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冰裂纹(玉石内部有冰裂)

古玉如何辨真伪?

导读:沁是辨玉开门否的首选标志,沁种开门古玉开门便八九不离十了。但是沁种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对权威的34大沁种、特征、产生年代等,大体整理如下。

一、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盘过的比没有盘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泽,又似由内发,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玉萎缩

由缝隙处萎缩,再形成线状萎缩,再导致边缘等处的大面积萎缩。用几百年至几千年不等。

四、绺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五、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银所沁,有凹陷现象或闪现银星。时间在1600年以上。

六、开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七、变形

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刚出土的松软古玉,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玉器。经后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八、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滑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萤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浊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开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冰裂纹

冰裂纹又称“开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碱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文章转自义乌收藏品版权属原作者)

玉石冰裂纹(玉石内部有冰裂)

白色玉石被磕碰后如何消除冰裂纹

玉器上有裂纹的话

这个形成了就无法改变的

只有通过雕刻线条

把裂纹隐藏

显得看不出来这个方法

没有其它的补什么之类的方法

玉石冰裂纹会开裂吗

玉石冰裂纹会开裂,但是也没那么容易开裂,毕竟是千万年的挤压才形成的,但是要注意养护。

玉器的冰裂纹,又称“冰片纹”或“开片”,是玉器的自然老化现象之一。具体表现为玉石内部及表面形成的深浅不等、方向不一、长短各异的天然裂纹。

由于冰裂纹在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玉石内部形成斜裂式裂痕,裂纹沿玉石肌理开裂,多呈片状斜生,形状类似冰块内部的裂纹,故名冰裂纹。

保养措施:

冰裂一旦产生是不会消失的,但是佩戴或盘玩的时间越长,绿松石得到滋润和包浆,那么人体分泌的体脂会将冰裂层层包裹,冰裂是看不到的。因此朋友们大可放心地盘玩。可以认为的是把冰裂给“治愈”了,它不是真正的消失,只是看不见了。

避高温、避曝晒、避碰撞这“三避政策”几乎适用于所有珠宝玉石,这里不再重复说了。绿松石有个娇气的毛病怕干。所以平时的保养就时常给它泡泡水,如果你盘玩得完美包浆,可以时间隔久点泡一次。

冰裂纹石头透光是玉吗

不一定。并不是透光的石器就是玉,例如石英石也透光但不是玉石,因此单凭透光不能判断冰裂纹石头就是玉。

请问古玉受沁后常见的几种现象

古玉器十分珍贵,若保养不慎,就可能会影响其价值,因此其保养是一门有讲究的学问,有些人对明清玉喜欢盘养,认为越盘越润泽。甚至对老玉或者沁色重的,也喜欢盘得净光溜滑。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掉落地上摔坏。因此,安全盘玉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事情。玉的盘养方法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沁色是古玉独有的特征,也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古玉器受沁的原因,实质上是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该文章由作者:【秋枫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