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汉语汉字)

衔(拼音:xi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马嚼子,是横勒在马口中的器具,由两节链组成,两端与镳相接。引申指用嘴含着或叼着,又引申指包含,再引申为心里怀有,还引申指连接,由此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又指职务级别。

衔(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外部是“行”字,内部是“金”字。这两个字表明,“衔”的本义和金属有关,和行走有关。“衔”的本义就是马嚼子。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衔”是含在马口里的金属小棒,所以用“金”字;小棒和马缰绳相连,用来控制马的行走和停止,所以用“行”字。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铜衔和铜镳出现在商代晚期。衔又称‘勒’,金文作‘鋚勒’,是横勒在马口中的器具,由两节链组成,两端与镳相接。”勒、衔,即今称马嚼子,西周时代称“勒”,西周以后称“衔”。

现代汉语中,“衔”用本义的情况很少,用得最多的是它的引申义。“衔”是勒在马口中的,引而申之,一般动物和人口中含着东西也叫衔(动词)。从“含在口中”再引申,“藏在心里”也能称衔:“衔恨(意为怀恨)”“衔冤(意为含冤负屈)”中的“衔”,都是蕴积于中的意思。

“衔”还用来指行政、军事、学术等系统中人员的等级或称号,比如“官衔”“军衔”“学衔”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衔(銜)xián(ㄒ一ㄢˊ)

⒈马嚼子。

⒉用嘴含,用嘴叼:衔枚。燕子衔泥。

⒊含在心里:衔恨。衔冤。衔恤(含哀,怀着忧伤)。衔戢(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⒋接受,奉:衔命。

⒌指前后相接:衔接。

⒍职务和级别的名号:学衔。军衔。官衔。

详细释义

銜、啣xián

〈动〉

(1)口含[holdinthemouth]

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2)又如:燕子衔泥;衔环相报(衔环);衔刀(口中叼刀);衔土(口含泥土);衔口垫背(古代一种殓葬习俗:给死人口含珠、玉或米。死尸褥下放钱)

(3)怀藏[harbor;cherish]

衔之次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如:衔恩(感恩);衔悔(怀有悔恨之心);衔匿(深藏在心里);衔恤(心怀忧伤);衔哀(心怀哀痛)

(5)奉接,接受[accept]

贾昌衔保家活命之恩,无从报效。——《醒世恒言》

(6)又如:衔命(奉行命令)

(7)把两物互相接起来或缚住[connect]

且把粮车首尾衔,权做寨栅。——《水浒全传》

(8)包含,蕴含[cherish;contain]

衔远山。——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常用词组

衔恨、衔接、衔枚、衔头、衔尾、衔尾相随、衔冤。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户监切(xián)

马勒口中。从金从行。衔,行马者也。

说文解字注

马勒口中也。也,当作者。革部曰:“勒,马头落衔也。”落谓络其头,衔谓关其口,统谓之勒也。其在口中者谓之衔。落以?为之。?,生革也。衔以铁为之,故其字从金。引申为凡口含之用。

从金行。会意。户监切。盖金亦声,在七部。

衔者,所㠯行马者也。所以字今补。凡马,提控其衔以制其行止。此释从行之意。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衔·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6。

《广韵》户监切。《集韵》《韵会》乎监切。并音咸。《说文》:马勒口中。从金从行。衔,行马者也。徐曰:马衔所以制之行也。会意。《战国策》: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前汉·张敞传》:利其衔策。

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曰衔。《诗·豳风》:勿士行枚。笺:初无行陈衔枚之事。《东京梦华录》:车驾登宣德楼,下赦,旋立鸡竿,竿尖大木盤上有金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字。卢照隣诗:龙衔宝盖迎朝日。

又《正字通》:奉君命而行曰衔命。

又官吏阶位曰衔。《语林》:近代选曹补授,先具旧官於前,次书拟官於后,新旧相衔也。白居易《赠张籍》诗:独有咏诗张大祝,十年不攺旧官衔。陆游诗:头衔字字敌冰淸。

又感也。《管子·法法篇》: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林景熙诗:心衔造化仁。

又憾也。《前汉·外戚传》:栗姬怒不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唐书·薛艺传》:艺频为李景所辱,深衔之。

又人参,一名人衔。《本草》:其成有阶级,故名。苏轼诗: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又马衔,海神也。木华《海赋》:海童邀路,马衔当蹊。注:海童,马衔,皆神名。马衔,马首,一角,龙形。

该文章由作者:【白流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