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如意图片(清朝玉如意市场价格)


古代时期的玉如意为什么被称为“搔杖”?

在古代,“玉如意”有多种通途,它可以作为防御装置、战争中的指挥对象,广泛应用于民间。在普通人远行之前,家人和朋友带着玉如意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清代,“玉如意”在宫廷中使用最为广泛。一般来说,如皇帝登基仪式,礼仪总监会献上一把“玉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后和妃子的宿舍里,有“玉如意”来支持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由此可见,“玉如意”是宫廷礼仪、民间交往、展示和欣赏为一件珍贵的事。

其实,如意早在东汉就有了,柄端多为手指形,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所以这个物件就被称为“如意”,俗名“痒痒挠儿”。这种“挠痒痒”的工具,在南方叫做”不求人”,北方人则叫”老头乐”。而且前端造型也不是现在我们常看到的灵芝造型,而是削作爪状,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后来如意在演变中发生了分化,一支仍保留实用功能流传于民间,另一支强调吉祥寓意向赏玩器具转变,而赏玩器具这一支的如意就是我们在清宫影视剧中常见的那个“如意”了,硕大的如意头似钩而弯回,柄身修长便于手持。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了帝王和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了用它挠痒痒,如意还被赋予了权力和地位,可做指挥兵马、决策大事之用。

精致的玉如意,流行到如今,倒像是又回到了唐宋时那个状况,如意纹的工艺品极大丰富,作为陈设珍品的玉如意则仅为小众有钱有闲的爱好者收藏把玩。而且因为清代大量制造玉如意,使得如意虽珍贵,但不稀缺,有热衷于收藏的,还有幸能赏玩上一回真品呢!

玉如意吊坠有哪些啊,能不能发一下图片呢

玉如意的含义最主要是取“如意”二字的含义,现如今的会面、通信我们常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吉祥如意”,这些如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包涵一种美好祝福与虔诚的祈祷,是吉祥的的意思。而玉如意吊坠也可以说就是这种吉祥的具体象征物,不管送谁都能表达出祝愿之意。

玉如意的含义

1、“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如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

2、玉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摸起来手感光滑,很像在摸绸缎。看起来晶莹剔透,有光泽。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清代中后期的“如意”象征着什么?

“如意”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大多采用玉、翠、檀木、竹根等制成。

它的头部是心字形,曲柄有些弧度,呈弯曲状,这种造型是唐代以后才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的。

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如意,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的精美、工艺的精巧、纹饰的古雅。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

如意成为皇宫里的珍玩,宝座旁、寝殿中都摆设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每一件如意的工艺造型都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镶嵌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等。

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寿诞婚嫁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被用做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清晚期楠木雕嵌珐琅如意,全长62厘米,顶端的掐丝珐琅如意云头,长18厘米,宽14厘米;中部镶嵌的掐丝珐琅长17厘米,宽9厘米;底部镶嵌的掐丝珐琅长11厘米,宽10厘米。整个造型精巧,曲柄有些弧度,呈弯曲状。掐丝珐琅和木质手柄上都装饰有福、禄、寿三多的图案。

这件如意雕刻的福禄寿,是用楠木制作的,在这个如意上以“三镶”技术,嵌有三块掐丝珐琅片,掐丝珐琅上绘的是八仙的图案,八仙图案在古代就是祝寿的吉祥寓意,然后在这个图案上又刻了佛手、桃和石榴,代表福禄寿,它又有八仙的纹饰在上,就表示福、禄、寿,福寿双全的意思。

玉如意

清代玉如意图片(清朝玉如意市场价格)

稀世珍宝“如意”,到底有什么用?

动画片《葫芦兄弟》中,蛇精有一个金色的随身施法物品,中间镶嵌着一个翠绿玉石,施法都要念咒“如意如意,按我心意,快快显灵”。没错,这便是如意。如意,到底是什么东西,会取这么“顺心如意”的名字呢?

上古时期的兵器

如意的前身是作为兵器存在的,在《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就用玉如意打过通天教主,金灵圣母手上拿着的也是一柄龙虎玉如意。道教三清中的上清灵宝天尊也是手执玉如意,或半黑半白的“阴明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不仅是古代神魔志怪小说中的道家法器,现实中如意的兵器记载得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时期。据明代的道教典籍《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后世将如意的武器功能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了骨朵。

痒痒挠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

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记载““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可见早在唐朝时,如意便已经投身于“痒痒挠”事业中去了。明朝宰相胡惟庸,相传其人极其怕痒,朱元璋早前曾赐予他一柄玉如意,让他挠痒用。

备忘录

如意早时不仅作为痒痒挠,还是古人用以指划的器物,佛家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并且将经文记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遗忘。后来到了官场上,就发展为了政府开会的“记事本”,称之为“笏”。即我们通常所见的,百官在朝堂上所用的狭长板子,一般用玉、象牙制成。

装饰品

到了清朝,如意渐渐失去了其功能性,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其样式也演变成了我们如今所见这种造型:其头为叶状,柄稍微弯曲,制作材料有金、翡翠、玛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一时期如意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有平雕、浮雕、镂空等,且镶嵌金银丝、红绿宝石等,组成“松鹤”、“祝寿”、“凤凰牡丹”等美丽图案,寓意吉祥长寿,事事如意。

如意也成了寓意吉祥的贵重礼品,当年乾隆皇帝60岁生日,大臣们为他专制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慈禧60岁生日时.大臣们进献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数。帝王也常用如意赠送妃子和臣下。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清代皇帝赠送给孔子后裔的一些珍贵的如意。

如意从日常用具“升级”到吉祥之物,体现的是古代人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又进而演变为神仙斗法的“法宝”,则是一种想象力的升华。

玉如意长什么样子?

玉如意

旧时汉族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全国大部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俗称谓不同。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该文章由作者:【羟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