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拼音:zh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金文,《说文解字》认为乐曲完了叫一章,也有人认为“章”是“彰”的初文,本义指花纹、文采。由花纹引申为刻有印文的印鉴,又引申为标志。花纹鲜明突出,引申为明显,再又使显著引申为表扬。以上二义后写作“彰”。章又是乐曲的一个章节,引申指诗文的段落。法规是文字写成的分章节的条文,所以“章”又引申为条规、法规。乐章是有规律的,所以“章”引申为条理、秩序。
字源演变
“章”的构形不甚明了。甲骨文中暂未发现“章”字,商代金文作图1;周代金文作图2。这是第一类,早期形体的竖画很正规。从周代开始,金文又将竖画写成曲形作图3。战国文字下加一横画,造成了结构性的讹变。《说文解字》小篆曲画还原为直画,中间竖画断裂。隶书作图8-10,断裂的竖画又连起来了。
就金文字形来看,上部的构件明显是“辛”字。林义光认为“辛”本义指刑刀,表示罪,中间的圆形代表约束,这就是说:“章”字的本义当为“法”。也有人认为金文“辛”指刑刀,中间的圆形代表刑刀刻画的记号,会意为“彰著”的意思。金文的“章”好似“彰”的本字。小篆作图,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据《说文》,章由音由十会意。“音”,指“音乐”、“乐曲”;“十”不是指数目,是“竟”的意思,即终结、结束。许慎对“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zhāng | 名词 | 文采;花纹。 |
佩戴在身上的标记物。 | ||
指旌旗。 | ||
诗歌或乐曲的段落;也泛指诗文。 | ||
指事物发展的阶段。 | ||
章程;规则或条例。 | ||
条款;条目。 | ||
条理。 | ||
显赫的功勋。 | ||
戳记。 | ||
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 | ||
古历法名词。十九年为一章,一章有七个闰月。 | ||
大木材。 | ||
殷代章甫冠的省称。 | ||
章服的省称。一种有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礼服或官服。 | ||
章草的省称。流行于东汉的一种字体。 | ||
通“獐”。一种似鹿而小的哺乳动物。 | ||
通“樟”。一种常绿乔木。 | ||
(Zhāng)姓氏用字。 | ||
动词 | 显示;表明。 | |
表彰;显扬。 | ||
辨别;区分。 | ||
上奏章告发。 | ||
量词 | 用于分章节的诗文。 | |
用于大树。 | ||
形容词 | 盛。 | |
明显;显著。 | ||
zhàng | 动词 | 通“障”。阻隔。 |
名词 | 通“障”。用来阻隔、遮蔽的东西。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音部】诸良切(zhāng)
乐竟①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注释】①竟:终结;完。
说文解字注
乐竟为一章。
段注:歌所止曰章。
从音十。
段注:会意,诸良切,十部。
十,数之终也。
段注:说从十之意。
广韵
诸良切,平阳章‖章声阳部(zhāng)
章,篇章。又章甫,殷冠名。《礼记》曰:“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又明也,采也,程也。又姓,秦将有章邯。诸良切。十五。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章·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6
《广韵》《集韵》《韵会》诸良切。《正韵》止良切,音彰。《说文》: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又采也。《书·臯陶谟》:五服五章哉。《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又明也。《易·垢卦》:品物咸章。《书·洪范》: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诗·小雅》:维其有章矣。笺:礼文也。
又篇章。《诗》疏:诗有章句,总义包体,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孟子》:不成章不达。《周语》:将以讲事成章。
又《周语》: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注:表也,表明天子与诸侯异物也。
又条也,程也。《史记·高祖纪》:约法三章。《太史公自序》:张苍为章程。注:章。历数之章术也。
又大林木曰章。《史记·货殖传》:千章金材。
又《尔雅·释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山海经》:鲜山又东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史记·楚世家》:吴大败楚于豫章。《前汉·地理志》:勃海郡属县章武,章乡,会稽郡属县句章,西河郡千章县,广平国斥章,东平国章县。《后汉·光武纪》:建武六年,改春陵乡为章陵县。
又官名。《周礼·春官》:保章氏。《前汉·王子侯表》:千章侯。《百官志》:东阁主章令丞。师古注:主章,掌大材也。《前汉·宣帝纪》: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
又乐名。《礼·记注》:大章,尧乐名。
又印章。《汉官仪》: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银印龟钮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独断》:凡群臣书通于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驳议。
又《左传·僖五年》:日南至。疏:步历之始,以朔旦冬至为首,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闰月尽,复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为一章,积章成部,积部成纪。治历者以此章部为法,以知气朔。
又章甫,殷冠名。《礼·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总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汉宫名。在长安。城西周回二十馀里。
又姓,秦将章邯。
又谥法。逸《书》:温克令仪曰章。
又国名。《左传》注: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
又俗或谓舅曰章。
又《六书音义》:周章,怔营貌。
又惧貌。亦作慞。
又《字汇补》:与樟同。司马相如《子虚赋》:楩楠豫章。
又与獐同。《周礼·冬官考工记》:山以章。注:读为獐。《韵会小补》:又叶之风切,音中。《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礼·杂记》:四面有章。
考证:“司马相如《上林赋》:‘楩楠豫章。’”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
字形书法
“立”宽、扁,“早”窄、长。“立”,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第五笔横长平。“早”,“日”上宽下窄,在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内横在横中线;“十”的竖笔在竖中线。
音韵汇集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ȶ | i̯aŋ | |
王力系统 | 阳 | ȶ | ǐaŋ | |
董同龢系统 | 阳 | ȶ | jaŋ | |
周法高系统 | 阳 | t | jaŋ | |
李方桂系统 | 阳 | t | jang | |
西汉 | 阳 | |||
东汉 | 阳 | |||
魏 | 阳 | jang | ||
晋 | 阳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jɑ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阳唐 | jɑ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jɑ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ɕ | i̯a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tɕ | ǐa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ɕ | jɑ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ɕ | iɑ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ś | ja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ɕ | ǐɑŋ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章 | 章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诸良切 | tɕjɑŋ | |
集韵 | 章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诸良切 | tɕiɑŋ | ||
障 | 宕 | 去声 | 四十一漾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之亮切 | tɕiɑŋ | |||
韵略 | 平声 | 阳 | 止良切 | |||||||||
增韵 | 平声 | 阳 | 止良切 | |||||||||
中原音韵 | 章 | 阴平 | 江阳 | 照 | 开口呼 | 全清 | tʂia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江阳 | 知伤切 | |||||||||
洪武正韵 | 章 | 平声 | 十七阳 | 照 | 陟 | 全清 | 止良切 | tʃiaŋ | ||||
分韵撮要 | 张 | 阴平 | 第九张掌帐着 | 照 |
方言集汇
◎ 赣语:dhɔng1 罩章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 粤语:zoeng1
该文章由作者:【百利好金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