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玉衣是和田玉(金缕玉衣是和田玉吗)

为什么古代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只抽金丝不拿玉衣呢?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被盗墓贼抽走了1000多克的金丝,留下了4248片质地莹润的和田玉玉片。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金缕玉衣中玉片质地最好的一套。(经过几年的拼接修复,修复后的玉衣使用的金丝达1576克,当年盗墓者盗走的金丝数量应该就与此相当)1968年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虽然入选了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但是刘胜的玉衣胜在完整,胜在首次。其玉衣的质地、制作工艺与徐州博物馆的这件玉衣相比还是比不过的。

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还发现了盛放金缕玉衣的“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壁外面的玉片,共计1781片。如果说金缕玉衣的玉片过小,盗墓贼看不上,镶玉漆棺的玉片可就大了,也更值钱,为什么盗墓贼也弃之不顾?

镶玉漆棺

原因不难理解,金丝可以融化,可以变成金饰、金片、用具等转卖,比玉器的价格也更高。玉片就不行了,本身用于制作金缕玉衣的玉片就小,上面还有3-4个孔,再加工困难,加上当时在玉器使用上也是有等级制度的,有些质地较好的玉器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而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玉器质地罕见的好,连盗墓贼也不敢轻易去盗了。

淮阳北关汉墓,墓主人为陈顷王刘崇,使用的是“银缕玉衣”,早年被盗墓者盗走了银丝,仅剩545枚完好的玉片和1736枚破损的玉片。

东平县王陵山汉墓,使用的是“铜缕玉衣”,铜丝也被盗了,墓内留下了1647枚汉白玉玉片。

汉代玉衣就相当于一件量身定做的玉匣,墓主人的尸身都被包裹在内。普通盗墓贼在盗墓时时间很紧迫,哪有闲工夫将金丝一点点的解下,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把玉衣拆解了,在拆解的过程中便会难免的遗落一些玉片,所以在很大一部分汉墓中,盗墓贼遗留的仅仅是数枚,或者数十枚玉片,盗墓者是把金丝与玉片一同盗走的。

修复中的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馆长曾做过统计,截止2015年,共出土汉代玉衣114套,其中西汉46套、东汉68套,晋2套。地域上河南出土数量最多,达35套,其次是江苏、河北,都是21套,山东省也出土了19套,但出土时完整了仅有几套。

玉衣制度只在两汉时使用,归根到底,物极必反,汉代墓葬十墓九空,墓主人尸骨不存。两汉的厚葬使得官方发起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统治者已经看到了厚葬的弊端。

金缕玉衣起源于何时?为什么皇帝死后要穿着这衣服呢?

金缕玉衣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金缕玉衣这一说,只有人的面部会被玉给掩盖。比如在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发现了一种缀玉面饰,这种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饰在织物上,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

到了战国时期,缀玉面饰已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皇帝与贵族死后,都要用玉覆面做陪葬。缀玉面饰算是玉衣的雏形了。真正的玉衣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期了?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的和田玉开始运往内地,玉衣的制作材料也就多了,于是就有一套完整的玉衣,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组成。玉衣从此成为汉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专用的殓服。

而为什么皇帝死后要穿着这衣服呢?在汉代的时候,百姓往往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同时玉也是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而且有的皇帝还认为玉能养精,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可以使尸骨不腐,来世再生。于是“金缕玉衣”就成为殓服随葬。

而一件金缕玉衣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的麻烦。而古代皇帝们为了能永远地活下去,为了死后能穿着这身衣服无所不用其极。“金缕玉衣”盛行于汉代,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为止,共流行了400年。

你知道“金缕玉衣”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吗?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 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金缕玉衣是和田玉(金缕玉衣是和田玉吗)

金缕玉衣是古代君王死去穿的衣服,目前中国出土了几件金缕玉衣啊?

截止到2010年,暂时统计全国共出土并修复了十件汉代的金缕玉衣,每一件距今约2000年,都是国之瑰宝。

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金缕玉衣

刘胜夫妇墓是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汉代金缕玉衣实物,印证了古籍中关于汉代“玉匣”一说的真实性,这两套玉衣,也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套玉衣。

2、西汉南越文王赵昧丝缕玉衣

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越文王墓,现藏于南越王墓博物馆。这套玉衣属于完全当时不属于汉朝节制的岭南南越王国第二代国王,由此可见,当时岭南既有不同于中原的独特文化,又有和中原王朝相似的习俗和礼制。南越王金缕玉衣是仅次于中山王金缕玉衣外第二知名的玉衣。

3、西汉中山怀王刘修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东郊中山怀王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第一套金缕玉衣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墓,却不知道中山靖王墓只是众多两汉中山王陵中的一座,其他中山王陵不在满城,而在当时中山国首府所在地,现在的河北省定州。

与上面提到的两套金缕玉衣所不同,中山怀王墓金缕玉衣出土于一个被盗的王陵,出土时已遭破坏,金丝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为了重制玉衣,不得不用两斤黄金重新打造了金丝。中山怀王金缕玉衣知名度不高,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经常巡回展出。

4、西汉楚王(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通常西汉玉衣所用的材质是产自辽宁的岫山玉,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套玉衣却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玉色十分纯正,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狮子山汉墓可能在两汉之交就被盗掘过,但所幸的是,当时玉器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专利,而普通百姓掌握则属于犯忌,如果盗墓贼盗走玉片,一旦出手,就会引起怀疑,因此玉衣上的金丝虽被抽走,但玉片完整保存下来,一片都不少。

5、西汉梁共王刘买金缕玉衣

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梁共王刘买是西汉第二代梁王,初代梁孝王刘武的嫡子,与梁孝王陵1800年前被曹操带人盗掘不同,梁共王的墓室直到1986年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才被偶然发现。说实话,见过各地众多的金缕玉衣后,梁共王的这件玉衣让人看了,感觉质量很低劣,况且河南博物院中陈列的还是这件低质品的复制品。

与玉衣相比,梁共王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才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当初国家文物局破天荒的拨出专款40万来修复这幅壁画。

6、西汉梁夷王刘遂金缕玉衣

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僖山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其实,河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件金缕玉衣是来自僖山汉墓群中一座被盗的梁王陵,与狮子山汉墓一样,玉片散落一地,但盗墓贼没带走任何一件玉片,因此玉衣成功修复。据现代学者考证,葬在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应是西汉梁国第十代国王梁夷王刘遂。

7、西汉广陵厉王刘胥金缕玉衣

1979年出土于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汉墓,现藏于扬州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天山汉墓应该是中国第一座被整体搬迁复原的汉代诸侯王陵,当时令我震撼的不是金缕玉衣,而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了“黄肠题凑”。

8、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夫妇金缕玉衣

2009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的主人江都王刘非与满城汉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刘胜一样,都是是汉武帝异母兄长,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吴国故地划归江都王刘非管辖。江都王刘非史书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女儿刘细君却是鼎鼎大名的史书所载汉朝第一位和亲的宗室公主。刘非去世后六年,其子刘健因谋逆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变成了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广陵王刘胥。

9、西汉中山孝王刘兴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汉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第二中山国的初代开国中山孝王刘兴的陵墓,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坟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代地方政府还专门立碑刻字凭吊,直到1968年真正的中山靖王陵在满城被发现后,人们才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座神秘的大墓,与中山靖王墓一样,这座被考证为中山孝王刘兴之墓的墓室中,也出土了金缕玉衣。

10、东汉太尉、费亭侯曹嵩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汉墓,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安徽亳州,曹操的出生地,曾经是豫州首府,这里分布着众多的曹氏家族陵墓。而董园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这件银缕玉衣,属于第二代费亭侯,曾经位列三公之一的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生父。

金缕玉衣要由玉奴来养!这里的玉奴究竟是怎么回事?

古代想要做成一件金缕玉衣,那是相当的废时废力。

先科普一下金缕玉衣是怎么来的。金缕玉衣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金缕玉衣这一说,只有人的面部会被玉给掩盖。

比如在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发现了一种缀玉面饰,这种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饰在织物上,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

到了战国时期,缀玉面饰已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皇帝与贵族死后,都要用玉覆面做陪葬。缀玉面饰算是玉衣的雏形了。

缀玉面饰

真正的玉衣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期了?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的和田玉开始运往内地,玉衣的制作材料也就多了,于是就有一套完整的玉衣,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组成。玉衣从此成为汉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专用的殓服。比如下面这套陈列在徐州博物馆展厅的金缕玉衣。

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600克,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玉衣大多都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

从遥远的新疆运来玉料,再对每块玉片钻孔和磨光,编缀玉片还需许多特制的金丝,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费的人力物力十分惊人。但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古代丧葬用玉高度发达。那么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一套金缕玉衣的?

金缕玉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它身上的玉和金线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治玉工具主要是砣具,而金线制作起来也很麻烦。

在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一套《制玉图》,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可以看到古人制玉的过程。

一、捣沙和研浆

主要是弄出硬度比较高的沙石,以备随后琢磨玉器之用。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图中玉工正在用钢丝锯子削除玉石外表的石质部分。由于钢丝硬度往往低于玉石,因此,在剖开过程中,必须不断添加解玉沙。

三、切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图中玉工将剖开的玉石进一步解成毛坯。

四、冲碢

图中厚厚的钢圈,称“冲碢”。通过冲碢,玉工将上一步得到的毛坯的棱角磨去。

五、磨碢

磨碢,是用来磨细玉料的表面。与薄而锐利的扎碢不同的是,磨碢厚一些,约0.6~0.9公分。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

七. 上花

上花是用小型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表面雕琢花纹。不同形式的轧碢会留下不同的花纹。

八、打钻

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图中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就是用搜弓制作镂空花纹。

十、打眼

打眼主要用于小见而又有固定形状的玉器。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再次磨光。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

古人制玉的技法,在比拟任何古代手工技艺可说是难度最高的。这种技艺自五十年代失传后,曾经是一种无法再恢复的绝代技艺。

看完这么高难度的制玉的技法,我们在看看金线的制作。金缕玉衣上的金线算是非常的粗长,其实这种金线确实是黄金打造,只是它并非是实心的,而是内部包裹着粗线外面以金箔缠绕做到。

古代贵族人衣服上的金线

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在唐代,织金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曾得臣下所献两件金鸟锦袍,他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浴罢,则各着其一。

金线的制法为:

(一)褙金:就是粘贴金箔。

(二)砑光:在野梨木板上用玛瑙石对纸金箔砑光。

(三)切箔:根据织物不同粗细的要求,将砑光后的金箔切成0.2至0.5毫米宽的片金线。

(四)捻金线的制作,是用本色或红、黄色蚕丝作芯线,在其上涂粘合料,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的外表即成。

放大镜下的金线

一件金缕玉衣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的麻烦。而古代皇帝们为了能永远地活下去,无所不用其极,寻找长生不老药、喝强身健体的甘露、吃金枪不倒丹丸等。而这些帝王在尝试各种“长生”未果之后,便退而求其次的把“长生”的欲望寄托在了死后的裹尸衣上,于是乎,把时间浪费在金缕玉衣的上。

金缕玉衣

狮子山楚王陵。这里埋的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西汉朝廷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在位时,耗时二十多年修建王陵,尚没有完工,他却因谋反案而自杀,被匆忙下葬。这个王陵同样在南北朝时就被盗,但好在没有被反复被盗。因而在12年前考古工作者发现时,墓中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其中不少文物是国内考古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墓中残留的楚王遗骨,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该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藏于海拔 54.3 米的狮子山主峰腹中,南北总长 117 米,凿石量 5100 余立方米,墓室面积 850 余平方米。陵墓为横、竖穴式相结合的墓葬建制,结构独特, 240 余平方米的墓道天井更是独树一帜,前所未有。 值得一提的是,一两千年前玉器为无价之宝,唯皇室才能佩带使用。如如果是外人拥有玉器,定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盗墓者发现该墓中的金缕玉衣时,只是将其中金丝抽走,而玉片则完整的保留了。经过现代加工,终于恢复了金缕玉衣的原貌

该文章由作者:【北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