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作者是(俄罗斯)格拉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描述的是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图书信息
中文名:奇特的一生
作者:格拉宁
译者:侯焕闳
唐其慈
图书分类:文学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书号:10208·3
发行时间:1979年08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作者简介
格拉宁,俄罗斯著名作家,一生著作等身。2012年获俄罗斯“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目前关于文献文学,即所谓“写生”文学谈得很多。对作家来说,譬如,对文献文学作家来说,研究生活是什么意思?我总算走运,因为我同科学家们有长时期的接触,对学者们的生活天地也比较熟悉,因此有所依据。一般对研究生活的简单理解是:打定主意要写什么,再动手去了解情况,这就有与新闻业混同的危险。新闻业有自身的范围和规律,与艺术并不完全相同,它反映现实的方法与文艺所固有的反映现实的方法也不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过分用事实约束作家,事实成了难以摆脱的负担。
我很重视写文献散文前的调查阶段。我作为一个作家,只有通过调查,才能深入理解收集的事实,发现时间这一主题。研究事实,一直追溯到产生矛盾的起因,从这里,即从主人公心灵深处去看待事实,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这里也有文学必不可少的创作,但不是凭臆想,而是凭深刻理解和观察。我可能说得不够确切。因为有许多东西对我说来也是新事物。
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献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最使人感兴趣的自然还是现实生活本身。我甚至可以说得更过分一些:使人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的非典型性——即个别性。譬如柳比歇夫,一个不典型的人,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罕见现象,一桩奇迹、怪事。可是他的生活是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也可能实际上他的生活也是不寻常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它有任何不平凡的地方),在他生活中找不到独特的、惊人的、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无仅有的东西。既然生活中这些都没有,那么,您也晓得,文学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可是当你一旦捕捉到,认识到它的奇特性时,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加以深思,虽然它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
目录
第一章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1
第二章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9
第三章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13
第四章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17
第五章谈谈时间,谈谈自己………………..25
第六章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33
第七章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39
第八章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得不值得付………………………….55
第九章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找出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58
第十章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62
第十一章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79
第十二章一切都得付出代价………………….90
第十三章谈谈矛盾………………………..96
第十四章幸福的倒霉鬼……………………..113
第十五章本章最好题为“考验”………………136
最后一章感伤和自白………………………148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160
该文章由作者:【林教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