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汉语汉字)

荼是汉语词汇,多音字,可读作tú或者shū,笔画共有10画,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n

基本字义

注音:ㄊㄨˊ

总笔划:13

部外笔划:7

笔顺:1223411234

编码:CJK统一汉字UniCode:U+837C

汉字部件分解:艹人一木

笔顺读写::横竖竖撇捺横横竖撇捺

基本解释: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毒(“荼”是苦菜,“毒”指毒虫毒蛇之类,喻毒害,如“~毒生灵”)。

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同都切,音涂。《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传》荼,苦菜也。《大雅》周原膴膴,菫荼如饴。《尔雅·释草》荼,苦菜。《疏》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白汁,花黄似菊。又《诗·豳风》采荼薪樗。《又》予所捋荼。《注》荼,萑苕也。又《诗·郑风》有女如荼。《笺》荼,茅秀,物之轻者,飞行无常。《周礼·地官·掌荼注》荼,茅秀也。《前汉·礼乐志》颜如荼,兆逐靡。

《应劭曰》荼,野菅白华也。《师古曰》言美女颜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卽今所谓蒹锥也。又《书·汤诰》弗忍荼毒。《传》荼毒,苦也。《诗·大雅》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疏》荼、毒皆恶物。又《诗·周颂》以薅荼蓼。《孙炎曰》荼亦秽草,非苦菜也。《王肃曰》荼,陆秽。又《尔雅·释木》槚,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飮。《野客丛书》世谓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槚之荼卽今之茶也。详茶字注。又《博雅》荼,僭也。

又《扬子·方言》倩、荼,借也。《郭注》荼,犹徒也。又神名。《风俗通》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蔡邕·独断》十二月岁竟,乃画荼、垒,幷悬苇索以御凶。又《唐韵》宅加切《六书正譌》直加切《正韵》锄加切,音㗪。义同。又通舒。《礼·玉藻》诸侯荼。《注》读如舒迟之舒。《荀子·大略篇》诸侯御荼。《注》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荆荼是征。

《索隐注》荼,音舒。《唐韵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音舒。又《集韵》时遮切,音阇。《尔雅·释草》蔈、荂,荼,卽芀也。又仓大切,音蔡。《博物记》云南郡荼首,其音为蔡茂,是两头鹿名也,永昌有之。又《集韵》余遮切,音邪。荼陵,县名,在长沙。又姓。《通志·氏族略》《汉书·江都易王传》有男子荼恬。苏林云:荼音琅邪之邪。又《正韵》商居切,音书。与瑹同。又《周礼·地官》掌荼,徐邈读作羊诸切,音余。又《集韵》后五切,音戸。亦茅秀也。

相近字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

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着《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人物别名

著名画家吴冠中,别名荼。

该文章由作者:【看不见的风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