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是谁的陪嫁品
翠玉白菜是光绪瑾妃的陪嫁品
端康皇贵妃,瑾妃,他他拉氏,也称为皇考瑾贵妃,后又尊为端康皇贵妃。
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最受人喜爱的藏品,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匠人巧妙地运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雕出一株浑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茎,翻卷的菜叶以及叶片山的昆虫,均栩栩如生。传说这是清末瑾妃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昆虫象征多产,祈愿多子多孙。 这棵“翠玉白菜”原陈列于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莱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还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是件别有含意的嫁妆。 据传,翠玉白菜原是珍妃的嫁妆,怎么会在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宫内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插曲:瑾妃和珍妃是姐妹俩,她们同时被选为光绪皇帝的妃子,其父为姐妹俩各准备了丰厚的嫁妆,瑾妃爱财就给她许多金银财宝,妹妹珍妃不爱财,陪嫁的箱子里面全是书,其父就把这件翠玉白菜作为补偿给了珍妃。当瑾妃发现嫁妆中没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闹起来,看到姐姐吵闹,本来就不爱财的珍妃于是乎就把这件宝贝给了姐姐。瑾妃长相比珍妃差远了,不但肥胖而且脾气极坏,珍妃容貌端庄美丽,知书达理,这大概也是珍妃受到光绪宠爱的缘故。
“翠玉白菜”背后的故事,瑾妃是怎么熬成皇太妃的?
翡翠白菜一直被瑾妃所保存,可以说这一颗白菜见证了瑾妃从普通嫔妃一步步升到皇太妃的全过程。可以说瑾妃就是由这一个翡玉白菜才开始她的皇宫生活的。
即使在珍品如云的故宫,翡翠白菜也是十分吸引人的宝物。故宫的游客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去前来观赏这个著名的翡翠白菜。这颗翡翠白菜的面积其实并不大,但是它的材质非常好,可以说这个白菜色泽天然。并且雕刻的也十分逼真,甚至在白菜叶上还雕刻着生动的小虫。
翡翠白菜是一件玉雕的摆件,在明清时期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但是瑾妃的这颗翡翠白菜,可以说与明清那个时代的翡翠白菜的质感完全不同。当时这些玉匠们利用玉的不同颜色把整个白菜都刻画得十分逼真。黄玉与白玉雕刻成了白菜的菜帮,翠玉雕刻成了当时白菜的菜叶子还用其他的玉来雕刻上面趴的蝈蝈。
故宫所珍藏的这颗翡翠白菜其实是瑾妃的陪嫁品。当时这颗翡翠白菜是一直储存在瑾妃的寝宫之中的。当时慈禧太后扶持光绪皇帝登上皇位,虽然光绪皇帝成为了当时的皇上但是实际上还是慈禧太后掌握权力的。所以当初慈禧太后就为光绪皇帝选了非常多的妃嫔们。当时瑾妃就是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选的嫔妃之一。而这颗翡翠白菜的寓意非常好,白菜上面的蝈蝈寓意着子孙多枝繁叶茂的意思。而皇室中人向来重视的就是子嗣问题,所以瑾妃的这个陪嫁品深得当时慈禧太后的喜欢。
玉白菜有什么喻意
1、玉白菜第一个寓意,取自白菜的谐音,意为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八方进财的含意;
2、第二个寓意,取自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清白。翡翠白菜有“坚贞纯洁”,清清白白”的意思。
3、第三个寓意,暗示白手兴家,最后富甲天下光宗耀祖的含意;
4、第四个寓意,天长地久、坚贞纯洁、清清白白,此寓意符合了君子爱财取自有道深理!因此将玉白菜用于家具风水调适上,就能转化风水气场、增旺运势。
扩展资料:
摆放:
1、玉白菜放在家里的气(贪)星上,可以催旺财,顺为财,如果配上五帝的财更能锦上添花。
2、玉白菜摆放在家居房屋的延年(武曲)、伏位(左辅)吉星位上,能增强事业运,尤其是对工薪阶层的朋友更能起到增强人脉,得到上司、贵人的鼎力相扶,若再配以文昌摆件塔或铜质龙龟摆件或福禄寿”风水摆件、字画。
3、将玉白菜摆放在家居房屋的伏位(左辅)吉星位上,能增强夫妻和睦、恋人相惜、告别单身,使其爱情坚贞不渝;若再配以鸳鸯风水摆件,就能让爱情更加永恒。
4、玉白菜摆放在家居房屋的天医(巨门)吉星位上,就能使居住在房屋内的人减少疾病的困扰何意外的灾祸,若再配以天然葫芦摆件或铜质龙龟摆件或大象摆件。
翠玉白菜是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宝之一
是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品三宝有:
翠玉白菜 传说此宝是从慈禧陵中流失之物,价值根本无法估计。现场可以看到菜 叶上的绿色乃是极品中的极品翡翠才独有的翠绿,哪怕是手指甲那么大一块都价值连城;而菜梗上的白色也恰倒好处地与菜叶相融合,确实是亿万中挑一的极品翡翠,加上精美绝伦的雕工,才造就了这一旷世奇宝!据介绍,这是清末瑾妃的陪嫁物品,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翠绿的蝗虫,一条螽斯虫。白菜寓意清白,意义深远,也有百财的意思,螽斯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毛公鼎 据考证,毛公鼎是距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铭文最多的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如图),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该铭文是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
东坡肉形石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慈喜太后墓中的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来自哪儿
古语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我国自古就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从商周时期开始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留下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器文化,留下了和氏璧等古代名玉的千古传说,也留下了金缕玉衣这样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玉质珍宝。而翡翠这一硬玉,直到明代在我国数量极少,甚至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后期,翡翠这一来自缅甸的玉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短短数年间就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取代了几千年来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白玉风尚,为自己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誉。
其实翡翠这一名称,最早是我国古代一种鸟的名字。这种翡翠鸟生活在南方,毛色艳丽,雄鸟为红色,谓之“翡”,雌鸟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崴蕤烂锦衾。”许慎也在《说文》中提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不过翡翠一词除作为鸟名被广泛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在清代的宫廷,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物进入宫廷,因色彩艳丽而深受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故其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进入宫廷,为嫔妃们所喜爱。因为这些玉石的颜色多为绿色、红色,与翡翠鸟的羽毛色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民间流传开了。由此,翡翠这一名称也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两个爱玉的统治者,一个是爱收藏白玉的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时,社会上曾掀起过白玉的收藏热潮,时至今日,乾隆时期的白玉屡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另一个爱玉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垂帘听政40余年的慈禧太后。与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喜欢的不是白玉,而是翡翠。说起来,慈禧可以算是个地道的“翡翠发烧友”,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玉器用品,饮茶用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翡翠筷子,头发上插翡翠簪子,手上戴翡翠戒指。由于慈禧对翡翠的钟爱,引得王公大臣竞相进献翡翠,从而带动了翡翠在中国的流通。
下落不明的翡翠西瓜
慈禧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而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相传,这对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当时市值达500万两银子。慈禧对它们爱若至宝,把它们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又加上一把机械锁,要想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为安全起见,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
慈禧为何如此珍爱这对翡翠西瓜呢?众所周知,一块翡翠上颜色越多越珍贵,相传这对翡翠西瓜上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绿莹莹的瓜皮上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籽、红瓤、白丝依稀可见,不能不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只可惜,这对翡翠西瓜由于藏于深宫,当年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现在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更难以准确描述。
那么这对翡翠西瓜现在何处呢?据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及其侄子合作的《爱月轩笔记》中记载,慈禧死后,这对备受慈禧珍爱的翡翠西瓜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了东陵。然而在1928年夏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把慈禧墓中的陪葬品劫掠一空,其中也包括这对翡翠西瓜。
孙殿英盗宝东窗事发后,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追回珍宝严惩元凶。孙殿英为了脱罪,多方奔走,四处行贿,而行贿的礼物就是那些东陵珍宝。据说,孙殿英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那对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说,孙殿英当时送给宋子文的是一颗翡翠白菜,不是翡翠西瓜。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地宫里的那棵翡翠白菜。但无论如何,这对翡翠西瓜从此再也没能在世人面前出现,不知流落何方。对于它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去了台湾,有人说它们还在大陆,也有人说它们在美国的博物馆中。无论它们身在何方,希望如此稀世珍宝能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很是引人注目,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这棵翡翠白菜由一整块玉雕成,呈现白绿两色。白的部分雕成层层相裹的菜帮,脉络隐现;绿的部分雕成翻卷的菜叶,鲜嫩自然,叶片上还趴着两只精雕的小虫,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棵翡翠白菜也是来自慈禧东陵的地宫中,还曾是光绪皇帝之瑾妃的嫁妆。这棵白菜是否是传言中说的孙殿英送给宋子文的那颗翡翠白菜,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死后,据《爱月轩笔记》中记载,她的墓中除了闻名于世的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外,还有玉佛、甜瓜、桃、李、杏等诸多翡翠珍品,由此可见慈禧对翡翠的痴迷。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谁的陪嫁?
关于国宝“翠玉白菜”到底属于谁确实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珍妃的嫁妆,有的说是瑾妃的嫁妆,还有的说是来自山西太谷曹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而永和宫恰恰是瑾妃所居之宫殿,所以一般认识翠玉白菜即为瑾妃的随嫁的嫁妆。
翡翠从缅甸传入中国后,深受清朝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对翡翠爱不释手。“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极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它不仅是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之一,更是台北故宫的“招牌”。这件“翠玉白菜”来自于清朝皇宫,据说出自于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呕心沥血之作。这位匠人根据玉料自然形成的外形与色泽,发挥超凡的想象力,终于设计出了最合适的形状,成就了“翠玉白菜”量材就质的美誉。“翠玉白菜”因形似白菜而得名,菜身洁白如雪,菜叶翠绿剔亮,它的青翠与白透特别容易让人心生喜欢。在菜叶最绿的地方,工匠还特意设计了两条虫子——螽斯与蝗虫,这两种虫子繁殖力都很强悍,所以有多子多孙寓意与希冀。
2007年3月,台媒披露了“翠玉白菜”虫须断裂的震撼消息,一时之间引起两岸百姓热议。针对“翠玉白菜”到底是什么时候损坏的,又是怎么损坏的?坊间传闻甚多。有热爱文物的学者说自己在2003年高雄展览上就已经看到“翠玉白菜”上出现裂缝了,但随后台北故宫就拿出了1966年拍摄的“翠玉白菜”照片,在照片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那个时候虫须上就已经断裂了。所以接着又有人猜测是在1949年国民党将“翠玉白菜”运送到台湾的过程中损坏的,甚至还有人猜测可能早在清朝时就已经受损了,但最后专家学者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据故宫文物资料记载,“翠玉白菜”最早是从皇宫中的永和宫搬出来的,而永和宫正是光绪爱妃瑾妃的住处,所以后来就有人猜测“翠玉白菜”是瑾妃的陪嫁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瑾妃还有一个亲妹妹——同为光绪爱妃的珍妃,两姐妹都是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成年后二人被一同选进皇宫。“翠玉白菜”最早其实是妹妹珍妃的陪嫁品,只是后来珍妃因为顶撞慈禧、参与维新变法等一系列违制举动,被慈溪活活逼死,这样“翠玉白菜”才最后名正言顺地转手到了瑾妃手中。
该文章由作者:【许援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