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翁仲(馆藏宋代玉翁仲)

玉翁仲的文物来历

关于“翁仲”其人其事及作此像的用意,至明代才比较清楚。《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翁仲是秦代一个威严勇猛的大将军。

是一种驱邪祛魔的佩饰,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传说力大无穷武力过人,秦始皇令阮翁仲兵守临洮,威震匈奴。阮翁仲死后,高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朝拜,远远看到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源。

清代和田玉翁仲(馆藏宋代玉翁仲)

翁仲什么人可以佩戴?

喜爱玉器的人都可以佩戴。

在汉代的时候比较流行佩戴玉翁仲。玉翁仲的形象就是一个穿着宽大汉服站立的老人,有长长的胡须。五官有的没有,有的只雕刻长长的眼脸。在民国时候有些玉翁仲的仿制品,这些玉翁仲眼睛很多都是圆鼓鼓的,有点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赝品。

对于玉翁仲的佩戴讲究并不多,跟其它玉器制品的佩戴要求差不多。只是因为翁仲是驱妖保平安的,一般喜爱玉器而且相信鬼神之说的人才会佩戴。

翁仲的具体特点:

玉料深青色,局部有花白色沁斑,体扁长,为半圆雕。两翁仲形象相同,造型简单,头顶有长发髻,脸长,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其中一件的上身还缠有交叉的细金丝。翁仲腰间有穿孔,是贵族或学士佩戴在身上以表示身份地位的。

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首的它,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玉雕题材中的翁仲,是玉雕上的最主要的题材,消费带动生产玉翁仲的大量生产这与广大玉雕爱好者和古玉藏友的喜爱离不开。首先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是汉代人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辟邪三宝。并且关于玉翁仲的佩戴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说玉翁仲是玉器收藏中不可避免的一大课题,因此我们今天救主要来讲解一下玉翁仲这件辟邪玉器!

石家河文化时期玉人

从玉翁仲出现的缘由来讲玉翁仲与秦始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当然玉翁仲一经产生之后也随即演变出了石质的更为高大的石翁仲,并且这些翁仲开始划分文武,按文武两种排列在帝王陵墓的甬道两旁。除过玉翁仲的产生缘由之外,玉翁仲在历代还遗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位于甬道两侧的文武石质翁仲

要讲玉翁仲,我们首先要从玉翁仲的造型方面来看,因为玉翁仲最初产生于秦始皇时期,所以玉翁仲就自从秦朝开始在历朝历代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但我们通过观察历代玉翁仲之后,总体来讲玉翁仲大多为:玉人身体为扁平玉片且身躯较长,雕刻手法多为半圆雕,雕刻造型方面采用较为简单的雕刻手法,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玉翁仲通常被雕刻成一个站立双手杵宝剑状的成年军士的形象。

秦朝兵马俑双手杵剑状

在玉翁仲的脸部刻画上,其脸型较长,有异于常人,面部表情同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神情肃穆,头上带有高冠,衣着方面传承了秦汉时期的风格,宽带博衣,长裙曳地呈鸡笼状,身着裤子实为开裆裤,其衣领为右衽,唯一与兵马俑有区别的是玉翁仲没有胡须。

汉代玉翁仲

关于“玉翁仲”的缘起,以及其人其事,和将其制作为玉像辟邪的用意,到了明代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记载。据《明一统志》记载,翁仲其实是个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是越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战勇猛,攻无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征匈奴。死后为纪念他,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镇邪驱恶。此后,大凡的点功名的人死后,都刻石翁仲立于墓前或墓道两侧。他成了镇邪驱魔保平安的象征。通过这段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玉翁仲的原型就是来自于这位秦朝威严而又勇猛的大将军。

杵剑石质翁仲

后人知道这个典故后便纷纷效仿,以玉为材,雕琢翁仲的形象以作佩戴(可能正是因为他是威严而又勇猛的秦朝大将军的缘故,人们认为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辟邪之意)。这种玉翁仲辟邪饰物在民间十分普遍,种类也很多,这是一种民俗心理的传承。是古时特别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三大辟邪佩饰之一。这种辟邪佩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饱含着人们祈求无病无灾,安康顺利的美好心愿。

汉代玉舞人

在讲解完玉翁仲的缘起之后,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作为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一的玉翁仲,在汉代主要要那些特征(秦朝的玉翁仲虽制作比较粗糙但是其神情气质非常接近兵马俑,只不过是兵马俑注重写实,秦玉翁仲旨在写意罢了)。汉代玉翁仲的变化比较多样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偏向年轻主要表现军士的勇猛威武,后期则偏向于文人形象(这可能与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关系)。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汉代玉翁仲五官以及衣服轮廓均以“汉八刀”斜碾技法雕琢出的粗重的阴刻线纹来表示,就整体的风格而言,其刀工简练、犀利。其穿孔为多为“人”字形孔道,这种孔道从头顶延伸直至玉翁仲的腹部,再到腰部后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这种孔道方式类似于现在珠串上常用的“三通”珠子,这种孔道的使用会是玉翁仲在悬挂时处于直立状态。

陶俑

到明清时期,仿古的玉翁仲大多为蓄胡须的老者形态并非最初的军士形态。整体风格比较绵软无力,其阴刻线条也不像汉八刀的工艺,阴刻线条呆滞、细浅、线条纹饰繁多,多为曲线缺乏力度感,且整个玉翁仲的身体由原先的扁平状圆雕变成了直筒状,玉翁仲外表变得比较臃肿和生硬,不在像秦汉时期玉翁仲那样层次分明、勇武自然。且在孔道方面秦汉玉翁仲的穿孔不再采用秦汉时期的“人”字形三通孔道,大多数开始采用一种从上至下呈直孔状,这种孔道我们称之为“通天孔”;还有一些明清玉翁仲可能是鉴于“通天孔”很难使玉翁仲在悬挂时直立的原因,采用了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总之明清玉翁仲细腻有余而刚武神勇甚欠。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总而言之,玉翁仲在西汉主要被雕琢成青年男子形象,到了东汉以后因为汉代长期实行了儒教文化政策的影响,玉翁仲开始变成了老学究的形象了;西汉时期的青年男子为武将装束,东汉时期的老学究则主要为文官打扮。

汉代玉舞人

就玉翁仲产量而言,处于中国玉雕史上“黄金时期”的汉朝败给了明清时期。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大量的玉翁仲因为乾隆皇帝爱玉,爱古玉的缘故导致市井之间爱玉人士激增,所以人们对仿古玉的需求大增,而玉翁仲作为辟邪三宝之一自然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追捧对象,所以仿制玉翁仲玉作坊开始量产玉翁仲,以至于清朝生产的玉翁仲多达数万件之巨。

商周玉人

秦兵马俑

现而今,爱好玉雕挂饰的人越来越多,玉翁仲也逐渐又热了起来,所以玉翁仲也有了较大的量产,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原有的玉翁仲的形象上发展演化出不同的样式,使的简单与古朴风格的玉翁仲被设计生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总之,一块小小的玉饰品能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故事,这也许这种现象只有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所以笔者想这可能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为什么古人将玉人命名为玉翁仲?

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答。相传秦始皇时来到中国,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派他守卫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铜铸了他的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今天我们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其石人就叫翁仲。翁仲既有神力守护宫门坟墓,自然也可以随身佩带,驱除邪魔,于是就有了饰佩的玉翁仲。

佩戴玉翁仲有什么寓意

寓意是可以用来驱邪避恶。

玉翁仲在汉代比较流行,是一种使用配饰,用于辟邪。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翁仲在汉代一般雕成。

翁仲原名阮翁仲。《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翁仲是秦代一个威严勇猛的大将军。

扩展资料

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玉翁仲乃是驱邪祛魔的佩饰。

玉料深青色,局部有花白色沁斑,体扁长,为半圆雕。两翁仲形象相同,造型简单,头顶有长发髻,脸长,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其中一件的上身还缠有交叉的细金丝。翁仲腰间有穿孔,是贵族或学士佩戴在身上以表示身份地位的。

参考资料

玉翁仲_百度百科

玉中是谁

玉中,又名毓钟,安徽阜阳人,中国著名书法修辞学家,中国书法修辞学创始人。

自幼受父亲熏陶,爱好书法艺术,先后认真临习《东方朔画赞碑》,《胆巴碑》,《兰亭序》等碑帖,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年师从书法家沈玉良先生,主攻行书,兼习各体,曾得到庄传林,李传周等前辈名家指导,初步形成清丽秀雅的书风。书法作品曾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作品及个人艺术简历入编《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墨迹选》,《中国当代名家名作大典》等大型书画典籍20余部,著有《书法修辞学》一书,著名书法家李传周教授在《一曲菱歌敌万金–评玉中书法修辞学》一文中称他为”中国书法修辞学第一人”。

曾举办《玉中的书法》个人书法展,创办社团报纸《清泉书画》,并担任首任主编,曾出版个人书法集《笔歌墨舞》。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安徽水利水电学院、安徽新闻出版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作《书法与修辞》专题报告,得到广泛好评。

该文章由作者:【糖水不等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