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大工“,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4月的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大连凌水、开发区、盘锦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8.25万平方米;设有6个学部,21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共开设91个本科专业;
/n
办学历史
1949年4月,大连大学成立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建制为大连工学院。/n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数学系被撤销,师资调往东北师范大学;核物理师资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物理师资并入吉林大学;光学师资被调往长春组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电机系并入东北工学院;船舶系并入上海船舶工程学院;化工系液体燃料组参与组建北京石油学院;煤化工师资迁到山西组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起重运输专业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同时,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的化工师资并入大连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仅设置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学四个院系。1958年至1960年,学校组建数理力学系,重建船舶系、内燃机系、电子系,重新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n
1960年10月,大连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n“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连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n
1978年2月,大连工学院重新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4月,学校设立研究生院。/n
1988年3月,学校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n
1996年,启动实施国家“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n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1年,启动实施国家“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n
2003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n
2006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n
2007年3月,学校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同年,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学校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4月,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在大连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大连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成立,由大连理工大学和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
2017年1月,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的“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25日,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n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位列其中。/n
2018年12月8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在宁波正式揭牌。/n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0年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4082人,其中专任教师258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37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958人,硕士生导师237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65人,副高级职称1158人。/n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董闯、唐春安、欧进萍、王永学、王伟、滕斌、李宏男、徐永平、沈永明、胡平、申长雨、张洪武、郭东明、张淑芬、全燮、吕小兵、邱介山、彭孝军、雷明凯、胡祥培、尹宝才、郭旭、程春田、段春迎、刘黎明、贺高红、李克秋、陆安慧、陈景文、孙希明、亢战、杨青、王同敏、孙玉文、伊廷华、卢湖川、王博/n
“973”首席科学家:申长雨、贾振元、李刚、唐春安、滕斌、王博、伊廷华、张洪武/n
“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博、伊廷华/n/n
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贾振元、陈景文、郭旭、陆安慧、吕小兵、孙希明、伊廷华、段春迎、樊江莉、贺高红、黄明亮、亢战、李钢、梁长海、孙玉文、王同敏、赵纪军/n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洪晓楠、苏敬勤/n
国家教学名师:孟长功、梁延德、陈廷国/n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刘涛、赵佳飞/n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宋锋玲、伊廷华、宁德志、王正汹、刘涛、樊江莉、张振宇、李钢、马玉祥、赵珺、邹、丽、王治宇、于畅、柳振鑫、刘巍、赵佳飞、张腾飞、江贺、刘永新、任伟民、赵旭东、赵云鹏、杨明军、卢一平、杜建军/n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吴微、王友年、张洪武、董闯、李宏男、周晶、彭孝军、林焰、全燮、胡祥培等/n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王众托、钟万勰、洪承礼、林钧岫、邱大洪、林皋、程耿东、杨大智、马腾才、宋玉普、蹇锡高、胡家升、王永学、李宏男、欧进萍、李洪兴等/n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董闯、唐春安、欧进萍、郭东明、全燮、张洪武、胡祥培、贾振元、吕小兵、刘黎明、董国海、邱介山、程春田、贺高红、胡平/n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黄明亮、陈景文、樊江莉、郭旭、亢战、梁长海、李钢、陆安慧、卢湖川、吕小兵、孙希明、孙玉文、王福吉、王同敏、伊廷华、赵纪军/n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王永学、孔宪京、王延章、周集体、栾茂田、林焰、李廷举、彭孝军、殷福亮、王友年、宁桂玲、全燮、郭东明、张淑芬、唐春安、雷逢春、胡平、李洪兴/n/n
院系专业
校区 | 学部(院) | 下设院(系) | |
大连凌水主校区 |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 化工学院 | 环境学院 |
生物工程学院 |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 电气工程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
建设工程学部 | 水利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
交通运输学院 | 建设管理系 | ||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 工程力学系 | 船舶工程学院 | |
汽车工程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
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 | 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 新闻与传播学系 | 中文系 | |
公共管理系 | 法律系 | ||
哲学系 |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建筑系 | 城市规划系 | |
艺术系 | 工业设计系 | ||
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 |||
外国语学院 | |||
数学科学学院 | |||
经济管理学院 | |||
体育教学部 | |||
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 | |||
创新创业学院 | |||
国防教育学院 |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
远程教育学院 | |||
城市学院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物理学院 | |||
张大煜学院 | |||
高等教育研究院 | |||
能源研究院 | |||
北京研究院 | |||
开发区校区 | 软件学院 | 智能系统技术系 | 软件工程系 |
网络工程系 | |||
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系 | 数字媒体技术系 | |
微电子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软件工程研究院 | |||
盘锦校区 |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
食品与环境学院 | |||
生命与医药学院 | |||
文法学院 | |||
商学院 | |||
知识产权学院 | |||
莱斯特国际学院 | |||
基础教学部 |
专业名称 | 学制 | 所在单位 |
哲学 | 四年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
法学 | 四年 | |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 二年 |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
广播电视学 | 四年 | |
金融学(英语强化) | 四年 |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
英语 | 四年 | 外国语学院 |
俄语 | 四年 | |
日语 | 四年 | |
翻译 | 四年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数学科学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
知识产权 | 四年 | 盘锦校区 |
数理基础科学 | 四年 | |
商务英语 | 四年 | |
经济学 | 四年 | |
运动康复 | 四年 | |
运动训练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海洋技术 | 四年 | |
资源循环 | 四年 |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四年 | |
生物信息学 | 四年 | |
生物科学 | 四年 | |
环境生态工程 | 四年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班) | 四年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日语强化) | 五年 | |
物流工程 | 四年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物理 | 四年 | |
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
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 | 五年 | |
功能材料 | 四年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四年 |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
生物医学工程 | 四年 | |
人工智能 | 四年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
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强化) | 五年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年 | |
自动化 | 四年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应用物理学 | 四年 | |
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 二年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四年 | |
软件工程(日语强化) | 四年 | |
网络工程 | 四年 | |
数字媒体技术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 二年 |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建设工程学部 |
土木工程(国际班) | 四年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
水利水电工程 | 四年 |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四年 | |
交通工程 | 四年 | |
工程管理 | 四年 | |
制药工程 | 四年 |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
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 | 四年 | |
能源化学工程 | 四年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
生物工程 | 四年 | |
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 | 四年 |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四年 | |
安全工程 | 四年 | |
环境工程 | 四年 | |
环境科学 | 四年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四年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四年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四年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四年 |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四年 | |
车辆工程(英语强化) | 四年 | |
工程力学 | 四年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科学 | 四年 | |
工商管理 | 四年 | |
市场营销(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 二年 | |
工业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 二年 | |
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 | 四年 | |
物流管理 | 四年 | |
建筑学 | 五年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工业设计 | 四年 | |
城乡规划 | 五年 | |
雕塑 | 四年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
汉语言 | 四年 | 国际教育学院 |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有6个学部,11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开设88个本科专业。/n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个。学校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共有32个一级学科参评,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8个)。在2016年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工商管理获A,公共管理获A-。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覆盖的二级学科):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环境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n
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工商管理(MBA,含EMBA)、公共管理(MPA)、建筑学、金融、应用统计、艺术、翻译、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城市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n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n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1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2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级特色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水利水电工程、软件工程(2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能源化学工程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普通化学及实验》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体育舞蹈与文化》《IT行业职场英语》《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现代工程制图》《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材料科学基础》《电工学》《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水利工程施工》《化工原理》《分析化学》《家庭理财》《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n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不全):《计算机组织与结构》
- 教学成果
2018年4月26日,辽宁省教育厅通过公布了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38项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此外,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还获得一等奖1项。/n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大连理工大学共有9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独立或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综合排名: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28位。/n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5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16个校外研究院。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n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n截至2019年9月,学校图书馆有实体馆藏353万册(件),中、外文电子图书约629万册,拥有110个平台270个数据库、63690种电子期刊,形成以理工科为主,兼顾社科、管理等学科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与国家图书馆等多个中国国内文献信息机构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业务;并与多个国家和多个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与互赠关系。
学术期刊/n《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50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性双月刊;主要报道中国海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开设院士学术论文专题、资深教授学术论文专题、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报道、博士后研究成果报道等;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曾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会精品期刊和优秀期刊、辽宁省新闻出版局一级期刊等。被多家中国国内外检索工具收录为源刊,并和中国国外几十家大学图书馆进行刊物交换。/n
《计算力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2月,原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是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该刊主要设有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研究简报、程序设计和程序绍、短文、专题讲座、学术动态、问题讨论等栏目,主要刊登计算力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中国"力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应用力学评论》、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IC)核心期刊,被《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收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摘杂志》等数据库全文收录。/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季刊);该刊主要设有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研究、哲学研究、国学研究、语言文学、政治与法律、历史研究、新闻与出版等栏目,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学科门类;注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热点、难点及前沿理论的研究,加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所刊载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四大检索机构转载,并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n
《热科学与技术》创刊于2002年9月,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中国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设有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工程应用、新技术开发、研究简报、程序介绍、短文、专题讲座、学术动态、学术讨论等栏目,主要刊登与热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开发成果和实践经验。/n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会刊、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刊;该刊主要刊发以案例研究为主的中国情境化管理理论等研究成果;该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全文收录期刊。/n
《外语教育研究》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季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数学研究及应用(英文版)》)创刊于1981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学术期刊(季刊);该刊是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文摘杂志(俄)(201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中国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校所合作关系;2015-2018年,获批教育部外国文教专家引智项目60余项,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3163人,资助金额共计3870万元;教师赴中国海外交流近两年派出近三千人次出中国国境开展短期交流,同时通过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等每年派出一百余名教师赴中国国境外进行交流。学校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近两年,每年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约两千人次。2021年5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共建联合技术中心启动仪式在主楼中心会议室举行。/n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中国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校所合作关系;2015-2018年,获批教育部外国文教专家引智项目60余项,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3163人,资助金额共计3870万元;教师赴中国海外交流近两年派出近三千人次出中国国境开展短期交流,同时通过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等每年派出一百余名教师赴中国国境外进行交流。学校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近两年,每年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约两千人次。
2021年5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共建联合技术中心启动仪式在主楼中心会议室举行。
学校荣誉
2021年12月,获202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
2022年2月14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2年3月,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释义: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n学校徽志为圆形,中间是由学校简称“大工”两字变体组成的半封闭双圆环图案,圆环中央是托着幼苗的书籍,寓意人才和学术,“1949”为建校时间;圆环上方是英文校名,下方是中文校名。/n学校徽章为题有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释义: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中间为白色,两侧为蓝色,寓意学校地处黄海、渤海之间,中央印有学校徽志和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n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 校风/n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 学风/n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校歌
《大连理工大学校歌》 | 图片 |
作词:刘 健、王续琨 | |
作曲:郑述诚 | |
你屹立在凌水河畔,你昂首在黄海之滨, 啊~大连理工大学桃李芬芳,笑浴万里春风。 你在朝霞中诞生,你与共和国同龄, 啊~大连理工大学岁月峥嵘,创业发展走过光辉历程。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是你光荣的传统, 造就英才,科教兴国,是你神圣的使命。 啊~大工,科学的殿堂,在拼搏中发展, 啊~大工,人才的摇篮,与新时代同行,与新时代同行。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王寒松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郭东明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姜德学 |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贾振元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李成恩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宋丹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宋永臣、朱泓、薛徽、毕明树、姚山 |
党委常委兼任党委统战部部长 | 董国海 |
党委常委兼任党委组织部部长 | 杨炳君 |
历任领导
时期 | 姓名 | 任职 |
大连大学工学院时期 | 李一氓 | 大连大学第一任校长 |
吕振羽 | 大连大学第二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 |
段玉明 | 原大连大学党委书记 | |
屈伯川 | 大连大学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 |
大连工学院时期 | 屈伯川 | 大连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
吴健 | 大连工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 | |
白长和 | 大连工学院第二任党委书记 | |
崔健 | 大连工学院第三任党委书记 | |
周明 | 大连工学院第五任党委书记 | |
钱令希 | 大连工学院第二任校长 | |
大连理工大学时期 | 雷天岳 | 大连理工大学第六任党委书记 |
钱冬生 | 大连理工大学第七任党委书记 | |
金同稷 | 大连理工大学第三任校长,第八任党委书记 | |
林安西 | 大连理工大学第四任校长,第九任党委书记 | |
程耿东 |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校长 | |
欧进萍 | 大连理工大学第六任校长 | |
张德祥 | 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任党委书记 | |
申长雨 | 大连理工大学第七任校长 | |
郭东明 | 大连理工大学第八任校长 | |
魏小鹏 | 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任党委书记 |
该文章由作者:【彼得大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