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yā或yà。此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形声字。压(yā)本义是崩坏,引申指堵塞,常用义指从上往下施加重力,后又引申为以权势或强力抑制、逼迫、制服、超越等。压(yà)读去声,“压根儿”,指从来、根本,多用于否定句。
字源演变
压,形声字。从土,厌声。简化字作“压”,去掉声符之“猒”符,而在意符“土”旁加点,成了一个半记号字。本义是崩坏。《说文》:“压,坏也。”《新唐书·裴延龄传》:“朕所居浴堂殿,一栋将压,念易之,未能也。”又指堵塞。《说文》:“压,一曰塞补。” 《后汉书·循吏传·王涣》:“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常用义指从上往下施加重力。《国语·鲁语下》:“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引申为以权势或强力抑制、逼迫、制服、超越等。读去声,“压根儿”,指从来、根本,多用于否定句。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压 yā ㄧㄚˉ
从上面加力:~住。~碎。~缩。泰山~顶。
用威力制服、镇服:镇~。~服。~迫。
控制,使稳定,使平静:~价。~住阵脚。
搁置:积~。
逼近:大兵~境。
赌博时在某一门上下注:~宝(亦作「押宝」)。
压 yà ㄧㄚˋ
〔~根儿〕根本,从来,如「我~~~就不理解这件事」。
(壓)
详细释义
压
壓 yā
〈动〉
(形声。从土,厌声。本义:崩坏)
同本义[collapse]
压,坏也。——《说文》
侨将压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惧压焉。——《国语•鲁语》。注:「笮也。」
壤压之变。——欧阳修《新唐书》
又如:压溺(土崩和水淹)
从上往下增加重力,加压[press]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鯠垍》頭條
又如:压肩叠背(肩靠肩背挨背,形容人群拥挤);压山探海(形容人数众多);压尺(用金属或玉石做成的压纸用的尺状文具);压枝(果实多,把树枝压低)
压抑,压制;逼迫[restrain;force;coerce;compel]
举杰压陛。——《楚辞•大招》
予以大国压之。——《公羊传•文公十四年》
克压帝心。——《繁阳令杨君碑》
陵压百姓。——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压倒(压服;制服);压良为贱(掠买平民子女为奴婢)
杀[kill]
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战国策》
又如:压羊(杀羊)
逼近[approach;be getting near]
楚晨压晋军而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又如:压黑(临近天黑的时候);压山(方言,谓日将落山)
超越;胜于[surpass]
声不能压当世。——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
又如:压倒元白(指诗文超过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禛);压轴戏(亦称压台戏,压轴子,指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的一出戏叫大轴子);现多指一台戏中放在最后的一出,谓其质量最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
覆盖,笼罩[cover]
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压纽(覆压在璧纽上);压覆(埋没;困顿);压蔓,压青(把绿肥作物或采集的野草、树叶埋在田地里做肥料)
镇住[peacify]
就安排筵席,一者与夫人压惊,二者庆贺这玉梳。——《古金杂剧》
又如:压物(镇压邪魔之物);压镇(镇服);压车(谓随车保护或坚守)
同「押」[keep with]。如:压契(做抵押凭证的文契)
盖印[seal]。如:压脚图书(压脚章);压脚章(盖在字画下角的印章)
预付[pay in advance]。如:压礼(事成之前预付的财礼)
下[赌注][risk money on;stake]。如:压宝
词性变化
压
壓 yā
〈名〉
压力 [pressure]
某物作用于其直接接触的另一物上的力。如:水压
一切对相反力的冲力;分布在地面上的一种冲力。如:血压;气压
另见 yà
基本词义
压
壓 yà
另见 yā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坏也。一曰塞补。从土厌声。乌狎切。
说文解字注
坏也。
此与厂部厌义绝不同。而学者多不能辨。广韵压下云。鎭也、降也、笮也。乃皆厌之训也。
一曰?补也。从土。厌声。
乌狎切。七部。
康熙字典
《广韵》乌甲切。《集韵》《韵会》《正韵》乙甲切。?音鸭。《说文》:坏也,笮也,塞补也。一曰鎭压。《唐书·柳仲郢传》:仲郢为京兆尹,政号严明。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师时,仲郢曰:辇毂之下,弹压为先,郡邑之治,惠爱为本。
又《集韵》益涉切。音嬮。伏也,合也。
又诺协切,音㘨。一指按也。
又於豔切。通作厌。足也,疾恶也。《前汉·叔孙通传》朕甚压苦之。
或作厌、餍。
该文章由作者:【史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