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20世纪前半叶的德国政党)

纳粹党,德国法西斯政党。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曾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纳粹是德语Nationalsozialist(民族社会主义者)一词的缩写词Nazi的汉语音译。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政党,创立于威玛共和时代,前身是的德国工人党,后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在德国议会大选中获胜,担任党魁的希特勒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1921年6月29日,希特勒任党的主席。1933年6月22日,纳粹党成为德国唯一政党。1946年9月30日,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纳粹党(20世纪前半叶的德国政党)

简介

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Arbeiterpartei,缩写:NSDAP),简称纳粹党,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德国政党,创立于魏玛共和时代,前身是的德国工人党(德语: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DAP),后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在德国议会大选中获胜,担任党魁的希特勒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执政后,魏玛共和国时代结束,德国进入纳粹时代,俗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1945年5月8日,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英语:AlliedControlCouncil)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并宣布其为非法。纳粹党,英文为Nazi Party,德国政党。前身为1919年1月5日由安东·德莱克斯勒和C.哈勒建立的德国工人党。1920年9月30日,该党用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联盟的名义在慕尼黑登记。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党的元首。1946年9月30日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1919年,希特勒参加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党“德意志工人党”,并成为该党主席。他将该党更名为“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中文简称“纳粹党”是来源于对其德文简写Nazi的译音。

历史

纳粹党极力宣扬国家社会主义与反犹主义,唤起德国人对法国人、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同时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国土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社会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一战的退役老兵、在一战后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有殷实的中上层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朴实的农民。纳粹党领导人除希特勒外,还有G.施特拉塞、R.赫斯、H.戈林、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队、盖世太保、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党报为《民族观察家》、《进攻》、《民族社会主义通讯》。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党旗上有红底白圆心、中间是一个黑色卐字的图案。纳粹党宣称红底象征社会主义,白圆象征民族主义。党徽上的卐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成立

1919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党员。1920年2月该党公布他与德莱克斯勒合作起草的25点纲领,后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纳粹党被取缔,1925年2月重建。重建后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大肆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党员人数激增,1928年为10万人,1932年达140万人。在1930~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

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1932年11月,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要求委任希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勒推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法西斯一党专政。

在国内取消民主自由,煽起排犹运动,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组织轴心国集团,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纳粹党成立伊始,便培植对领袖的崇拜,编造关于希特勒的神话,贯彻对独裁者的绝对服从。纳粹党头目除希特勒外,还有G.施特拉塞、R.赫斯、戈林、P.J.戈培尔等。在州、区、乡设地方和基层组织,统归全国委员会领导。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纳粹党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纳粹妇女联合会等。宣传喉舌为《民族观察家》、《进攻》、《民族社会主义通讯》。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党旗上有红底白圆心、中间是一个字的图案。纳粹党徒声称红的象征社会主义,白的象征民族主义。党徽上亦有字图案。 

发展

在1930年9月14日德国国会选举中,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64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18.3%,获国会席位107席。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纳粹党选票又增加1倍,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尽管纳粹党在1932年11月选举中失掉200万张选票,但它仍然得到1/3德国选民——1100万人1的拥护,其中主要是德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

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后的头10年内,一直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党,1928年国会选举仅获选票2.6%,共81万张。此后两三年内,纳粹党迅速发展,1930年成为国会第二大党,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纳粹党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一跃而为德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势力呢?本文试图从1929—1932年经济危机2对德国小资产阶级的影响,以及纳粹党怎样利用这场危机赢得小资产阶级的支持,进行一些探讨。

纳粹党运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德国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蔡特金当时指出,贫困化的小资产阶级、小农和知识分子有投向法西斯阵营的趋势。她说:“成千上万名群众拥向法西斯阵营,它成为政治上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很显然,按照法西斯大军的社会成分,他们是社会上丧失立足之地的人、丧失生存能力的人和失望的人,其中也包括使资本主义社会极不舒服、对它相当危险的人。”

参加希特勒运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如此之多,与德国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数量很大有关。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据1907年统计,德国有小企业主、商人以及中小农524.7万人,职员和官吏677.5万人。

造成庞大的小资产阶级队伍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工业垄断的高级形式康采恩集中在重工业部门,轻工业和食品加工部门虽然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但主要是在生产上保持独立性、由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的较低级的垄断形式卡特尔。在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皮革等部门,历来存在着数量很大的中小企业,包括早期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传统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据统计,1882—1895年间,德国食品加工业中(50人以上)的大企业由1125家增加到1826家,职工由148512人增加到246490人;中小企业(职工不超过5人为小企业)由244161家增加到268145家,职工由595369人增加到775000人。

在德国农村,由于普鲁士道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在存在容克地主大庄园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农经济。据1925年统计,经营2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庄园有3046302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47.2%;经营20—100公顷土地的大农庄园有199825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26.4%;经营100公顷以上土地的容克地主大庄园有18671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20.2%。

然而,城乡大量小资产阶级分子涌向纳粹运动,还是1928年以后的事。这主要是因为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小资产者带来严重影响,这种影响被纳粹党充分地利用了。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

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纳粹党充分利用1929—1932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小资产阶级的愤懑情绪,采取以下几种手段对广大城乡小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欺骗和拉拢。

纳粹党各级组织的积极分子在竞选运动和发展党员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通过非正规途径,在酒吧间、俱乐部和工作地点当面谈话,争取选票,吸收了很多党员。其人数和通过参加党的集会或阅读宣传品而入党的人数一样多。

1933年之前,纳粹党并未成为执政党,很难采取直接有利于小资产阶级的措施。但是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它并未忽视这方面的措施。纳粹党利用垄断资本资助的部分资金,向人们提供一些具体的物质利益。例如,为失业者、复员军人和无家可归者建立“食物施舍所”,“提供住房,发放衣服和食品”。这种行动给小资产者和失业者造成一种假象,仿佛希特勒的纳粹党在行动中确实代表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认为应同纳粹党一起为了一种共同的事业同舟共济。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危机期间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在于它了解民心,进行欺骗群众的煽惑活动。当小资产阶级深受危机的打击,面临落入无产者境地的威胁而彷徨沮丧,深感前途暗淡时,纳粹党向他们灌输“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迎合他们心愿的纲领和政策,并用欺骗性的宣传和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唤起人们的热情;而法西斯暴力的“主动行动”又使追随者感到有压倒弱者的力量。希特勒的纳粹党冒充小资产阶级的“救星”和“民族革命运动”的旗手,而小资产阶级把纳粹党视作自己的“希望”。

1933年6月22日,希特勒政府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将最后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大党清除出内阁。它还废除了3月选举的结果,当时社会党人的影响仅次于纳粹。

经济危机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抓住了时机。他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游说,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纳粹党各级组织的积极分子在竞选运动和发展党员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通过非正规途径,在酒吧间、俱乐部和工作地点当面谈话,争取选票,吸收了很多党员。其人数和通过参加党的集会或阅读宣传品而入党的人数一样多。

掌握政权

1933年之前,纳粹党并未成为执政党,很难采取直接有利于小资产阶级的措施。但是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它并未忽视这方面的措施。纳粹党利用垄断资本资助的部分资金,向人们提供一些具体的物质利益。例如,为失业者、复员军人和无家可归者建立“食物施舍所”,“提供住房,发放衣服和食品”。这些行动给小资产者和失业者留下了一种印象:希特勒的纳粹党在行动中确实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应该跟纳粹党一起为了一种共同的事业同舟共济。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危机期间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在于它了解民心,懂得如何迎合民众的需求。当小资产阶级深受危机的打击,面临落入无产者境地的威胁而彷徨沮丧,深感前途暗淡时,纳粹党唤醒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提出迎合他们心愿的纲领和政策,并用声势浩大的演讲、集会和游行唤起人们的热情。

巩固政权

1933年6月22日,希特勒政府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取缔了德国社会党,将最后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大党清除出内阁。它还废除了3月选举的结果,当时社会党人的影响仅次于纳粹。希特勒因无法控制冲锋队的街头暴力并视之为对权力的威胁,故欲除去冲锋队及其领导者恩斯特·罗姆。他还想安抚害怕及厌恶冲锋队的国防军高层,特别是当罗姆企图想把国防军纳入自己领导的冲锋队之下。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纳粹党发动“长刀之夜”行动,清算其政权的政敌,特别是忠于副总理帕彭的人马。至少有85人死于清算,不过最后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几百个。超过一千的反对者被逮捕,大部分参与行动的是党卫队及盖世太保,此次行动加强并巩固国防军对希特勒的支持。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尽管纳粹通常声明支持极权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形式(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但纳粹主义通常与法西斯主义有关联。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这一政党的领袖。这一时期的德国也称为纳粹德国。纳粹主义也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纳粹主义的信徒称为纳粹。当代德国已取缔纳粹主义,尽管有少量的残余份子仍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活动,即新纳粹。一些历史修正主义者仍然散布否认和淡化大屠杀及其他纳粹行径的宣传,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成分

纳粹党的社会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一战的退役老兵、在一战后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有殷实的中上层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朴实的农民。

纳粹党领导人除希特勒外,还有G·施特拉塞、鲁道夫·赫斯、赫尔曼·戈林,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队、盖世太保、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劳工阵线、妇女联合会等。

宣传工具

党报为《人民观察家报》、《进攻》、《民族社会主义通讯》。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

关键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党党魁、“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纳粹党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党卫军与盖世太保最高领导人)、赫尔曼·戈林(纳粹德国第二元首、德国空军总司令) 、鲁道夫·赫斯(纳粹德国元首助理)。

武装组织

“纳粹党党卫军”(SS)、“国家社会主义” 工人冲锋队 、盖世太保、 希特勒青年团、纳粹德国国防军 。

标志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

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纳粹党”即“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政治主张主要为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执政党。

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在维京人的符文字母中,“S”代表太阳,正义,战胜魔鬼,用这个标志做标志,正好符合希特勒的必胜理念和浓厚的西欧情结。

二战后,在英美为首的盟军管制下的德国取缔了纳粹党,并于“纽伦堡审判”中处决了绝大部分国社党成员。

党歌

《霍斯特威塞尔之歌》(The Horstwessel Song),冲锋队头目霍斯特·威塞尔生前所作的进行曲《威塞尔倒下了》,由戈培尔(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5日—1945年5月1日),1934年后作为非正式的纳粹德国国歌。

新纳粹党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在欧洲、美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了信奉希特勒思想与纳粹主义的新纳粹党组织。一些原本是影响和势力都微乎其微的小党却开始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而崛起,这些政党都极力主张反对移民坚持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等观念。 而俄罗斯和蒙古的“光头党”则逐渐开始成为打着万字符号围攻、殴打和驱逐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人民崇尚武力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势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反感和排斥。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政府也开始对这一极端的纳粹主义势力进行打压。

该文章由作者:【何志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