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在清代时已经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喜爱,所以到现在,清代时期的翡翠已经非常少见了,更别说清代以前的翡翠了,那几乎是找不到的。
清代的翡翠
清代以前的翡翠实物现世还没有见到过,因为数量太少,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少有所见。现在在收藏市场上,能见到的,最早的翡翠制品,是清中期往后的制品。乾隆的御用扳指儿,翠质普通,慈禧的翡翠簪子、镯子,据说是慈禧戴过的物件,还有王公大臣的戴过的翡翠朝珠,现在改成了翡翠珠链。
在东陵的崇陵里,埋葬了光绪皇帝和裕隆皇后。陵墓始建于1909年,经历六年,1915年完工,在墓中有大量的翡翠陪葬品,有翡翠扳指儿,翡翠手串,翡翠万寿结、平安扣等等花件。
清代时期,翡翠在北京、苏州、扬州等地加工,被制作成品。最好的玉料被用作朝珠、扳指、翎管、龙钩、别子、镯子、戒子,这些都是给达官显贵的。差点儿的料子会做钩搭子、烟杵、簪子、白杆手镯等等平民百姓也能买得起的物件。
近现代的翡翠
49年以后,珠宝消费市场渐渐消失。56年公私合营,大批的工厂、珠宝店被合并,很多师傅都回了老家。大陆内销的翡翠市场基本上为零,但是对翡翠热爱在东南亚一带被延续着,很多东南亚、中国香港等等都会到内地买些翡翠。
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东南亚几个国家的经济有所发展,翡翠的需求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特别是台湾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翡翠的喜爱,使得许多台湾人大量购买收藏了翡翠。
但是翡翠的来源是有限的,这种供求不平衡使得翡翠的价格在一夜之间上涨了许多倍。在翡翠的原产地,原本随意堆在矿边,已经废弃不要的翡翠原料,也都鸡犬升天,一下子有了价值,进而开始了论斤销售,这些料子几年内就被卖光了,买料人也只能够见翡翠就买,就算是有毛病也不嫌弃,买到也总是比买不到好。事实是,当时香港的很多工厂要夜以继日地赶工,经常就是第二天一开门就清光。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在短短十年间,国内人对翡翠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越痴迷。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变迁,翡翠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奢华的代名词。
您可能还想了解:翡翠的历史文化 翡翠的文化历史 翡翠历史文化如何 对翡翠的历史文化你了解多少 从清代翡翠聊历史 来看清朝翡翠的那些事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淘翠网观点及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