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荀子《荀子·不苟》。
欺世盗名指窃取名誉,欺骗世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释义
指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人物介绍
荀子,名况,战国时邯郸籍思想家。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荀况举例说,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 就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不要入殓,以此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 荀况又举例说,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既不肯接受高官厚禄的哥哥的帮助,也不愿 去做官,宁肯去种菜。荀况在著作中认为,史鱼和田仲都是用欺骗手段“盗名 于暗世者也”(在动乱之世道窃取虚名的人)。他们是最大的危险。成语“欺世盗名”即由此而来。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荀子著作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英文解释
deceive the public so as to build up a (false) reputation;angle for undeserved fame;deceive people and win the name [reputation] of an upright gentleman;deceive the public to win credit for oneself.
例句
他是个欺世盗名的政客。
He is an undeservingly honored politician.
以别人名义说话的人总是个欺世盗名者。
Anyone who speaks in the name of others is always an imposter.
你又将怎么样来颠倒是非,欺世盗名?
Or under what misrepresentation, can you here impose upon others?
该文章由作者:【无名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