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食物(食物含有化学成分)

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为什么“碱性食物更健康”的概念可以流行起来呢?林秀红说,这是一种偷换概念。“呈碱性食物”中,水果、蔬菜因为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现代人大鱼大肉饮食在营养上起到平衡的作用而非食物的酸碱度本身对人体有多大的影响。当然,呈酸性食物也并非不如呈碱性食物。如作为主食的谷类,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虽然对于糖尿病人需限量,但仍然应作为他们每天的主要能量来源;还有肉、蛋类,是我们摄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即使是肥胖或血脂高的人也可适量摄入,单纯靠牛奶是无法保证每天足够的蛋白质摄入的;而植物油能量虽高,却能提供我们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同时也是我们体内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吸收的重要介质。各类食物对我们的健康各有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分类标准

对于酸碱性食物的区分,大家可能都存在错误观念,以为靠舌头品尝,以味觉来判定是酸味或涩味;或取石蕊试纸,按理化特性,看其颜色的改变,变蓝为碱性,变红为酸性;或以平日饮食之经验来区分,以为柠檬、橘子、苹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因此属于酸性食物。总之众说纷纭。

食物基本都含有5大类要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人人皆知蛋白质、维生素非常重要,矿物质虽然只是微量,但却也是维系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必要的矿物质中,与食物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者有8种:钾、钠、钙、镁、铁、磷、氯、硫。前5种元素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大多数菜蔬水果、海带、豆类、乳制品等含钙、钾、钠、镁元素较多。

从营养的角度来讲,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食物几种矿物质可以决定。想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经过科学检测才行。

酸性体质

人体pH值指的是血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不容易发生,并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健康人的血液是弱碱性PH7.4左右。如果身体酸性或碱性短暂增强,呼吸系统将会在几分钟之内反应,加速或减缓排出二氧化碳(酸性),从而在几分钟之内就把PH值调节正常值。肾脏尿液排泄系统和血液系统,也会通过强大的平衡调节PH值,所以没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PH<7.0),不存在“酸性体质致病”这种说法。

还有些人认为“酸性体质”不是指PH<7,而是指中医里类似“阴阳不调”的身体状态。需说明的是,这类理论并没有大规模人体数据来支持,也没有客观标准来检测。

对于癌症而言,并不是所谓“酸性体质”诱发了肿瘤,而是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因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快,而肿瘤组织中血管的供应往往跟不上肿瘤细胞快速扩增的脚步,供氧和养料不足。因此,肿瘤细胞缺氧又缺养料,新陈代谢也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较低。

食物调节

人体的酸碱度和食物的酸碱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的酸碱度是靠肺、肾、血液来调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来改变人体的酸碱度。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某种食物,只会加重身体负荷,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

“碱性食物能抗癌”的说法存在偷换概念。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来是酸性还是碱性,结果都是一样的,先变成“酸性”,再变成“碱性”。多吃果蔬类食物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酸碱性,而是其本身的营养价值,这并不能撼动人体正常的pH范围。

讲求食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司职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保健角色,相互不可替代。只有和谐共处,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而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该文章由作者:【金笔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