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位于湘中偏西南,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572个村(居、社区),是革命老区县、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隆回县常住人口为1009778人。
2020年,隆回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0109万元,同比增长4.2%。
320国道贯通境内,赧水可常年通航。名胜古迹有清真寺、关王桥、奎峰塔、望云山庵堂石刻、白马山庵堂石刻、长鄄贞节牌坊、罗洪贞节牌楼、化字塔、凤形山等。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湖南省第三大森林公园——“魏源湖”。“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湖南省宝庆(现为邵阳)隆回滩头镇,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花瑶虎形山的“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先后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制沿革
隆回境内春秋战国属楚国南境。
秦统一中国,始设郡县,隶长沙郡。
西汉初属长沙国昭陵县地(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因《史记》《汉书》均未载,故不取)。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析昭陵置都梁、夫夷二侯国,属零陵郡。都梁侯国城邑一说在今武冈城东七里村,一说在今隆回桃花坪一带。
东汉地属昭陵、都梁县地。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 ,割零陵北部置昭陵郡,又析昭陵置高平县(一说分益阳置),县治在今高平镇小坳村古县场,并改都梁为武冈县(一说分都梁置武冈),今境分属昭陵、高平、武冈县地。
晋太康元年(280年) ,分武冈北境复置都梁县,更高平为南高平。都梁县城在今桃花坪一带。此时县境分属邵陵郡的都梁、高平县地。
南朝梁曾徙邵陵郡治于桃花坪。南朝陈省邵陵、高平入邵阳,县境属邵阳、都梁县地。
隋平陈,郡废,并都梁夫夷入邵阳,仅置邵阳一县.隋末肖铣据邵阳,置建州,又置武攸县于今城步县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铣,改建州为南梁州,改武攸县为武冈县。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改南梁州为邵州,辖邵阳、武冈二县,此时属邵阳、武冈县地。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开发梅山,以上梅山置新化县,属邵州。自此,隆回境域分属邵阳、武冈、新化三县辖地,历元、明、清无甚变动。
民国元年(1911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邵阳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民国二年(1912年),府、州建置废,改邵阳县为宝庆县,改武冈州为武冈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复改宝庆县为邵阳县。县境仍分属邵阳、武冈、新化县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析邵阳县8乡1镇置隆回县,治寨市镇,隶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5日,成立隆回县人民政府,县治迁桃洪镇,隶湖南省临时政府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5年4月,更名为湖南省邵阳专员公署。
1977年10月,改称邵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6年1月29日,国务院批示以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隆回县改隶邵阳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划为18个人民公社。同年底并为14个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社队体制,复建立10个区、77个公社、3个镇(其中区级镇1)。1978年将77个公社合并为53个公社。1982年茅坳人民公社改为茅坳瑶族人民公社,虎形山人民公社改为虎形山瑶族人民公社,民族人民公社划分为山界回族人民公社和天福人民公社。
2012年,隆回县辖18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
2015年,根据隆回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下辖7乡17镇:将石门乡、雨山铺镇、桃洪镇合并设立桃洪镇。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隆回县共减少2个乡级建制,现辖麻塘山、大水田、羊古坳、罗洪、荷田5个乡,桃洪、小沙江、金石桥、司门前、高平、六都寨、荷香桥、横板桥、周旺、滩头、鸭田、西洋江、岩口、北山、三阁司、七江、南岳庙17个镇,虎形山瑶族、山界回族2个民族乡。
2016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隆回县罗洪乡、羊古坳乡建制,分别以原罗洪乡、羊古坳乡的行政区域为罗洪镇、羊古坳镇的行政区域。
2019年1月,隆回县成立花门街道、桃花坪街道。花门街道办事处暂设原桃洪镇计生办;桃花坪街道办事处暂设检察院原办公地点。
区划详情
截止2019年1月,隆回县辖2个街道,18个镇,5个乡。有花门街道、桃花坪街道、小沙江镇、金石桥镇、司门前镇、高平镇、六都寨镇、荷香桥镇、横板桥镇、周旺镇、滩头镇、鸭田镇、西洋江镇、岩口镇、北山镇、三阁司镇、南岳庙镇、七江镇、羊古坳镇、罗洪镇、麻塘山乡、虎形山瑶族乡、大水田乡、荷田乡、山界回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隆回县地处东经 110°38′~110°15′,北纬27°′~27°40′。位于湖南省中部稍偏西南,资水上游北岸。东临新邵县,南接邵阳县、武冈市,西抵洞口县,北界淑浦、新化县。东西宽61.4千米,南北长74.6千米。县城距省长沙283公里,距邵阳市5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
地貌
境内山、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山地占40.35%,丘陵占25.29%。岗地占18.565%,山原占7.53%,平原占5.64%,水域占2.63%。县境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递升,形成南部丘岗区、西北山原区、北部山地区3个地貌区。县境内山丘属雪峰山脉,全县共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64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73座,全部分布于县境西北部和北部。
气候
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前湿后干,且南北差异较大。年日平均气温11~17℃。年平均无霜期281.2天。年平均降水量1427.5毫米。
水文
境内河流分属资水水系和沅水水系。全县有流长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1条,总长2073.5公里,河网密度0.77公里/平方公里。年均地表径流总量22.4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前储量3.6~4.8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品类繁多,水稻有籼、粳、糯3个类型,旱粮有近20个品种,经济作物有20多项,上千种。其中宝庆辣椒、红皮蒜、生姜、龙牙百合、腰带柿驰名中外,是国家辣椒、茶叶、柑桔生产基地县。植被达200余科,1000余种,其中805种野生植物可作药材。
野生动物资源133种。家禽畜品种繁多,尤以生猪为最。
已查明的地下矿藏40余种。其中煤远景储量5886万吨;黄金矿颁面占全县面积的1/3,远景储量6.273吨。其它储量较大的矿藏还有铅、锌、锰、锑、铜、铁、锡、磷、汞、高岭土、大理石、石灰石及稀有金属矿铌、钽、铌铁、独居石、绿柱石、铣石等。
境内有6处碱性硅质温泉,水质水温均符合工业用水标准,在农业和医疗方面也有利用价值。
水能理论蕴藏量16.24万千瓦,可开发量4.79万千瓦。
人口民族
至2010年底,隆回县总人口115.4万,出生率年均在14‰内,自然增长率在6.6‰内。
2011年,总人口120万,有汉、瑶、回等24个民族分布。
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9.20万人,常住人口115.8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1.3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7:100。人口出生率为8.65‰,死亡率为3.45‰,自然增长率为5.2‰。城市化率37.78%。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隆回县常住人口为1009778人。
经济
2012年,与2007年相比,隆回县GDP由49.4亿元增加到107.3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由2.35亿元增加到6.18亿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由1.57亿元增加到3.85亿元,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65%;财政支出由8.3亿元增加到24.1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由27.9亿元增加到83.5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40.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3亿元增加到28.9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8.59%;规模工业增加值由7.5亿元增加到24.9亿元,增长2.32倍,年均增长20.79%;各项存款余额由67.56亿元增加到148.8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9.1%;贷款余额由21.28亿元增加到43.65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4%。
2013年,隆回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2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18.54亿元,增长36.1%;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达到80036万元,增长23.98%,收入结构全市最好。三次产业比由28.2:29.2:42.6调整为24.8:30.1:45.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73.7亿元,净增23.5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7.85亿元,净增7.99亿元,贷存比为27.55%。
2018年,隆回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6.43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7.52亿元,较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92亿元,较上年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99亿元,较上年增长9.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实现44833万元,增长3.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实现91319万元,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实现25902万元,增长7.6%;金融业增加值实现33584万元,增长4.5%;房地产业增加值实现92455万元,增长6.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实现712233万元,增长11%。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人均GDP为16192元,比上年增加1176元,增长7.8%,按户籍人口计人均GDP为14474元,比上年增加1089元,增长8.1%。
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30923万元,同比增长8.4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871万元,同比增长4.3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02%,其中:税收收入50275万元,同比增长19.69%,非税收入30596万元,同比下降13.75%,上划中央财政收入40263万元,同比增长16.07%,上划省级财政收入9789万元,同比增长14.26%。财政总支出703857万元,同比增加21.57%,公共财政支出662353万元,较上年增长19.0%,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37933万元,较上年增长40.22%;教育支出143351万元,较上年增长7.49%;医疗卫生支出88095万元,较上年增长16.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690万元,增长35.74%。
2020年,隆回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0109万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0985万元,较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7220万元,较上年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31905万元,较上年增长4.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实现71518万元,同比增长9.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实现53642万元,同比下降2.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实现12254万元,同比下降10.8%;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25273万元,同比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实现248301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实现710001万元,同比增长2.2%。三次产业占比为21.5:25.63:52.87。
第一产业
隆回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南半县种植双季稻与经济作物,北半县多为中稻与林产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大豆、辣椒、油菜、烤烟、花生等。
2013年,隆回县完成粮播面积105.2万亩、总产42.63万吨,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继续开展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关,百亩试验片亩产达988.1公斤,再创世界纪录。有效应对“3·26”金银花舆情,开展金银花产业集中整治,金银花药典改版和处方备案工作稳步推进,与国药集团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实施金银花品改面积1.5万亩,推广无公害加工机械513台套。收购烟叶6.8万担。种植龙牙百合突破1万亩,产值5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907万元,补贴农机具4023台套。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8家,天龙红薯粉丝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新建沼气池906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150台、两省灶1100口。成功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完成造林3.8万亩、楠竹低改2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打造花六公路绿色通道30公里。
2018年,隆回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64.0亿元,比上年增长4.2%(三农普调整基数后,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43.50亿元,增长4.9%,林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4.2%,牧业总产值15.08亿元,增长1.9%,渔业总产值1.37亿元,增长2.4%,服务业总产值1.72亿元,增长8.4%。
农作物播种面积129.58千公顷,增长0.3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59千公顷,下降0.29%,粮食总产量47.97万吨,下降0.25%。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8243公顷,成灾面积5770公顷,绝收1731公顷。
规模养殖场保持平稳。全县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2470个,比上年增加81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66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羊养殖场31个;年存栏1万羽以上的蛋鸡场6个,年存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场1个。
特色农业产业效益提高。按“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稻、金银花、油茶、生猪、烤烟、三辣、龙牙百合、果蔬茶药糖等产业。新增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家,成功申报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纳入省级“一县一特、多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每个乡镇建设2家以上的示范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至2个高标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018全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795.9万元,补贴农具9166台套,受益农户8629户。完成推广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11台套,植保飞机4架,大型生物质制肥机1台套。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7315千瓦,同比增长9.6%;农村用电量16513.7万度,同比增长3.67%;化肥施用量116326.8吨,同比增长0.39%。
2020年,隆回县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927669万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总产值551121万元,增长5.1%,林业总产值25146万元,增长11.9%,牧业总产值313370万元,增长10%,渔业总产值17260万元,增长13.6%,服务业总产值20771万元,增长6.9%。
2020年,隆回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7.02千公顷,增长3.5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72千公顷,增长3.47%,粮食总产量50.51万吨,增长1.73%。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742.5公顷,成灾面积2322.6公顷,绝收1625.8公顷。
2020年,隆回县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765个,比上年增加69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69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羊养殖场31个;年存栏1万羽以上的蛋鸡场6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场0个。
2020年,隆回县建成金银花、蔬菜、龙牙百合、辣椒、烤烟示范基地20个。加强品牌建设,3个产业园获批为现代农业市级示范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7个,金银花、龙牙百合、三辣、山界红糖等6个产品申报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名录,隆回金银花获全省首批“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湖南军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湖南省农业企业30强;8家企业完成省级农业龙头申报,6家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第二产业
2013年,隆回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入库税金1.5亿元,分别增长13.3%、33.9%。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4家,总数达到95家,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先进县。南方水泥、湘丰特纸年产值突破3亿元,兴昂鞋业、湘蜜乳业稳产达产,万源生物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凯宥鞋业建成投产,元木山水电站运行发电,宝莲一期风电场即将试运行并网发电,中州电站厂房完成90%的工程量,百山木业、望云山风电场建设进展顺利。县工业经济开发区新征地2400亩,招商入园企业8家,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
2018年,隆回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76.35亿元,同比增长12.77%(调整基数后,下同),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9.51亿元,同比增长7.0%。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全县年末规模工业企业达1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7.52亿元,同比增长14.12%;完成销售产值147.58亿元,同比增长14.16%。在销售产值中:轻工业完成107.7亿元,重工业完成39.8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140.5亿元,国有企业完成0.9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完成4.4亿元。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较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1%,同比增长0.10%;主营业务收入143.57亿元,同比增长10.7%;利润总额4.83亿元,同比增长30.1%;利税总额6.88亿元,同比增长26%。
201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县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1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0872万元,同比增长1.6%。
2020年,隆回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3.13亿元,同比增长9.0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全县年末规模工业企业达17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9.4亿元,同比增长9.42%;完成销售产值176.78亿元,同比增长7.85%。
2020年,隆回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3.95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总额7.23亿元,同比增长8.8%;利税总额8.16亿元,同比增长8.24%。
第三产业
2013年,隆回县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县。花瑶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一期工程主体完工,魏源故居游客接待中心通过验收。友谊国际大酒店完成主体工程。滩头、司门前获评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崇木凼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全省历史文化名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3.61%。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96万美元,增长257%,增幅排全市第一。
2018年,隆回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限额以上实现439625.7万元,同比增长35.0%;限额以下实现636403.8万元,同比增长0.8%。限额以上销售额中,从区域看:城镇实现422855.1万元,同比增长34.8%,农村实现16770.6万元,同比增长39.0%;从行业看:批发零售实现383206.1万元,同比增长36.9%,住宿餐饮实现56419.6万元,同比增长23.4%。
2018年,隆回县成功争取到“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500万元专项支持资金,强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和电商扶贫工作。申报认定电子商务企业2家,具备一定规模和配送能力的农村物流企业3家。
2018全年共游客接待209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左右。积极申报2018年大湘西精品线路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66万元,完成48户599个床位的改建,完成生态停车场5个。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1个,成功创建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1个,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点2个。
2020年,隆回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6879.63万元,同比增长46.24 %,函件2.65 万件,报刊期发数583.18万份,报刊流转额1292.47万元,集邮22.07万枚。电信业务总量202652.76万元。
2020年,隆回县全年共接待游客220.32万人次,旅游收入7.5亿元。全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投入1.7亿元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虎形山大花瑶景区创AAAA完成初评,向家景区成功创建等AAA景区,向家村列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交通
解放前,全县仅有邵安公路过境,全长47公里,交通运输极不方便。
进入21世纪,公路四通八达。上瑞高速公路、三二O国道、S312、S219、潭邵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社会事业
脱贫攻坚
2018全年脱贫41290人、退出贫困村62个。完成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15个,帮扶贫困人口6263人,人年均增收600元以上。建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协调联动机制,用好省纪委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成果,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督”,平台点击量达550万次,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问题线索2926个,责令整改1467个。
科技
1978—2005年,全县获市以上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其中一些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获国家专利119项;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77篇。1998年,国家科委授予隆回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2013年,隆回县完成专利申请153件,其中授权79件,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
教育
2007-2012年五年间,改造中小学危房249所,建设合格制学校67所;整体收购万和学校,如期建成九龙学校,逐步缓解了县城学位紧张的局面;县职业中专成功创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高考连年丰收,全县上一本人数3539人,其中被北大、清华录取11人,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教育强县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隆回县创建合格学校24所、公办幼儿园2所。县职业中专第二校区开工建设,县特殊教育学校完成整体搬迁。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1808人,应届生上线率全市第一,被清华、北大录取3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募集资金1265万元,第一批更新课桌5万套。
2018年,全县各类学校单位数778所,其中:职业中学3所,普通中学70所,普通小学279所,幼儿园426所。在校学生235538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744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0290人,初中及小学在校学生达16502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2773人。全年培养公费师范生267名,招聘特岗教师236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61名,安置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143名。创建标准化学校20所,公办幼儿园2所。消除731个超大班额,化解超额学生7722人、城乡中小学校新生班级班额全部控制在55人以内。全年按政策发放教育扶贫资金9282.724982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8506人次。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3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53万人。全县五项保险累计总参保200.31万人次,征缴社会保险基金14.56亿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8.52亿元,支出18.74亿元,累计征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2.42亿元。全年民政经费支出28199万元,较上年增长2.8%,享受救济的城乡困难户人次数达32192人次,较上年减少821人次,城镇低保人数达4498人,农村低保人数达27694人。
文化
2018年末拥有文化站26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3.53万册,文化馆1个,共有县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5座,有线电视用户26.86万户,乡及乡级以上农村有线广播站数26个,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63.3%。村村响工程全面建成并实现三级联动播出。新建数字电视地面转播台站12个,建成隆回县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1484场,文化下乡演出208场。百姓剧场全年举办50多场,并获省第六届艺术项目类“三湘群星奖”。
卫生
1987—2005年,隆回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逐步健全,中医、西医和中西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国家、集体、民营三种医疗体制互相竞争,给全县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提供了良好条件。至2005年,全县有专业医疗机构34多个,专业技术人员1779余人,病床1123张。计划生育成绩巨大,连续10年保持全省一类县称号。
截止2018年底,全县卫生机构38个,其中专科疾病防治、妇幼保健、疾病中心各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011张,卫生技术人员284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19人,护师、护士数925人。
历史文化
民间音乐
隆回的民间音乐有打击乐和吹奏乐两大类,曲牌200多种。打击乐有“锣鼓牌子”、“铜鼓唢呐”等数十种,吹奏乐有《大开门》、《雪花飘》、《送宫花》等百余种。1980年起,县组织专业队伍,对县内民间音乐进行了发掘整理,取得较大成效。1982年,罗克亮与刘小林收集民间音乐20首,收入《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1986年,罗莹收集整理的《隆回民歌集成》一册,获邵阳市文化局编辑整理二等奖。
民间舞蹈
隆回的民间舞蹈分两大类:一类是习俗舞,如炭花舞、龙灯舞、狮子舞、两头忙、彩莲船、十月采花等;一类是宗教祭祀舞,如打铙钹、长鼓舞,庆娘娘等。1978年后,县组织力量对全县民间舞蹈进行发掘整理,收集了15个节目,其中打铙钹、炭花舞编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碳花舞又送《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1983年和2001年,县城先后两次举行元宵龙灯晚会,促进了县内民间舞蹈的繁荣和发展。
梅山歌谣
古时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梅山洞蛮”,其歌谣独具特色。梅山歌谣多为口头创作,部分经历代文人整理,以书面形式流传于世。梅山歌谣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宗教歌、迁徙歌、苦歌、情歌、儿歌、对子歌和楚歌等。20世纪90年代,胡光曙、黄镇等开始对梅山文化进行研究,搜集整理了一批梅山歌谣。2000年,黄镇出版了《梅山拾萃》一书,2001年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民间美术
隆回民间美术以滩头年画为主。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因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盛赞其“可爱极了”,被世人广泛认识。滩头年画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览”中,滩头年画荣获银奖。后因滩头年画销售不景气,尚存的老艺人不多,年轻人又不愿学,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2002年,县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抢救滩头年画,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
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传统木板手工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地方特产
隆回特产主要有:七江的“炭花”绝品,岩口的竹编技艺,罗洪的陶瓷艺术,桃洪镇的园林艺术,小沙江的瑶族挑花、金银花、龙藏红猕猴桃,龙牙百合,虎爪生姜,宝庆辣椒,红皮大蒜,银花养生茶,白马毛尖,桃花椒酱,金土地酒,庐公液,红心地瓜干,野山泡椒。
金银花
隆回金银花以面积大、产量多、质量好而闻名,栽培品种以灰毡忍冬为主,产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全国重点中药材生产基地小沙江。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之荣誉。隆回是被国家命名的两个“中国金银花之乡”之一,2003年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产量10000吨,稳定在9000吨(干花)以上,占全中国总产量60%。
豆腐猪血丸
采用优质大豆、猪肉、猪血等为原料,精工细作烘制而成,具有色亮、味美、香脆可口的特点。
隆回玉竹
俗名尾参,隆回主产区在七江及以上北面各乡镇,加工制成的玉竹片,主要功能是清凉解热、润肺、润喉、生津止渴、养阴润躁、补中和胃。
隆回腰带柿
隆回腰带柿是地方优良水果品种。隆回无核腰带柿和腰带柿分别荣获国家柿子品比第七名,南方品种第一名。是一个非常有潜力鲜食品种。全县现有栽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2500吨。该品种树势强,树体高大。树冠直立或半开张,树形圆锥、半圆锥形。叶大而伸展,色浓绿。花两性,花瓣开展或不开展或向外扭曲。
隆回辣椒
隆回辣椒为县传统产品,常年栽培面积3万亩左右,主产区分布要桃洪镇、山界回族乡、北山乡,其余在全县范围各地都有栽培。解放前主要分布在隆回南面山界回族乡,北山乡回族居住地区,据县志记载,民国38年的播种面积2500亩,产干辣椒150吨,50年代后发展较快,面积增到万亩,57年被定为国家辣椒生产基地。79年定为外贸出口基地县。
红皮大蒜
隆回大蒜以红皮蒜为主,单个蒜球头重30—41.5克,辛辣味浓,具有香气,品质上等,隆回红皮大蒜生长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种,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每667m2,产蒜苔300—4000市斤。
虎爪生姜
隆回生姜主要品种为产区农民称的虎爪姜。平均株单重0.5—1公斤,667平方产量一般在2000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山界回族乡、桃洪镇、北山乡、金石桥镇等地。解放初期播种面积在80—100亩左右。隆回生姜经历了50年代与70年代两个发展时期,81年总产量为1236吨,2000年播种面积6600亩,总产6027吨。
猕猴桃
隆回县西北部为雪峰山脉中麓地区,素有“小西藏”之称的小沙江镇,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是全国猕猴桃种质资源储量最为丰富及人工栽培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该镇盛产翠玉、丰悦、龙藏红猕猴桃,曾多次荣获湖南省(国际)农博会银奖金奖。
白马毛尖
白马毛尖茶以隆回名山雪峰山脉的白马山命名。白马毛尖茶的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其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白马毛尖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曾给白马毛尖题词: 隆回泉溪水 , 金石桥区茶。 香高味醇爽 , 品质誉中华。”
风景名胜
隆回景点主要有:高田奎峰塔、长铺石笋寨、桃城八景、荷田溶洞、魏源湖、魏源故居、罗洪瀑布、高洲温泉、打鸟坳、宝莲寺、望云寺、岩口九龙洞、魏源渠百里风光带、虎形山花瑶风情、东山禅寺等。
虎形山—花瑶
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位于隆回西北部,涵盖虎形山、小沙江二个乡镇16个自然行政村,景区内有万贯冲梯田、大托石瀑、崇木凼古树林、旺溪瀑布群、花瑶古寨、虎形山大峡谷等六大景区,面积118.4平方公里。景区内有虎形山十里大峡谷、大托2000米宽石瀑、旺溪大峡谷瀑布群、万贯冲万亩梯田、花瑶古寨等上百处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花瑶独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风格迥异的花瑶服饰、建筑、手工艺品、山歌、饮食习俗别具一格,花瑶挑花、呜哇山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4月20,省政府批准该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沙洲上,距司门前镇3公里,距隆回县城6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源温泉
魏源温泉度假村位于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这里是著名的“新潇湘八景”之一“湘西魏源故居风景区”的中心地区。距离长沙约280公里,距离上瑞高速隆回出口60公里,上昆高铁新化南站35公里。魏源温泉以富含硒等43种矿物质而闻名遐迩。
魏源温泉度假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门前镇月台山上,距隆回县城高速公路出口55公里,总投资5800余万元。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青山翠绿、碧水绕环,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温泉水温42.5℃,水中含有大量的硒、硫、硅酸盐、锌43种对人体有益矿物微量元素,是罕见的特种医疗温泉,魏源温泉度假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门前镇月台山上。
度假村周边人文自然景观丰富而深厚。生态氧吧魏源湖,近代杰出思想家魏源的故居;清代著名爱国名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的故居,誉为“百鸟朝凤”奇观的“屏风界”。神秘的花瑶古寨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荷香桥老街
荷香桥老街位于隆回县西南部的荷香桥古镇中心所在地,南距县城16公里,它原真的保留着清代、民国时期手工作坊、宅院民居、钱庄、店铺、客栈及解放后人民公社会场、食品站、农机厂等遗址建筑。
老街解放前辖有4条街2条巷,即时兴街、坳底下、杓杷街、河街上和三升坳、王爷庙,民国十五年为防土匪兵乱,在每条街巷入口门处设木板铁条闸门。1961年根据街道布局方位分别将4条主街更名为南正街、北正街、上东街、西河街。现保存较好的南正、北正、上东等3条街道,呈“丫”字形状,总长606米,宽3米左右,有新旧大小巷道6条,临街建筑199栋。
白马山
白马山是湘中第一峰,又名白茅山,位于隆回县西北部,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约10公里。面积4万亩,有林地3.97万亩,生态公益林2.61万亩。白马山属雪峰山脉的中段,最高峰顶山堂海拔1781米,垂直高差1300多米,山的西北部为小沙江高原,土壤以花岗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棕壤为主,拥有森林蓄积12.8万立方米,据考察有木本植物55科,16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柏乐树等12种,珍贵野生动物有麂、锦鸡、金鸡、猫头鹰、娃娃鱼、五步蛇等二十余种。
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光焘(1837—1916)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孙俍工(1894—1962)原名孙光策,又号孙僚光,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孙家垅村人,中国现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最初引起重视的短篇小说《海底渴慕者》1923年发表于《小说月报》。毕生从事著述,且擅长书法。
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人,化名张次南、陶伯。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8月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留苏期间,彭述之与瞿秋白、罗亦农被称为中共党内“留苏三领袖”。
全国代表
刘平建 曾令教 向长江
文人学者
马萧萧 刘启后 匡国泰 欧阳恩成 范玉东
所获荣誉
隆回县先后获得“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金银花之乡”、“湖南省造林绿化先进县”、“湖南省林业工业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8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搜狐中国2008城市盛典”活动中, 隆回赢得了“搜狐中国2008城市盛典”的“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奖。
2020年6月30日,隆回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该文章由作者:【常在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