国章,雒慧生等.1993.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乡元岭金矿区980号脉勘探地质报告.三门峡:武警黄金第六支队
吴高升,张二法.2001.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金矿田红庄矿区96234号碎裂蚀变带普查地质报告.三门峡:武警黄金第六支队
席书锋,王成学,李群亮.2004.河南狮子庙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黄金地质,10(1):29~32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
我想知道中国各省的矿物分布,内容详细。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铂矿、钯矿、铱矿、铑矿、锇矿、钌矿)、金矿、银矿、铌矿、钽矿、铍矿、锂矿、锆矿、锶矿、铷矿、铯矿、稀土元素(钇矿、钆矿、铽矿、镝矿、铈矿、镧矿、镨矿、钕矿、钐矿、铕矿)、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蹄矿。现就主要金属矿产分布简介如下。
铁矿:全国已探明的铁矿区有1834处。大型和超大型铁矿区主要有:辽宁鞍山一本溪铁矿区、冀东一北京铁矿区、河北邯郸一刑台铁矿区、山西灵丘平型关铁矿、山西五台一岚县铁矿区、内蒙古包头一白云鄂博铁锈稀土矿、山东鲁中铁矿区、宁芜一庐纵铁矿区、安徽霍丘铁矿、湖北鄂东铁矿区、江西新余一吉安铁矿区、福建闽南铁矿区、海南石碌铁矿、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钒钛磁铁矿、云南滇中铁矿区、云南大勐龙铁矿、陕西略阳鱼洞子铁矿、甘肃红山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新疆哈密天湖铁矿,等等。
锰矿:全国已探明的锰矿区共有213处,主要有:辽宁瓦房子锰矿;福建连城锰矿;湖南湘潭、民乐、玛瑙山、响涛园等锰矿;广东有小带、新椿等锰矿;广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锰矿;四川高燕和轿顶山锰矿;贵州遵义锰矿。
铬铁矿:有56处产地,主要是新疆萨尔托海、西藏罗布莎、内蒙古贺根山、甘肃大道尔吉等铬矿。
铜矿:已探明矿区910处,主要为:黑龙江省多宝山;内蒙古自治区乌奴格吐山、霍各气;辽宁省红透山;安徽省铜陵铜矿集中区;江西省德兴、城门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阳新铜矿集中区;广东省石菉;山西省中条山地区;云南省东川、易门、大红山;西藏自治区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舍勒等铜矿。
铝土矿:有310处产地,主要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苏、宽草坪;河南省的曹窑、马行沟、贾沟、石寺、竹林沟、夹沟、支建;山东省的淄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那豆;贵州省的遵义(团溪)、林歹、小山坝等铝土矿区。
铅锌矿:有产地700多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西林;辽宁省的红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营子;内蒙古自治区的白音诺、东升庙、甲生盘、炭窑口;甘肃省的西成(厂坝);陕西省铅硐山;青海省的锡铁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黄沙坪;广东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苏省的栖霞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厂;云南省的兰坪、会泽、都龙;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铅锌矿。
镍矿:有产地近百处。主要是吉林省的红旗岭、赤柏松;甘肃省的金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拉通克、黄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杨坪;云南省的白马寨、墨江等镍矿。
钼矿:有产地222处,主要是吉林大黑山;辽宁省杨家杖子、兰家沟;陕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栾川等钼矿。
钨矿:探明产地252处,主要是江西省西华山、漂塘、大吉山、盘古山、画眉坳、浒坑、下桐岭、岿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园、新田岭、瑶岗仙;广东省锯板坑、莲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明山、珊瑚;甘肃省塔儿沟等钨矿。
锡矿:探明产地293处,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珊瑚、水岩坝;云南省东川;湖南省香花岭、红旗岭、野鸡尾等锡矿。
汞、锑矿:探明汞产地103处、锑产地111处。主要是贵州万山、务川、丹寨、铜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矿,湖南省锡矿山、板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甘肃省崖湾等锑矿。陕西省旬阳汞锑矿。
金矿:探明矿区1265处,主要有黑龙江省乌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玛;吉林省夹皮沟、珲春;辽宁省五龙;河北省张家口、迁西;山东省玲珑、焦家、新城、三家岛、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沟、金渠、秦岭、上宫;广东省河台;湖南省湘西;云南省墨江;四川省东北寨;青海省斑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希、哈密等金矿。
银矿:探明产地569处,主要有陕西省银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银洞沟、白果园;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贵溪;吉林省山门;广东省庞西洞等银矿。
稀土、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801)、山东省(微山)、江西省(赣南、宜春)、广东省(粤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等地。
伊源玉和田玉的区别是什么
网上说这种“伊源玉”的玉料以一、二级品为主,雕品晶莹闪烁、色彩丰富,玉质温润,具有较强的油脂光泽。
裴建波,是“伊源玉”的发现者。
伊源玉如何发现的?
早在2003年初,酷爱玉石的裴建波到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游玩,他惊奇地发现,当地人用来吸烟的烟嘴,质地非常独特,貌似玉石。同时,他还发现,该村用来建房的一些石头,也与玉石相似。村民告诉他,这些石头,都是从小村周边的山上采集而来。“到底是不是玉石?矿藏量有多大?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裴建波回忆,当时,他就通过有关部门联系到了河南省地矿局地质勘查院、地质矿产调查院。
随后,该院的多位地质专家来到三合村,进行勘探。
经过地质专家的勘探,确认位于陶湾镇三合村的矿床为一特大型软玉矿床,储量保守估计达到2000万吨以上,其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透闪石,含量大于95% ,莫氏硬度为5.7—6.4,玉质细腻,色泽丰润,且以白玉为主,矿物成分与新疆和田玉相似,且储量远超“四大名玉”。
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数据表明,玉矿的深度不低于500米,而目前只进行了初步开采,开采最深处只有8米。
中国宝玉石检测中心也对“伊源玉”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三合村玉矿的主要矿物是透闪石,一般含量在95% 以上,部分大于99%;次要矿物为蛇纹石,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5%。
而在后期的调查中,专家还在附近发现了古代的采玉矿,由于此处与伊河源头闷顿岭东西相望,因此,就被命名为“伊源玉”。这里要给大家普及个历史:中国境内的考古发现最早的和田玉是商代中期的(一个青白玉面柄),不过最多的则是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有60%的玉器是使用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制作的,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糖玉更少。这与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崇尚带色玉器的文化是相通的。
既然这个栾川伊源玉的成分、含量、硬度与和田玉极为相近,其品质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而且伊源玉储量十分巨大,达到‘大型玉矿’规模。这是不是说明即将冲击和田玉市场呢?和玉大叔微微一笑,为各位看官解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常识,那就是不懂的朋友不知道啊:石质、杂质含量越高,才可能越白!密度越低、韧性越小,才可能越透!伊源玉中多为灰白色到褐色,少量(百分之10左右)为白色,伊源玉是在蛇纹石化的同时,由富镁的大理岩通过岩浆热液交代而形成的,这一点与和田玉的成因是完全不同的。下面给大家看一个所谓伊源玉的作品。
真正的新疆和田玉,石质含量极低,所以不可能太白!密度高、韧性大,所以不可能太透!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这个所谓的“伊源玉”雕刻出来和原矿的照片,与和田玉的原矿都有很大区别,更别说是成品的效果了,而且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所谓的“新闻”其实早在2003年就已经发现了,那么这么快二十年了,怎么还是没有替代和田玉呢?还是因为正宗的和田玉价格非常高,美玉难得,现在各地出了一些成分与和田玉接近的石头,都想包装成玉好卖高价,像在郴州市临武县香花岭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玉石资源,经过鉴定,成分与新疆和田玉特征极其相似的透闪石质玉,并将其命名为“香花玉”,后来这种宣传也不了了之了。这种“美玉”还是想想就好,不要太在意哦。
看看上面的图片,这个才是真正的和田玉矿,是有其独特的美感和特征的,只有昆仑山脉和延伸的附属地质才会产生,地球这么大,目前全世界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和和田玉一模一样效果的“玉矿”,最接近的也不过是俄料而已,大家大可不必担心什么和田玉暴跌这种荒谬的假新闻,美玉几千年来给国人带来了文化和美的享受,这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两个李鬼玉矿开发出来就可以替代的了的。
该文章由作者:【呆呆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